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對建州滅國之戰前,朱由檢就已經下旨,對京城到山海關的道路進行了拓寬平整,以方便糧草物資運輸,加快大軍通行速度。
崇禎十一年剿滅滿清政權后,連同戰俘、包衣在內的二十萬人被用在山海關內外官道的徹底修繕擴建工程中。
伴隨著沿途三座水泥廠的開建,經過長達六年的努力,京城至山海關不算寬敞的官道,最終被改建為寬約五丈(約合后世十五米)、總長度約為六百余里、路面全部水泥硬化的大道,這就意味著,從此之后,朝廷對東北地區掌控力得到了極大加強,關內關外商品流通屬性也得以充分發揮和釋放。
在這六年中,因為疾病、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二十萬修路大軍中,有五千余人亡故,剩余人員則變成了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基建隊伍。
這條有戰略意義的大路竣工后,經過甄別和審查,十萬名包衣被留在了關外,除了一部分有家眷親人者被發到所屬地外,其余的五萬余人組成若干支施工隊,繼續修建遼寧行省各府州縣之間的道路。
與之前服勞役時只管飯食不同的是,從此以后,他們已不再是以勞動改造者的身份參與到工程中去,而是以隸屬工部營繕司筑路隊的身份進行勞作,每月也都會領取到相應的報酬,也就是說,朝廷已經將他們視作了真正的子民。
這些漢人包衣的身份問題得到解決,剩下的就是戰俘問題了。
對于戰俘的甄別和審查比包衣要更加的嚴格,各人平時的表現、歇工后對大明朝廷有無怨言、是否仍舊認同“大清”國以及原屬草原部落等等問題,都會成為被區別對待的證據。
在這長達六年勞役中,也曾有少數頑固不化、仇視蔑視大明者妄圖趁亂逃跑,但最后都遭到負責監視的官軍無情鎮壓。
隨著死硬派數量的急劇減少,剩下的也基本上認命了,加上官軍派出的監工都是狠辣無比之人,日常施工時,一旦發現有人懈怠偷懶,即刻就會被鞭子木棒劈頭蓋臉打下,日子久了,大多數人對現下的處境也不敢再有絲毫怨懟之意。
經過一番細心挑選以及“征求個人意見”,已經知道“大清”團滅、自己被放歸后也只能做個耕地農夫的近四萬滿八旗戰俘中,有八成選擇成為領取月薪的筑路工,只有兩成選擇被朝廷分別安插到關內某地做農戶。
與只懂得狩獵、打仗的滿八旗戰俘截然相反的是,當五萬余名蒙八旗戰俘在得知自己可以被分散安插到徹底歸化的蒙古部落,過上放牧牛羊的傳統生活后,有八成選擇了回歸草原當一個牧民,只有兩成覺得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方式,愿意隨著筑路隊行遍大明各地,在領取不菲報酬的同時,還能有機會迎娶一名漢家婦人,后代也能成為正宗漢家平民,甚至有機會讀書識字、參加科舉,將來成為人上人。
異族中并不缺少有眼光有頭腦之人,因為看得更遠、想得更多,為了后代子孫不再過那種成天沖著荒無人煙的大草原發呆的日子,所以聰明人選擇徹底倒向大明。
為了讓眾多滿八旗戰俘們從根本上認同華夏文明,朱由檢授意有司,本著“自愿”的原則,各人可將姓氏名字改為更為簡單的漢名,這樣在日常時可以方便稱呼和書寫,于是乎,在官方書吏的配合下,一場事涉數十萬人的改姓更名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許多少為人知的姓氏橫空出世。
努爾哈赤所屬的愛新覺羅一族全部改姓“金”。
鈕鈷祿氏改姓“郎”。
那拉氏改姓“那”。
佟佳氏族人眾多,所以改的姓氏也比較多,有改姓“佟”的、有姓“董”的、有姓“童”的、有姓“高”的。
與之相似的瓜爾佳氏也是改姓最多的,有改姓“關”的,有改姓“葉”的,有改姓“石”的,有改姓“蘇”的。
富察氏改姓也較多,主要分為“富”“傅”“付”“馬”等姓氏。
小姓齊佳氏改為“齊”姓。
索綽羅氏改為“索”、“曹”兩姓。
改名換姓后,無論是大明官吏還是監視他們的官軍,再看這些原先戰場上的敵人時,突然覺著順眼許多,喊著也是朗朗上口,老金啊老曹啊,這多得勁,總比喊“呔,那漢子!”、“兀,那賊子!”要強上許多。
為了預防可能發生的異常事件,官府將這些自愿成為筑路工的原戰俘打散,與各府州縣成立的筑路隊漢人混雜一起,自崇禎十九年起,開始拓寬整修京城到西安府的大道,到今年為止已有四年。
經過勘測及查閱歷朝檔案數據匯總來看,京城到西安府的官道全場約為兩千七百余里,受限于落后的生產工具以及水泥產量不高、一些地段地質條件復雜等因素,再加上惡劣天氣的影響,整個工程全部竣工預計需要十到十五年,耗費的錢糧物資也是一個天文數字。
軍費開支、各項農田水利工程、城市基礎建設修建與維護、養濟院、醫院的興建、學堂的陸續設立、官吏的俸祿和福利,這些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都要花費海量錢財,雖然太倉收入年年遞增,整個大明財政狀況持續向好,但每到年初時,眼看著每天都有大筆的銀幣被劃走,內閣大佬、戶部堂官們依舊是面色不太好看。
皇帝太過心急了。
上述這些工程,明明可以分階段和年限實施,何必湊到一起同時開始呢?
這些大事,拿出任何一件去完成,都可以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何況是同時展開,那要是辦完了還了得啊。
皇帝這是打算成為千古一帝不成?
朱由檢對此倒是并沒有太過在意。
對他來說,他現在所做的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業,花費多也沒啥大不了的,名聲更是無所謂,錢花完了再賺就是了,歐洲市場已經大部分對大明開放,只要你有足夠多的好商品,世界各地的銀錢還不是源源不斷流向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