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八年  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崇禎八年 | 我愛肥豬豬   作者:我愛肥豬豬  書名:崇禎八年  更新時間:2020-05-06
 
在朱由檢的構想中,未來不管是理工學院還是其他類型的高等大學,都將會以超然的方式存在,朝廷相關衙門僅對其具有指導作用,而不是約束和管轄作用。

有事大家可以坐下來談,相關衙門可以提出某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但在學術問題上,還是要大學自己說了算。

大學就是研究和討論學術的地方,是一塊凈土,一旦被權勢侵襲,那就會逐漸失去它最初的意義。

理工學院祭酒都將是禮部尚書級,將來其他大學也會依照此例,但級別可能不會這么高。

朱由檢并沒有打算讓方以智從政。

大明不缺官員,但方以智這樣的人才卻是極其稀缺,如果讓他從政,那大明最多就是多一個賢臣,卻會失去一位能夠培養大批人才的良師。

另一位名人朱舜水已經在崇禎十一年被朱由檢安排進了理工學院,現在的職務是人文學院的山長,職級為正五品。

對于這位博采眾長的實用主義人物,用他的思想來影響和改變舉子們陳舊的觀念,這才是最為關鍵的。

朱舜水曾經專門對實用主義做過簡單的闡述。

“所謂實用者,一曰有益于自己身心,二曰有益于社會。”

“為學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國家,不在掉弄虛脾,捕風捉影。……勿剽竊粉飾自號于人曰‘我儒者也’。處之危疑而弗能決,投之艱大而弗能勝,豈儒者哉?”

朱舜水這種先進的理念和思想,正是朱由檢極為賞識的。

從廠衛暗探反饋的信息來看,在赴任人文學院這三年多來,朱舜水這種實用主義思想,正在被更多的舉子所接受,而隨著笛卡爾等人的到來,更是為實用主義的推廣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平臺。

朱由檢有理由相信,只要理工學院能夠創造出更多新事物,在這種示范效應下,務實作風將會在更加廣泛的范圍內得以推廣,理工學院將會成為改變大明的人才搖籃。

但是,要想徹底打破千百年來的某些腐朽思想的禁錮,輿論的引導將會是極為重要的。

引導輿論的大殺器報紙是不是該登場了?

如果把朱舜水、方以智等人的觀點刊登與上,進行大面積大范圍的傳播,在輔以具體的事例,比如各地開荒拓田取得的成效、下鄉舉子中表現優異的一些正面典型、理工學院學以致用誕生的最新成果等等,那對整個社會的潛在影響將會是十分巨大的。

輿論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來自后世的朱由檢自然是最清楚不過。

但這種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武器也是柄雙刃劍,一旦控制不好,未來會對社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說它是洪水猛獸也絲毫不為過。

現在大明辦報紙的技術條件已經具備,無論是油墨、活字印刷書、紙張,甚至是套圖等各項技術已是非常成熟,只要自己把這個創意一講,朱由檢相信,不出數日,一份樣本便會擺在自己的面前。

現在的將作局匯聚了各行業的能工巧匠,再加上四海商行招攬的各種人才,京師的技術力量已經遠超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等到數年后理工學院的首批人才成長起來,各種新生事物就會以雨后春筍之勢茁壯成長,成為大明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動力。

至于誰來掌管這個治世利器,朱由檢的心里的人選倒是有幾個。

朱舜水、陳子龍、吳偉業、張岱。

這四人都是明末的大才子,每個人的名氣在后世都是響當當的,而支撐名氣的就是他們本身具備的超凡才華。

朱舜水就不必再提,先說陳子龍。

被后世譽為“明詩殿軍”、“明代第一詞人”的陳子龍可以說是上述四人中文學成就最高的。

其特出之才情、文章,與錚錚之民族氣節,毫無爭議的成為明末清初文壇盟主,《明史》中也有他的本傳,稱其“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

其詩歌創作,尤其是中后期詩歌創作,旨在繼承盛唐詩歌創作反映現實的精神,特別強調文學創作的社會意義,所以其詩感慨時事,關心民生,雄深豪邁,沉郁頓挫,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同時文辭華美、音韻鏗鏘,浸透著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懷與高尚的愛國節操,是結束明代復古派詩歌創作的最后一個大詩人。

而這位大名士在歷史上的結局也是十分地悲壯。

在抗清被俘押往南京的途中,途經松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以死,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還殘暴地將其凌遲斬首,棄尸水中。時年四十歲。

今年三十四歲的陳子龍正處在人生最好的年華,雖然還沒有經歷前世歷史中那些坎坷,但其才華依舊是冠絕群倫。

崇禎十一年時,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陳子龍在觀政結束后,被吏部派往南京府為官,從錦衣衛呈送的奏報來看,這幾年陳子龍在本職中還是表現的較為出色,從其處置的幾件案子中可以看出,陳子龍剛正不阿的作風一如歷史上那般,并沒有因為環境太過平順而失去自我。

其實朱由檢把陳子龍打發到南京府,并不是想看看這位名士的治政能力,他的初心是打算看看,在歷史已經徹底改變之后,陳子龍和柳如是能不能走到一起。

崇禎八年兩人短暫同居過,彼此之間的感情還是相當深摯的,這一點從《柳如是別傳》里還是能夠得出確鑿證據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兩人終不得諧連理。

這其中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是由于陳妻張孺人不能相容,柳亦不愿為妾。

二是由于陳當時經濟狀況不能滿足柳之要求。

要知道作為秦淮河的培育出來的柳如是,過慣了紙醉金迷的生活,從原先那種千人寵萬人哄的狀態,驟然過起了清貧的日子,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柳如是雖然與眾不同,但一時半會還是很難接受的。

這種事其實在后世屢見不鮮。

許多山盟海誓,最終還是敗給了柴米油鹽。

朱由檢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更深層次、更為關鍵的因素,導致兩人最終分道揚鑣。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