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兩個屏幕攝影總監……”
“這些素材都是已經提前制作好的畫面……”
“在實際開機前,他們已經做了七周的剪輯工作……”
丁誠給其他團隊人員打完招呼,看著各種零碎的素材,越來越期待接下來的合作。
“您的口音真正宗!”見到戲中的兩個女演員,一個飾演當地女警官,另一個就是自己的女兒。
“我看過誠哥的所有作品!”尤其是飾演女兒的劉夢云,滿臉興奮的小粉絲,激動道:“做夢都不敢想能跟華人第一影帝合作!”
丁誠笑著聊天,終于來到倫敦,練了幾年的倫敦腔派上用場了。
不光導演,團隊所有人都很興奮,一是能跟如日中天的大影帝合作,二是原本緊巴巴是預算終于遇見金主爸爸迎刃而解。
蘇瑤很快談好投資意向,預算二十萬英鎊,占百分之四十股權,負責海外發行和運營。
阿尼什爽快簽約,作為一個菜鳥導演還要求什么?
馬上開拍,第一天丁誠就感覺到與眾不同的新體驗,拍各種照片、各種小視頻、各種日常片段,從女兒出生到逐漸長大的點點滴滴……
開場的七八分鐘里,觀眾只能看著電腦屏幕上呈現出的照片、視頻、日歷等信息,既交代人物的身份和事件的背景,又像一個獨立的小單元。
不僅在情節上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節奏的張弛有序又恰到好處的渲染情緒,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成長經歷,代入感一下子抓住人心。
尤其是知道妻子生命進入倒計時,跟親人離別越來越近……
“因為咱們屏幕活動并不是忠實于現實時間的,而是以蒙太奇的手法拼貼起來……”
“剪輯以后就有節奏的變化,當你的角色思路受阻,或是事情發展停滯不前的時候,畫面活動就變得遲滯沉悶……”
“當你突然發現重要線索,爭分奪秒地搜索信息時,畫面活動就明顯加快,各種信息跳躍的目不暇接,要的就是畫面背后透出來的時間壓力和緊張氣氛……”
丁誠飛快理解著導演意圖,很多時候自己只是坐在屏幕前,面對一塊液晶屏飆戲。
無實物都是基本操作,鏡頭固定不動,不斷變化的只是畫框中的一個個對話窗口、視頻窗口、網頁瀏覽器窗口。
當某些關鍵的節點,比如無意間發現重要線索,鏡頭才會非常自然地推近,引導觀眾的視線去關注屏幕上的具體一點。
同時配以緊張的背景音樂,讓觀眾從一種相對被動的主觀視角轉變為一種近似主動的主觀視角,目光不由自主地和人物的目光重疊,提升深入體驗人物的情緒。
簡直是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
尤其是發現這個看似年輕的導演,非常擅長使用停頓的技巧,一種是由活躍的畫面活動突然轉入相對靜止單調的畫面活動,另一種就是打斷連貫的敘事。
前一種的具體體現對電腦屏保的巧妙運用,第一次出現屏保,是當自己身心俱疲的時候。此時畫面居然切換成電腦屏保?
黑色背景下一束彩色線條變幻莫測,用短暫的虛擬時間替代較長的現實時間。配上營造氣氛的背景音樂,似有一種象征意味,好像事件發展的不確定性和主人公的擔憂,讓觀眾有一種黑云壓城的緊張感。
知道這個平靜的畫面隨時會結束,又不知道何時結束。
另一種停頓是打斷連貫的敘事,使用的工具是頁面光標、主人公合上筆記本電腦后的黑屏、以及突然由電腦屏幕到手機屏幕的轉換。
都是非常短暫,甚至是瞬間的,卻會讓觀眾的連貫觀影有一個瞬時的中段,或讓人焦急,或讓人驚詫,借此達到導演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和情緒的目的。
不得不說創意無限,這些鏡頭語言居然從原本的三維空間嫁接到一個二維平面的調度上,還讓觀眾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仿佛是自然而然的觀看行為,簡直太有才了!
“可能你不會明白……”
“對于生活在歐洲國家的亞裔來說,能在主流媒體上看到自己族裔的面孔作為一種主流的形象出現,那種自豪感……”
經過朝夕相處,劉夢云更崇拜敬業的偶像,跟屏幕上的一樣,陽光、積極、充滿正能量。
丁誠明白對方的感受,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生活著三四十萬華裔,還有上百萬的留學生。
故事雖然簡單,但是涉及到的話題卻很廣泛,子女教育、親子關系、人性的自私、媒體的冷血、社交媒體的無孔不入、網絡空間的安全……
每個單獨展開都是深不見底,如果用傳統的電影形式,必然不可能全部涉及。貪多嚼不爛,反而顯得淺薄無力。
若是選一兩個點到即止,也必須通過情節、人物活動、對話等形式精心設計,未必能達到效果。
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視覺呈現方式決定可以有單位時間內更多的信息量,而不必通過行動或語言來揭示。
比如說網絡上看客們對于女孩失蹤事件的各色評論,窗口滾動下去,一條條映入眼簾,明明是客觀視角,卻讓人忍不住產生主觀的評判。
又如新聞直播畫面對于警察辦案現場肆無忌憚的窺探,媒體追逐新聞價值的那種冷血和瘋狂可見一斑。
比起隧道的諷刺,這部作品劍走偏鋒,從一個小切入點進入,反而更有人性的說服力。
很多自己具體行為細節,比如得知女兒不上鋼琴課的時候去翻找聊天記錄、在報案的時候去查失蹤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
都不是編劇為更好地塑造人物而安排,因為這些都不會是人物在那個情境下在第一時間應該做出的反應,連基本的遲疑、呆滯都沒有,因為都是更需要觀眾得知的信息。
隨著劇情發展,還不斷將第三人稱新聞片段進行介入。真兇范圍的逐步確定,視角不斷地進行輪轉,影片的構成邏輯顯得更為確切。
在自己看來,絕不是要將屏幕這一媒介單純作為呈現的形式,以樸素的方式提供所謂的廉價真實感來讓觀眾做出相信的反應。
選擇是進行徹底地類型化,把觀眾編織進類似游戲的抽絲剝繭式情節節奏里,讓他們在虛擬世界的下載與觀看這一行為中,繼續被龐雜的信息所暗中影響,從而驅動自己編織快感。
而這恰就是最后一層,由觀眾親自完成的搜索和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