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炮放出去之后,李昕立即拔腿朝著炮位跑去,其余人也緊隨其后來到了炮位。
李昕仔細觀察了一番,又用手摸了一遍,炮身這會兒因為發炮之后,溫度升高了不少,摸上去有點熱。
仔細觀察一遍之后,李昕長松了一口氣,這門炮果然很爭氣,雖然用的是減裝藥,只裝填了一斤半的火藥,但是起碼它還是承受住了膛壓,炮身整體上沒有出現任何的裂紋,成功的頂住了第一次試炮。
隨后李昕帶著眾人前往炮彈落地的地方,眾人來到炮彈第一個彈著點一看都倒吸了一口涼氣,一個大坑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翟進感嘆道:“這威力太大了,這要砸在城墻上不得砸出一個大洞啊。”
李昕擺擺手:“這也就對一些小城的城墻有用,對大城比如東京、洛陽這等大城的城墻根本沒多大用,而且這炮就算是用來攻城也不是用來轟城墻的,是用來轟城垛的,只要把城垛打掉,攻城就容易多了,當然打炮要有這種精準度就要多加練習。”
劉法點頭道:“主公說得對,這炮對于大城的城墻沒多大用處,用來轟擊城垛倒是不錯,只要城垛沒了,守城士卒就沒了防護,那么攻城就比以前容易多了。”
李昕繼續說道:“而且其實此炮守城的作用要大于攻城的作用,你們想想如若在城墻上擺上幾十門炮,那對攻城一方會造成多大的傷亡,而且此炮還有一種彈丸可發射,此種彈丸叫散彈,專門用來打人的,彈丸波及面大,如果打到人群中效果最好。”
翟進興奮道:“主公,此炮不知何時裝備我軍啊?”
李昕笑呵呵道:“我們再試幾炮,再談這個問題。”
后面李昕又帶著眾人兩門炮各開了幾炮,六磅炮六度角裝藥三斤極限射程一千米,平射射程三百五十米,四十五度角仰射射程能達到五里,十二磅炮六度角裝藥三斤極限射程一千兩百米,平射射程四百米,四十五度角仰射射程能達到六里。
李昕拿到了兩門炮第一手實驗數據很滿意,而且兩門炮試射多次后炮身并無問題,這說明了鐵膜鑄炮的優越性,不過李昕也不敢過多的開炮,畢竟此時的火炮散熱依靠自身,連續幾次試射之后,兩門炮炮身已經很燙了。
眾人看到火炮的威力之后都非常的興奮,特別是除了劉法外的幾個步軍將領,不過他們不知道李昕暫時根本沒有給步軍裝備重炮的打算。
只見翟進興奮的跟李昕說道:“主公,現在可以告知我們何時裝備火炮了吧。”
李昕搖了搖頭:“你們步軍暫時不會裝備這種火炮。”
翟進眼睛一瞪:“主公,這是為何?”
李昕指了指劉法說道:“你可以問問劉將軍,某想劉將軍應該看出些什么了。”
劉法說道:“某家想問問主公,這兩門炮全重多少?”
李昕笑著答道:“小一些那門加上炮車一千七百斤,大的那門加上炮車兩千五百斤。”
劉法點頭道:“這就對了,目前步軍確實不適合裝備此炮,我步軍目前缺少騾馬,裝備此炮會大大影響行軍速度,而即便有了騾馬,在野戰中如果遭遇敵方騎兵,我軍缺少騎兵,步軍如果不能擊退敵軍,讓敵人得了此炮,只會在以后的作戰中給我軍添麻煩。”
李昕拍拍手:“劉將軍不愧是名將,翟將軍這會知道某為何不給步軍裝備此炮了吧。”
翟進頓時如泄了氣的氣球小聲嘟囔道:“是,主公,某家知道了,那今日我們來干什么,看到如此利器卻不能裝備。”
劉法撫了撫自己的胡須道:“主公今日讓我們來應該是為了那個最小的吧。”說著劉法的手就指向了虎蹲炮。
李昕笑呵呵的點頭道:“劉將軍說得沒錯,這個小東西某給它取名叫虎蹲炮,是專門為步軍準備的,此炮射的是石彈,是由大小碎石組成的,射程一里地,威力雖然比不上大炮,但是殺人跟牲畜是足夠了,某開一炮你們看看。”
說罷李昕就用虎蹲炮裝了石彈射了一發,硝煙散盡之后,李昕帶著眾人前往石彈彈著點觀察,這石彈威力雖然小些,但是波及面廣,彈著點附近石子撒的到處都是,用來殺傷敵人有生力量最合適了。
李昕說道:“劉將軍,此物如何,雖然威力小些,但是波及面廣,石彈方圓五丈之內的敵人都可以被有效殺傷,而且此炮全重四十斤不到,一人便可扛起來行走,不會影響行軍速度,雖然不能用來攻城,但卻最適合用來野戰,特別是地形復雜地區的野戰,而且石彈可以就地取材,只要帶足了火藥,不用擔心炮彈會被打光。”
劉法點頭道:“這虎蹲炮確實好,不但射的遠,還輕便,是加強步軍戰力最好的武器。”
李昕囑咐道:“這虎蹲炮每發射一次用火藥七兩,要提前準備好,還有發射前在炮位上要挖一個三四寸的坑,將火炮的炮尾抵在坑里,再把炮口按照預定的高度抬起,然后在前方安裝二爪釘,后方安裝雙爪尖絆,將火炮固定在地上,這樣就不用擔心火炮發射的時候彈起傷人了,不過即便如此點燃火藥之后也要退離火炮五寸遠,火炮不能連續發射多次,打個十來炮就要停下等待炮身慢慢涼了再打,不然發射多了炮身熱度過高會有炸裂的危險。”
劉法點點頭:“是,主公,某家知道了。”
李昕繼續說道:“某先給你們步軍裝備十門虎蹲炮,你們可以先好好想想如何利用虎蹲炮作戰,虎蹲炮如何與其他武器搭配使用,等以后軍隊數量上去了,某再給你們裝備更多的虎蹲炮,你們可以從軍中挑一些人專門組建一個炮隊,過幾日你們挑幾人來跟某學習如何開炮,等他們學會了再回軍中教其他人如何使用虎蹲炮。”
劉法抱拳道:“是,主公,某家得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