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望派蕭三寶奴、耶律忠和王汭三人入城,面見大宋皇上,交涉和議之事。宗望交給他們兩份文書,一份封著口,另一份沒封口。接著,他拿出一根玉束帶和一把玉篦刀子,又讓人牽來一匹馬,將這三樣東西交給蕭三寶奴,讓他獻給大宋皇上。
宗望接連催促李梲鄭望之等人上馬,趕緊回城辦事。在整個談判過程中,李梲唯唯諾諾,“不能措一辭。”金人嘲笑他說:“此乃一婦人女子耳。”
正月初九傍晚,宋欽宗見李梲鄭望之等議和使者一去不回,毫無音訊,也不知金軍那邊情況到底如何,心里十分焦急,于是,令李邦彥張邦昌向金人發送牒書,因為金人昨日下午曾送來一份牒書,至今仍未回復。
書中說道:“契勘太上皇與大圣皇帝浮海結約,歲月已深,遂割燕、云,恩義至厚,質諸天神,共著誓書,使聘交馳,歡盟無間。止緣奸臣誤國,容納叛亡,歲幣愆期,物貨粗惡,遂令誓盟殆成空文,鄰國興師職由于此。重念大圣皇帝從初講好,欲卜萬年,事至于今,雖悔何及!太上皇深自克責,乃付神器。纘服之始,不遑康寧,夙夜以思,宜申舊好,果承使介,遠達信誠,結約之詞,悉似面諭。自今日始,傳之無窮,共庇生靈,永同金石。緬惟英鑒,必諒茲懷。事目具如別幅,想加照悉。”
事目:“投拜職官、人口盡行發遣;大金國人馬抽回,議定更不以黃河為界,只將土地稅賦所出,改添歲幣七百萬貫;今來河北、河東人馬抽回,賞軍銀五百萬兩,絹五百萬匹,金五十萬兩。”
牒書發出不久,李梲、鄭望之和高世則,便與金使蕭三寶奴、耶律忠和王汭等人,騎馬來到了城門外。李鄴與此前向金人投降的宋朝官員沈琯、武漢英、知信德府楊信功等,也都被宗望放回,他們一同隨行。
當時天已昏黑,他們站在城外等了很久。直到深夜,城門才緩緩打開,內侍任珪等人出來接他們進城。
李梲、鄭望之和高世則帶著蕭三寶奴等金使,直奔都亭驛入住。途中,任珪對李梲和鄭望之說道:“今天早晨金人攻打城北,何灌已戰死,年六十二。”
李梲、鄭望之和高世則,還有李鄴,他們顧不上休息,要隨任珪連夜入宮稟奏。蕭三寶奴將那兩封文書交給李梲,讓他面呈皇上。大約半夜一更左右,李梲鄭望之等來到福寧殿。
剛進殿門,鄭望之對李梲說道:“打開文書看看,都寫著什么。”
鄭望之先打開那份沒封口的文書,只見上面寫著議和所須金銀表緞數目:金三百萬兩,銀三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一百萬疋。接著,他又打開那份封口的文書,只見主要內容是:割太原、河間、中山三鎮;親王一員作質,送大軍過河即回;要宰臣一員同往,交割地界等等。
李邦彥張邦昌等宰執大臣都已來到殿內,宋欽宗讓他們一同聽取情況匯報。
給事中李鄴曾攜三萬黃金赴金營請和,那是在宋徽宗禪位之前,他主動請纓前去的。宋欽宗覺得他最先到達金軍,與金人接觸也比較久,了解到的情況可能也比較多,于是讓他先匯報。
李鄴說道:“金軍兵強馬壯,十分強盛,敵強我弱,只可議和。他們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朝廷宜速與和!”
李鄴一席話讓大家更感震驚。他這番話后來不知怎么傳到了宮外,在社會上廣為流傳,時人送他一個外號曰:“六如給事”。
李鄴此次出使議和,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金軍剛入河北境時,“且貪且懼,日行不過一舍。”遇到李鄴后,金人始知宋朝皇帝有求和之意。而且,李鄴又在言談中說及宋朝軍事弛備,金人這才敢大膽南下,郭藥師這才敢晝夜急行一百五十里突襲浚州黃河大橋。
李梲支持李鄴的看法道:“金軍之勢的確雄盛,未可輕易抵擋,宜從速許之,不可緩也。”
鄭望之則如實奏報道:“金人索要數額龐大,金三百萬兩,銀三千萬兩,牛馬萬匹,表緞一百萬疋。”
宋欽宗問李邦彥:“怎么辦?”
李邦彥對李鄴和李梲所說深信不疑,他回答道:“金軍已兵臨城下,而我城內守軍不足,唯有議和才能保社稷江山,不如先答應他們,只是數目太大,可考慮答應給金八十萬兩,銀二百萬兩,緞子如銀之數,牛、馬各五百頭,羊一千口。”
宋欽宗點了點頭,他不愿也不敢冒險抵抗,他只想保住社稷江山,保住趙家天下。
第二天早晨,李梲引蕭三寶奴等金使來到崇政殿,覲見宋欽宗,并進呈一封宗望的回信,信中說:“承計議使李梲等赍御寶文字,深悔前非,再求盟好,傳之無窮,永同金石。仰諗至誠,實為大利,雖有報復之心,載惟元從大圣皇帝結好,暨我今皇帝旨諭丁寧,德義寬大,拯救生靈涂炭,宜舒舊憤,以示新恩,當開誠心,與修和睦。若可依從,請皇弟鄆王并太少宰臣一員,不俟逾日,來赴軍前,權且為質,更或不欲施行,無煩理會,伏候端的。鄆王權質,候過黃河便議歸還;太少宰科一員,祗候交撥定疆界,亦便放還。”
另有一份事目:“自新結好已后,凡國書往復,并依伯侄禮體施行。今黃河更不為界,可太原、中山、河間等府一帶所有地分畫立疆至,將來撥屬本朝,于內城池別有變亂,貴朝應管擒交送。來示改添歲幣七百萬貫,今減五百萬貫,除自來已合交送銀、絹兩項外,擬只歲輸二百萬貫,合要賞軍物帛并書下項:書五監,金三百萬兩,銀五三萬兩,雜色表段一百萬匹,里絹一百萬匹,馬牛騾各一萬頭匹,駝一千頭。”
蕭三寶奴等金使不久即退下。
宋欽宗問吳敏:“怎么辦?”
吳敏回答道:“事無可奈何,以待更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