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溫侃因自身出色的表現引起了朱由檢重視之外,孫克敵到達湖北后的言行舉止也是朱由檢重點關注的目標。
相較于因職責和出身而格外引人注目的溫侃,在國子監中小有名氣地孫克敵去往湖北一事卻并未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而孫克敵的表現也并沒有讓朱由檢失望。
名臣的家教確實不是蓋的,名臣的后代,的確有人繼承了祖輩身體里優良的基因。
雖然朱由檢對孫克敵與其父大相徑庭的行事風格感到有些奇怪,但仔細琢磨過后便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孫克敵剛一降生,孫傳庭便外出為官,在其兩歲時,孫傳庭辭官歸家,隨后便在代州老家待了十四年之久,直至崇禎八年被朱由檢再次起復。
可以說,在孫克敵人生最為重要的階段,正好是孫傳庭言傳身教下陪伴度過的,這就為孫克敵形成正確的三觀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因為這個時期的孫傳庭正處在報國無門的郁悶期,在教育自己兒子時肯定是將自己對時局的觀點不遺余力地灌輸給了孫克敵,其中也會夾雜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比如,為了施展才能,就必須身居高位,而升官的過程中,你可不能像為父這樣任性使氣,要圓滑,要學會曲線救國。
單單是說教是遠遠不夠地,要想將父親這些教誨付諸于實踐之中,那就必須要有個平臺和環境。
恰好,崇禎八年,孫傳庭離家赴任陜西,朱由檢為了安撫這位名臣,派人將孫傳庭的家眷接到了京師,孫克敵隨即入國子監進修。
正是朱由檢這種無意中的舉動,給了孫克敵將父親灌輸的思想運用到實踐中的機會,在不斷地嘗試中,孫克敵終于找到了與人打交道中最受歡迎的方式。
據錦衣衛定期呈送來的奏報來看,在一千多名上山下鄉的舉子中,孫克敵的表現可以說是卓然出眾,迥異于他人。
當絕大部分舉子們身處惡劣環境下怨天怨地時,在渡過最初的不適之后,孫克敵很快便融入到了所處的環境當中,展現出良好的悟性以及非常強大的組織能力。
在配合當地官吏開展一系列繁雜瑣碎的安置事物中,孫克敵毫無世家公子的架子,也從未對他人表露自己的身份,遇事總是不恥下問,并很快將新學到的知識和手段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
深諳此道的孫克敵自知,想以一己之力做出超人的功績是相當難的,于是這位孫公子很快便從同處一地的舉子中找到了一批志同道合者。
在經過兩個月的磨合之后,又將這只十五人組成的小團隊分成兩組,他和另一名來自山東青州府的舉子方來運各領一組,劃定各自區域后,相約在結束任務后比較各自的成績,以此來激勵團隊中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
實踐證明,只要在遇到困難時想辦法克服,自己也撲下身子投入其中,這兩種方式結合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支小團隊也基本適應了所處的環境,通過親身投入,也對大明普通農戶日常地艱辛有了更真切地領悟。
在閑暇之時,孫克敵也不忘以經書和先賢的教誨引導團隊中人,鼓舞大家一切以為生民立命為宗旨,力爭在開創盛世地過程中獻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這些平日里衣食無憂,或者錦衣玉食地士子們,把現在所經受的一切,與往昔那種悠閑自得的生活相對照,這才明白了何謂民間疾苦。
那些為求溫飽而終日辛苦勞作地黎庶們,給他們的心靈深處帶來了極大地震撼。
每當這些“草民們”從他們這伙人的身上得到幫助地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感恩戴德,每每讓士子們感懷不已。
任何人在施恩與人而得到真誠感激的時候,那種滿足感會不自覺間讓心靈得到不同程度的凈化。
為了表達對官府和這些文曲星的感激之情,農戶們會將剛剛從田間水塘中捉到的一條草魚、一兜田螺、幾只螃蟹、數條黃鱔等自己不舍得吃的食物,打發自家的孩童送到士子們居住的草屋木棚里。
當這些怕生的孩童們扭捏著將這些食物送來,并怯生生地告知士子們一聲,隨后扔下就跑掉的時候,這些讀書人的良心終于被徹底激發出來了。
在類似的事情發生過無數次之后,士子們終于將這些他們原先輕視地草民視為了同胞,也深切地體會到了草民的不易,并更加盡心盡力地投入到了接下來的工作中。
在對孫克敵的表現感到欣慰的同時,在整個移民安置期間,其他表現出眾的舉子也被納入到了朱由檢的視線之中。
這個溫體仁出于自己內心不平衡而提出并實施地方案,卻在無意中成為了大明未來人才的發掘和培養的重要途徑。
王陽明倡導的知行合一,在這個偶然出現的大潮當中被得到了良好的展現。
如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是自古以來的難題,原因就在于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而就在今天,這個平臺誕生了。
朱由檢現在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瀏覽湖北各地官府、御史、錦衣衛送來的各種情報和信息,然后將其中表現出眾的人物記錄下來,列入持續觀察的目標之一,以后再結合其人后續地表現考慮如何安置。
治國理政、開創盛世,這個過程中需要無數各方面地人才。
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因材施用,不能求全責備,允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這就是朱由檢的用人策略和方針。
人無完人,不能求全責備,自己都做不到的,就不要站在制高點上加以指責。
整個移民安置工作還會持續數年,等到大部分移民穩定下來之后,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優秀的舉子,會有很多人被就地授官,正式成為大明體制內的一員。
為了防止有人借進士和舉人的身份對他們將來的升遷提出異議,朱由檢打算開后門,借鑒宋時的鎖廳試制度,給這些舉子以進士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