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中國騰飛體系化的碾壓優勢

類別: 都市 | 商戰職場 | 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 安溪柚   作者:安溪柚  書名: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更新時間:2021-07-10
 
覺得怎么樣?

還能怎么樣,當然是香得不要不要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殲—11改的確有助于飛行員的訓練,后勤的維護保障,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除了殲—11系列外就沒有其他配套機型了。

海軍艦載航空兵想要配齊一套完整的艦載機攻防一體作戰體系的話,還得在其他航空生產制造商那里招標艦載預警機、艦載反潛機、運輸直升機等其他輔助機種的研制生產工作。

不但體系分散,更重要的分屬不同航空制造商,在標準建設、后勤維護以及飛行員訓練上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統一。

中國騰飛就不一樣了,人家給的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款艦載戰斗機的預選方案,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航母艦載機部隊的解決方案。

正如湯莉莉所說,盡管搭載總數不過48架,但因為配置了預警機、反潛機、加油機等輔助機種,其真實戰斗力真的不必陸基的航空兵師差多少。

更重要的是,所有機種全部出自中國騰飛一家,也有助于艦載航空兵部隊后勤維護的簡化,不說別的,中國騰飛的FC—23,運—15Mini,直—8plusneo所采用的航空發動機都是由HX—30—27第三代核心機衍生而來。

如此一來即便幾款機型的功能不同,卻可以在航空發動機的保障維護上做到核心一致原則,即在航母上設置一個航發維護中心就可以解決所有機型的航空發動機保障工作。

而這僅僅是航空發動機,其他方面同樣如此,畢竟中國騰飛的主要先進技術的普及率在業內是出了名的高。

說白了就是在掌握一種新技術后就盡可能的在所有機型上推廣,如此不但可以提高相關技術的產能,攤薄新技術的成本;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多機型的的應用積累相關經驗,為后續的改進和升級提高參考。

而這個思路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功效更大,就拿中國騰飛高端航材中的芳綸蜂窩材料來說,直—8plusneo的蒙皮和地板,運—15Mini的蒙皮,FC—23重型艦載戰斗機的前緣襟翼、后緣襟翼和水平尾翼使用的都是這種材料,因此航母后勤部門在儲備艦載機零備件時就可在材質上進行統一,既能夠降低采購成本,也可在儲存管理上做到集約和高效。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騰飛提供的艦載機方案中可謂是比比皆是,可以說中國騰飛在艦載機方面是真的下了苦工,特別是對航母空間上的理解令在場的海軍航空兵部隊的領導產生了共鳴。

以至于有個性子急的海航部隊的領導直接低聲向海軍的首長建議道:“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方案就不用上了,反正講了我們也用不上,還是多花點兒時間讓中國騰飛多介紹介紹他們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他們無人加油機挺有意思的,想了解了解這東西究竟怎么個操作法……”

跟海軍首長關系好,且不怕得罪人的人可以跟首長級的領導這么說,不過終究是少數,絕大部分還是跟身邊同級的戰友表達自己的意見。

無一例外的,海軍航空兵的領導和首長一改會前支持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態度,紛紛開始傾向中國騰飛的一攬子解決方案。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那些來自總部的中評專家組的專家們也都改變初評時的態度,認為選擇中國騰飛比東北航空工業集團跟穩妥些。

當然,中評專家組的專家們要考慮的東西要比海軍航空兵方面要復雜的多,部隊上將戰斗力作為衡量一切的指標,那個對自己戰斗力生成更有利選擇那個無可厚非。

他們還要考慮資源分布,產業結構以及對未來整體行業的發展狀況。

之前之所以更傾向于殲—11改,除了對海航部隊后勤和飛行員培訓和訓練更有例外,產業分布上也是上級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沒辦法,作為國內航空工業的搖籃和長子,近些年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地位有些岌岌可危,特別是成功系的十號工程順利入役,20號工程開始預研,東北航空工業集團似乎除了一個老大哥的名頭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炫耀的資本。

老殲—8拉胯;仿制蘇—27系列又沒掌握核心技術,跟中國騰飛合作的殲—8E到是難得的亮點,但業內卻很清楚,殲—8E更多的是靠著中國騰飛的基礎才撐下來,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只是個配套罷了。

更何況,殲—8E作為一款過渡機型,航空兵部隊對其的定位一直很模糊,尤其是在殲—10入役后,空軍航空兵便大幅度削減了殲—8E的采購計劃,至于海軍航空兵連一架都沒買過。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殲—8E雖號稱是多用途戰斗機,但在空戰和對地攻擊的平衡上并沒有做好,以至于殲—8E在綜合戰斗力方面照比殲—10差了一個層次,更重要是殲—10是單發,殲—8E是雙發,使用成本和后勤維護上殲—10也更占優勢。

因此空軍部隊裝備72架殲—8E后便沒有繼續采購,隨著殲—10大批量裝備,這72架殲—8E即便不會退役,也會成為二線的輔助機型,做做戰術偵察、一般性護航等任務。

這對中國騰飛來說影響并不大,畢竟當時的中國騰飛就是拿著殲—8E刷經驗的,所謂的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平衡度把握不好很正常。

好在中國騰飛抓住航空兵部隊殲—7老化,新機種尚未裝備的空檔期,來了一撥經典營銷,因此不管賣多賣少,中國騰飛都是賺的。

可與之合作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就不一樣了,他們可是把殲—8E當成一顆搖錢樹,不但希望海空軍大量采購,甚至還提出在殲—8E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改進,以便跟殲—10掰掰手腕兒。

結果自然是被裝的頭破血流,到最后只能靠著蘇—27這么個俄國貨,撐著共和國航空長子的門面。

有介于此,上級便有意拉東北航空工業集團一把,借著艦載機這個項目,將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塑造成一家艦載機專業制造商,從而與南方的成功系形成南北平衡的格局。

結果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實在太不爭氣,上級就把掏心掏肺了,他們可倒好憋了半天就憋出個殲—11改,面對中國騰飛體系化的碾壓優勢,只要腦袋正常的人都知道那個對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更有利!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