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在整個大明蔓延,朱由檢曾經數次召集內閣諸臣及相關部司堂官入宮與會,商討和制訂有關政策,推動各府州縣的經濟發展。
就從前的數據來看,大明手工業的主導產業和行業其實種類非常單一,整個手工業主要由棉紡織業、絲織業、陶瓷業、造紙及印刷業、礦冶業等五大類組成。
這幾大類中,又以棉紡和絲織、造紙印刷等幾類從業人數最多,而且這些產業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這就導致了大明南北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
就拿棉布來說吧,隨著棉布逐漸成為大明平民黎庶主要的衣著材料,由此也極大的促進了棉布生產的大發展。
這其中以松江府最為著名,其號稱“以棉布衣被天下”。
整個松江府兩百余萬畝田地中,棉花種植面積便超過一半,現在大明最大的棉花與棉布交易集散地便設在太倉鎮,富商巨賈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萬計,多或數十萬兩,少亦以萬。
這些商賈們通過購銷棉花和棉布,從中賺取了大量的利潤,屬于中間商賺取差價的典型案例。
因為現在大明的棉布產量雖然十分巨大,但這些行銷大明全境以及周邊國家的棉布,幾乎全部是由無數個小工坊生產出來的。
由于眼界和資金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棉布工坊數量龐大,但規模卻是十分微小,有百余臺織機的少之又少,絕大部分工坊都是由十幾、二十幾臺織機以及差不多同樣數量的工人組成,他們沒有余力自己去采購棉花和銷售棉布,所以只能任由實力雄厚的商賈從中謀取暴利。
四海商行現在已經先后辦起了三座五百臺織機的大型工坊,他們的原材料和成品也是由自己統購統銷,也正是因為四海商行的介入,棉布的價格才一直維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并沒有因為銷量激增而被無良商賈抬高價格。
萬歷中后期,山東、河南行省一些府州縣也相繼開展了棉花的種植,北地棉布產業也隨之誕生并發展,但由于天啟年間至今,接連十幾年的天災,田地大部荒蕪,棉花種植業也迅速萎縮。
為了打破松江棉布的壟斷地位,從崇禎十三年開始,朱由檢下旨,在京畿、河南、山東、陜西三省遭受自然災害不嚴重的地區種植棉花,后續要根據具體情況,持續擴大種植面積,為北方棉紡織業的興起打下基礎。
棉紡織業之所以在北方未能大規模發展起來,主要原因在于氣候干燥,棉絨斷續,不能成縷,雖也能成布,但質量欠佳,只有想辦法解決上述制約因素,北布才能有機會崛起,打破南布的壟斷局面。
不得不說,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確是無窮盡的,每到阻礙時,中有能人站出來解決問題,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北直隸肅寧縣一名叫做王春的織工,在幾經鉆研后,創造出提高棉布質量的方法。
他的方法很簡單。
“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僅二尺許,作窗欞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濕氣紡織”。
制約北布生產的關鍵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肅寧縣所出產的市匹,其細密程度幾與松江的中等品相類,這種質量的棉布,對于北地廣大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來說,作為日常穿著已經足夠了。
在從當地錦衣衛衛所獲悉這一消息后,四海布業總掌柜奉旨立刻趕赴肅寧縣,在親自驗看過棉布生產過程及成品后,當即決定,在肅寧縣開辦棉布工坊,以月薪十兩聘請王春為肅寧工坊掌柜,全權管理官方整個生產環節,工坊織機初定三百臺,之后會視成品銷量遞增。
為了與棉布生產配套,四海布業還在肅寧建起了染坊和踹坊,從事棉布生產后的染色和壓平等后續工序工作,成品出來后,將會就近銷往北地府州縣。
僅這三座工房的設立,就為肅寧縣近七百人解決了就業問題,極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除了棉紡織業之外,在朱由檢的關注下,絲織業也在北地逐漸興起,這其中又以山西潞安府為最。
潞綢起源甚早,明初已盛。
“登機鳴杼者,奚啻數千家。”產品行銷各省,乃至邊境民族地區,潞安絲織業最盛時織機達到九千多張,以后因為各種原因逐漸衰落。
為了復興潞綢,四海綢業加大了在潞安府的投資力度,拿出大量銀錢建立工坊、補貼農戶,擴大桑樹的種植面積,利用當地熟練工人較多的優勢,加速潞綢的復興和崛起,以此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農戶的收入水平。
陶瓷業作為華夏最為傳統的手工業,其歷史可以以千百年計。除了中外馳名地景德鎮外,浙江處州、福建德化、河南禹州、北直隸曲陽、南直隸宜興等地的制瓷業也很發達,生產各具特色的瓷器。
瓷器的種類繁多,明代也比前代更多。
除普通用品如碗、盤、碟、鐘、甌、盞、盒、杯等之外,還有酒海、爐、瓶、半邊胡蘆瓶、罐、壇、花缸、渣斗、醋注、燭臺、花尊、筆筒、筆架、涼墩、扇匣等。
為了進一步促進陶瓷業的發展,朱由檢下旨,廢除各地官窯生產皇家御用陶瓷的制度,讓陶瓷業全面市場化,讓官窯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介入到市場競爭當中去,不再耗費大量人人財物力生產御用陶瓷,皇家所用也將會從市場上進行采購,之前禁止民間使用的瓷釉顏色、形制全部廢除。
景德鎮成為了官窯改制后的最大受益者,其各種陶瓷產品的銷量在改制后短短兩年內,迅速成為外銷產品的執牛耳者。
景德鎮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
這里有豐足的高質量的制瓷原料高嶺土,有上萬家的制瓷工匠和作坊,擁有制瓷的高超技術,有設備完善的官窯,雖然民窯數量也不少,但從技術上,他們是無法與官窯媲美的。
之前占據外銷榜首的是景德鎮民窯,但官窯的徹底開放,讓民窯的外銷受到打擊,很多民窯把視線轉向了內銷,而伴隨著局勢的穩定,以及大明經濟的蓬勃發展,內銷數量也是年年遞增,更多的生產者也隨之受益不小。
至于原先規模更小的礦冶業,受益于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原料、燃料原料、銅、銀貨幣原料的社會需求日益增大,加上礦冶業開發所需用的勞動力,得到流民勞動力的補充,因而也有了顯著的發展。
這也是朱由檢計劃中,北地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