浦江東  第178章 十六鋪

類別: 現實 | 現實百態 | 浦江東 | 大地風車   作者:大地風車  書名:浦江東  更新時間:2021-04-02
 
小毛和父親趕到十六鋪碼頭的時候,伯父一家人已經在廣場入口處等著他們了。

見了面,伯母把車票分給他們父子倆。一行人背著大包小包,各自拿著席子往前進入大達碼頭的候車室。

其實,所謂的“十六鋪”,是上海港客運總站的通常稱呼,這里還包括十六鋪碼頭、大達碼頭、關橋蔬菜碼頭,再延伸到金陵東路輪渡、東門路輪渡,甚至還擴展到董家渡和南碼頭一帶。

客運總站的航線通江達海。在上海的蘇北人,要回家鄉去看看,必定會坐船。而要坐船,就在十六鋪這里的大達碼頭。

“浪奔、浪流”的上海,是一座和碼頭結緣的城市,始終有種碼頭情懷。

家住上海或到過上海的人,大概都會有一份關于碼頭的記憶。招呼聲、叫賣聲……各種方言鄉音永不間歇地交織著。

上海最著名的碼頭莫屬“十六鋪碼頭”。

俗話說,先有十六鋪,后有上海灘。作為上海灘的起源,“十六鋪”碼頭的地位舉足輕重。

要說上海的碼頭,當然要從“十六鋪”說起。

十六鋪是上海最大的碼頭,也是上海最早的碼頭。董家渡、豆市街、咸瓜街、油車碼頭、豐記碼頭、王家碼頭,這些地名都是老碼頭烙下的印痕。

擁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上海重要的水上門戶,十六鋪碼頭曾是遠東最大的碼頭,承載著數不清的上海記憶,隱藏著道不盡的上海傳奇。它見證了中西方商貿交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亦見證了上海從小漁村走向繁華大都市的發展蹤跡和時代變遷。

據史料記載,地理意義上的十六鋪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當時,吳凇江下游有一條支流名上海浦,岸邊逐漸形成聚落,漁民、鹽民、農民等常在此處交換商品,飲酒聚會。

南宋咸淳年間,以十六鋪為中心的上海鎮已經“人煙浩穰”,“海輪輻輳”,號稱“華亭縣東北一巨鎮”。

至明代,上海吳淞江淤塞越來越嚴重,戶部尚書夏原吉率20萬民工拓寬范家浜,形成黃浦江新水道。從此上海成為世界超級良港。

十六鋪一帶,因為此地依水傍城,成為了上海的水上門戶。各地商賈開店設莊,從事沿海和長江流域埠際貿易業務。

清代乾隆以后,開放“海禁”。上海憑借襟海帶江的地理優勢,海洋和內河航運業蓬勃發展起來。貿易日益繁忙——來船由吳淞口進泊黃浦,去船則由黃浦出吳淞駛向江海。

鴉片戰爭后上海開辟為商埠,航運業務更是突飛猛進,帆檣林立。尤其是沙船業再度興起,更給十六鋪帶來了無限生機。

上海成為當時南、北貨輪停泊之地,南北洋航運貿易的聯結點。加上長江航線、遠洋航線、內河航線,各種船舶齊集于今“十六鋪”地區。

當時有文獻這樣記載:“凡遠近貿遷皆由吳淞口進泊黃浦”,“每日滿載東北、閩廣各地土貨而來,南北物資交流,悉借沙船。南市十六鋪以內,帆檣如林,蔚為奇觀。”

這時的十六鋪區域已經是中國最大港口。有北洋、南洋、長江、內河、遠洋5條貨運航線,聚集在十六鋪一帶的船舶最多時達3500多艘,除沙船外,還有天津的衛船、福建的鳥船、寧波的蜑船、廣東的估船等,南北五六里江面“密泊如林,幾無隙處”。

相應地,十六鋪地區匯集了不少貨運倉儲碼頭,大量與碼頭相關的街巷名稱留存至今。小東門至董家渡萬商云集,店鋪櫛比,百貨山積,形成一個繁華的農副產品集散地。星□辰小说网□wwW.xinGchenXS.Com

十六鋪地區還是手工業作坊集聚之地,這種作坊大多為前店后工場,篾竹街(加工竹籃)、豬作弄(殺豬)、狗肉弄(殺狗,后改稱鉤玉弄)、染坊弄(染布)、湯罐弄(制作湯罐,后改稱湯管弄)、蘆席街(編織蘆席)、筷竹弄(加工筷竹)、洗布浜(染坊洗布)、洗帚弄(加工洗帚)等等,都是以作坊形成的街市。

為敦和鄉誼、聯絡同行,十六鋪附近出現了數十家會館公所,主要有泉漳會館、潮州會館、腌臘公所、信業公所、參業公所、藥業公所、西煙業公所、漁業公所、靛業公所、豆業公所、油麻公所、水果業公所、鮮魚業公所等。會館公所的經營活動促進了十六鋪地區的繁榮和上海經濟的發展。

而地名學上“十六鋪”的首現,則是在清朝的咸豐、同治年間。為抵御太平軍,在當局的組織下,上海城廂內外的商號建立了聯保聯防的制度,稱為“鋪”,承擔治安、公共事務等。十六鋪即第16個鋪,也是最大的鋪,囊括了縣城大東門外,西至城濠、東至黃浦江、北至小東門大街與法租界接壤、南至萬裕碼頭街及王家碼頭街。這片區域,正是老上海當年最繁華之地。

此后,十六鋪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漸漸自成地名。

1909年,上海縣實行地方自治,作為一項制度的各鋪隨之取消。但是因為十六鋪地處上海港最熱鬧的地方,客運貨運集中,碼頭林立,來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傳都將這里稱作“十六鋪”,作為一個地名,這個名稱保留了下來,并口口相傳,存用至今。

淞滬戰爭時期,日寇曾19次轟炸南市。1937年8月16日,日艦用大炮、機槍向大達碼頭、董家渡碼頭一帶轟擊掃射;22日,4架轟炸機投擲數枚重型炸彈,火光沖天;11月19日,30余架日機又在十六鋪轟炸,并用機槍掃射,百姓傷亡慘重;11月11日,日軍在浦東沿江架設四五十門大炮,加上江中軍艦,齊向南市轟擊,十六鋪至董家渡繁華地區遍地瓦礫、滿目瘡痍。

抗戰勝利后大批蘇北、安徽難民在咸瓜街一帶搭起木板簡屋,形成大片棚戶。解放以后,這里居民生活逐漸改善,但由于人口不斷增長,又搭建了許多棚戶簡屋,還出現了不少樓上樓、閣中閣。棚戶區設施簡陋,巷道擁擠,居民矛盾迭發,危房火險隱伏,嚴重損壞了十六鋪地區的形象。

1949年5月,軍管會接管了招商局等17個官辦交通機構,碼頭由上海市人民輪船公司管理,后歸屬上海港務局,定名十六鋪客運碼頭。

到了這個世紀的80年代,十六鋪繁華依舊。特別是上海最大的農副產品市場順利開張,全國各地來的大米、花生、茶葉,水果等等都能在這里買到,更是加大了這里的名氣。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致力于十六鋪地區的治理和改造,客運碼頭的重建、中山東二路和中山南路的拓寬、南外灘地區的開發都給這里帶來不少變化。

至而今,十六鋪碼頭已經發展到每年進港人數將近600萬人次,出港人數的數字也大體相當。這在當時全國的水路客運是規模最大的。

隨著客運量增加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貨運裝卸區與客運站合并起來,以“十六鋪”碼頭為基地,重新成立了以十六鋪碼頭為中心的上海港客運總站。

由于設施陳舊跟不上,就在今年,將原來李鴻章創辦的招商局倉庫拆掉,建造了十六鋪新客運站。

新落成的十六鋪客運站有三大亮點:一是自動扶梯,二是攝像頭監控,三是造了7個小候船室,落地門窗、空調、沙發。這些“稀罕”的設計,一時轟動上海,吸引了成千上萬人前來參觀,連市政府各個委辦也來借用。

要知道,在整個上海地區,目前就只有十六鋪、虹橋機場和火車站擁有獨一無二的“上海”標志。

新樓正面的墻上,“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境美”兩條大標語在陽光下格外醒目。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