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國  第四百九十七章 當頭一棒

類別:  | 原生幻想 | 城姬三國 | 紳士東   作者:紳士東  書名:城姬三國  更新時間:2021-04-01
 
以金陵府為首的各大中心城市,給了其他諸侯轄下的學考考生,第一道“下馬威”。

用的不是刀槍劍戟,而是繁華與豪邁。

繁華的是城市,豪邁的是楚民的精氣神……

因為有硬盤的“先知”功能,各大中心城市在規劃之初,就在竭力避免布局小氣的問題。

像是后世的世界各大中心城市,往往最先發展起來的,過時也最快——畢竟在城市建立之初,布局上并沒有想到日后還能有數十倍的人口涌入、還能有那么多的車輛。

比如最早的地鐵,在19世紀上半葉就已經在倫敦出現,實際上……如果不是最初將道路建的太擁擠,根本不需要這么早就費力修地鐵!

而像是城市排水設施、保障設施,以及工坊排污設施之類的,更是得以在設計之初,就跨時代的及時加入,算是省下了好大一筆“學費”。

自來水廠什么的,暫時還修不出,大型真氣機現在依舊是稀缺資源,也騰不出更多的“手”來修更多的民生工程,不過……卻有簡易的替代品。

“咦?這是何物?水從何來?”劉巴好奇的看著路邊一名少年,正在蹬著腳踏板,令面前水管里涌出水來。

沒錯,現在金陵雖然沒有真正的自來水廠,不過在三環之內,卻鋪就了鐵與水泥的水管,引上游江水流入,之后在各個聚居區和工坊中,引出水管、安裝手動水泵。

居民區平均三戶就有一水泵管,可以自行泵水使用,而在工坊區,甚至有些大量用水、本身還不臨水的工坊,會自行加裝小型的真氣水泵。

在金陵已經很常見,不過……對于外人來說,看起來就有些新奇!

一旁的曹丕,有些擔心劉巴丟人,于是將他拉到一邊,小聲解釋了幾句。

劉巴其實是荊州人,之前沒有在荊州出仕,不過在蔡夫人、劉琮母子深明大義,獻州楚國的時候,劉巴十分罕見的北上投了曹操。

畢竟楚王不是楚幣,后者人人喜歡,前者……終歸還是有人不喜歡的。

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歷史上,劉巴就是曹操的鐵粉,在劉備帶走荊州班底的時候,劉巴就投了曹,后來在劉備占據荊南之后,劉巴因為無法返回的北方,為了躲避劉備,還在交州流亡了一陣子,后來在諸葛亮盛薦下才加入蜀漢。

而如今在城姬世界,劉巴更加“堅決”,在荊州投楚的時候,年僅十三歲的劉巴,便獨自投往北方,當時漢廷還沒有收回許縣一帶,劉巴由此入魏。

現在的劉巴,也不過十七歲,在一眾外來的考生中,算是比較年輕的——楚國本地考生,大多集中在十五到二十歲,不過外來的考生,年紀都偏大一些。

畢竟對于楚國本地的考生來說,這機會很普通,年年都有,除非隔著好幾個道,要長途報考,否則食宿費用也沒有多么夸張,而對于外來的考生來說,這可是了解楚國技藝的機會,使命感與成本都更大,故而來得都是更有把握之人。

整個楚國今年首批試點三十所大學,共計可招生萬人——相對于現代大學來說,規模小得有些山寨感,不過……畢竟現在只是起步階段。

然而整個楚國,本土就有三萬八千多人參與學考!

其他各方諸侯,僅魏國就來了三百多人,算上其他漢廷諸侯轄下,以及遼東、交州學子,一共近五百人,這些還只是官面上派來的,至于私下里獨自來到楚國的,也有上千人。

一千五百人不出意外的話,錄取率應該在千人以上,倒不是楚國朝廷給了他們什么優待,而是……畢竟沒有些把握的話,也不會大老遠過來,還要跨境登記、驗明身份才能參加學考!

唯一有優待的,是亶州、夷州總督府特遣的幾十人,以及五溪部、山越部的幾十人。

這些年夷州、亶州也給金陵和會稽的各個縣學送了不少孩子,這些孩子都可謂是“經歷巨變”——兒時還在新石器時代,而少年時就要學習鐵器時代的知識,爭取在青年時就要掌握真氣時代的技藝,再回到家鄉進行建設!

夷州、亶州也一直在已經歸心的群體中,擇選聰穎機智之人,送到楚國本土進行教育。

五溪人和山越人的城居、鄉居比例不斷提升,現在已經超過八成,留在山林中的已經很少,并且持續減少,不過……識字率、和掌握的工藝水平,依舊過于落后。

真的要比的話,這些在數年前,還處于新石器時代的蒙童,怎么可能是對手?現在基本將能讀寫漢字,并且腦子活泛一些的,都已經叫來……

當下也不是講公平的時候,盡可能的增加并均衡各地發展速度,才是楚國的目的。

不均衡的發展,將埋下巨大隱患,甚至令城市化的進度倒退。

為了更好的促進融合,這共計上百名特殊考生,基本必然會入學——所考的也都是當地所需要的專業,并且……不需要特地簽訂協議也明白,畢業后他們必定要回到家鄉建設中,否則怕是要被嫌棄。

至于其他偏僻之地,也會陸續納入扶持計劃,不過……現在畢竟才一千多萬人口,并沒有每個“角落”都有人聚居,在邊邊角角的基本就是之前對漢文化,都接受極少的山越和五溪人。

直接在其中遴選菁英,教導楚學,也算是極佳的同化手段。

這樣算下來的話,楚國本土的三萬八千考生,錄取率在四分之一左右……

不過考慮到各大學也在完善中,并且還是五年制,算上未來將新開設的大學,五年后在校總學員,將達到七萬至十萬人。

以“真氣時代”的生產力而言,楚國的識字率、讀寫率偏低,但是以漢末而論,楚國的“掃盲”已經堪稱恐怖。

因為城市化的進程,楚國的識字率接近三成——這是指僅以“識字”而論,也就是能看懂常用字、會寫包括自己名字在內有限幾個字的人。

很多所謂的富戶、屠戶、商人、基層將領等等,其實都在這一層級,同樣這一層級內部也有很大區別——有的只能看懂賬本和常用信息、有的能看懂邸報、有的能看懂話本、有的能看懂真正的文章……

楚國面對民間的邸報,盡量都是白話文。

大部分的匠學,理論上也只需要這種水準的“識字”就可以完成學業。

其中真正掌握“讀寫能力”的,約摸在識字之中占五分之一,也就是八十到一百萬人……

今后十年,雖然將是識字率、掃盲率的爆發期,但是以目前的大學數量,以及將大量開設的匠學,足以滿足需求。

這還是得益于從將軍府時代,就開始起步的蒙學——白圖可還是有蒙學宗師buff的人,從將軍府時代開始,就一直在引導蒙學展開,楚國建立之后就更是列入地方官員考核指標。

換成是十年前的話,因為城市化程度更低,普通農戶做到“基礎識字”的意義也更小,漢人的識字率在一成以下,且其中真正掌握讀寫能力的,也只占一成左右。

現在其他諸侯治下……

比例其實同樣大了一些,畢竟識字的基本上都還在識字并傳承后人,而不識字的,已經死了許多,全靠分母減少在提升!

不過也只有楚國,屬于真正爆發式的增長,畢竟以比例來說,如果沒有楚國,現在荊揚兩州人口而論,掌握讀寫能力,應該不超過二十萬,然而楚國卻五倍于此。

換而言之,掌握讀寫能力的“人才”中,七成是原本應該無緣于此的平民,還有一成則是因為外地世家豪族的遷入——這部分人的識字率、讀寫掌握率都極高,會拉大比例。

而平民中誕生的,掌握讀寫能力的這部分人,基本都集中在十三到二十歲,甚至……有四分之一是女性!

十九世紀初的法國,男性識字率大概在一半左右,女性在四分之一左右——注意是“識字”。

如果僅計算二十歲以下的人口的識字率和讀寫率,楚國其實也并不遜色。

只是總體而言,就要弱不少,畢竟基礎薄弱!

不過哪怕如此,對這些外來的考生,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最初的時候,因為在安排的大型客棧中,還有不少外地來的楚國生員,這些楚外的考生,一來是為了探探楚國考生的底,二來也是為了擴展下人際關系,大多都主動交流。

然而不交流不知道,這一交流,發現這些楚國生員,許多都……

“你是潁川來的?俺知道,俺爹說了,你們那讀書人很多!”

“喏,俺娘腌的咸梅子,你拿去嘗嘗。”

“我叫王金,黃金的金……有錢的黃金、不是造反的黃巾,字豐收,你叫啥?”

“你別和他多說!你別看他豐收豐收的,家里就是個奸商,上次給我家砌墻,還用二手磚……”

“你有意思不?跟著外人面你提這些干啥?你娘生病,我沒給你送老母雞嗎!”

楚國諸生大多很熱情,不過諸如此類毫無營養、土里土氣的對話,占了絕大多數!

一開始的時候,這些楚外來的年輕才俊,還暗自鄙夷,不過隨著遇到的楚國生員越來越多,這些楚外的年輕才俊,心也越來越沉……

這“當頭一棒”,似乎……比“下馬威”更勢大力沉!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