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海勝的視角里,從機艙的舷窗看出去,應該是在一個機庫里。
然后,畫面里,屏幕上分明還疊加著各種說明文字。
通信頻道里傳來那位姓白的年輕人輕松的聲音:“楊大哥,正式的宇航服頭盔會帶著增強現實功能,整個應龍號的操作手冊都都內置在其中。所以現在,也把這層功能內嵌在了訓練宇航服里。”
楊海勝嘴里說著:“收到。”心里卻不免感慨技術的先進。
這兩天,已經先從書面上學習了整個應龍號的操作規程。現在上手模擬操作,對他們來說不難。
應龍號的設計,本身比載人飛船要更接近他們作為飛行員的操作習慣。
一方面,這與飛機的駕駛接近,至少是在大氣層的階段。
另一方面,和載人飛船也很像,有各種規定的操作流程。
“指揮中心,已完成起飛檢查程序,應龍號。”
“應龍號,跑道已清空,駛入跑道,準備起飛。”
“駛入跑道,準備起飛,應龍號。”
機庫兩面通透,空天飛機正前方就是跑道,不需要牽引車。
在楊海勝的視角里,從頭盔中看得到的影像,飛機正在離開機庫,視野中閃爍的路徑指標與地面標線重疊著。
但這不是讓四人覺得最震撼的。
最震撼的,是四個座椅傳來的震動感,和視野里看到的動態影像,真的太真實了。
楊海勝他們也不是沒有模擬訓練過,包括所謂的這些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這樣的技術、或者這些技術的低級形態,眾人都經歷過。
但有了比較,才感受更鮮明。
估計今天回去再一復盤,熊主任肯定會再跟賀統領說,量子超算的應用,對整個系統的輔助作用太大了。
不過現下還是先把訓練做好。
飛機出了機庫,才看得出來是一個海島的模樣。
這大概就是那個燧石島的畫面?
“指揮中心,已完成起飛準備,應龍號。”
“應龍號,允許起飛。”
“準備起飛。前進一,倒計時五、四、三、二、一,啟動!”
聲音波瀾不驚,顯示出強大的心理素質。
當然,也許因為這僅僅只是模擬訓練的緣故。
從外間的監控屏幕墻里,空天飛機的引擎開始加大噴發,應龍號開始在跑道上加速了。
“應龍號,感覺如何?”
“指揮中心,應龍號感覺良好。”楊海勝平靜地回答。
實質上,這個感覺很平淡。
加速度不快,震動感微弱……也許,是因為剛開始吧。
跑道比一般的飛機跑道確實要長一些。
應龍號沒有一般飛機那么大的翼展,氣動布局在起飛階段得到的升力推動沒有那么大。再加上幾百噸的起飛重量,在剛起飛時候能有明顯加速度感才怪。
何況,現在發動機也不在最強勁的工作狀態。
但哪怕是前進一,哪怕推動的是400多噸的應龍號,它還是迅速把速度提了起來。
空天飛機發動機,是實實在在的厲害東西。
在滑過近2000米的距離之后,應龍號終于被拉離地面。從監控屏幕的模擬畫面里,飛機慢慢爬升,然后不久之后,出現了突破音障的畫面。
“高度1300米,前進二,倒計時五、四、三、二、一,啟動!”
這下,楊海勝等人感受到加速度了。但這個感覺……跟開戰機或者坐神舟相比,真是溫柔多了啊。
“應龍號,感覺如何?”
“指揮中心,應龍號感覺良好,工作正常。預計將于113秒之后達到10倍音速。”
這種情況下,每個人也就感受到2g多一點的加速度,就算是最普通的普通人,也不會有難受的反應,何況還有宇航服的保護?
熊主任有些期待,看到達高超聲速之后,火箭發動機模式會不會正常啟動,表現如何。
“前進三,倒計時五、四、三、二、一,啟動!”
空天飛機的尾部,引擎的工作狀態完全不同了。
而應龍號機頭抬起的角度,也更大了一些。
熊主任有些好奇地問:“前進四和前進五,是什么樣的效果?”
白楊想了想說:“他們都是航天精英,那點加速度應該不在話下吧?”
熊主任點頭道:“別超過10個g太久,都沒問題。”
白楊笑著問:“應龍號,要不試試前進四?”
楊海勝嘴角略微翹起一點:“前進四,倒計時三、二、一、啟動!”
應龍號的加速度明顯起來了,直沖云霄,已經迅速接近卡門線。
熊主任看著屏幕上的數據,驚嘆道:“這加速度已經有7個多g了,應龍號的結構強度這么大?”
白楊笑而不語。
對身體素質和結構強度要求都很高的運載火箭,一般也就5個g的加速度。航天飛機更是只有三四個g,所以才能讓很多身體素質一般的科學家也可以上太空。
在熊主任的觀摩下,應龍號仗著發動機的能力,居然提供了從兩三個g的舒適模式到七個多g的極速模式,實在是有些強得離譜。
“那前進五……”
白楊答道:“前進五是真空模式,最大限度提高比沖。等到越過卡門線,就可以切換到前進五,或者直接關閉,通過矢量噴口調整軌道和姿態。這個根據任務不同和到達太空的狀態,應龍號上面的計算機會提供建議,指令長和駕駛員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操作。”
前進四的推進速度下,應龍號很快就來到了太空。
四個人里,王洋還沒真的到過太空。此刻從舷窗外看到的太空景色,讓她有些沉醉。
盡管她知道這是模擬的,但模擬成這樣,實在讓她覺得真實無比。
何況……怎么有了失重的感覺?
“已到達預訂軌道,關閉發動機,倒計時五、四、三、二、一。”
“應龍號,可以解開安全帶。注意,目前處于失重狀態。”
熊主任看著窗戶里面,四個人穿著宇航服在空中飄浮著,不能自已地問道:“這就是利用超導材料磁懸浮特性模擬的失重效果?”
白楊笑道:“是的。配合量子超算中心的建模能力,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系統,實際上,他們感受到的失重環境,比中性浮力水槽要真實多了。至少……沒有那么多氣泡。”
這確實是楊海勝他們的真實感受。
怪不得有那么精確的體重測量和重心測量,想來每個人的宇航服里,還有一套獨立的超導材料配置體系,讓每個人感受到幾乎真實的失重效果。
難道說,宇航服里還有一套液氮環境?
據他們了解,現在超導材料,能夠成規模應用的,也就是液氮環境下有限幾種了。
但是,從皮膚傳來的觸覺,并沒有感受到這樣的低溫效應啊。
是燧石航天的宇航服,在溫度控制方面同樣非常出色,還是超導材料方面……又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