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用心細讀一下就會發現,陳東這份奏疏中的許多內容,與事實并不相符,可謂謬論甚多。例如:宋徽宗南下是被童貫等挾持所為;蔡京等人欲控持東南地區;粱師成留在朝廷欲作蔡京童貫之內應;童貫蔡京與金人勾結欲分裂中國;蔡京、王黼、朱勔、李彥乃積年之朋黨,等等。
陳東這份奏疏的主要矛頭,是指向梁師成。其實,對梁師成的許多指責也是捕風捉影,或道聽途說,甚至是主觀臆測。但宋欽宗還是接受了陳東的建議,以梁師成朋附王黼之罪,下詔貶其為彰化軍節度副使,差遣使臣當日押出闕門。出城行至八角鎮時,粱師成被縊殺之,對外稱其自縊而死。
關于粱師成的死,《中興遺史》則是另一種說法:陳東疏奏未及施行,會姚平仲之敗,繼有毆擊宦官、太學生伏闕事,再貶師成循州安置。未行,師成知不免,遂自殺。
就在陳東上書建議處死粱師成的同一天,張叔夜也上了一份奏疏,請求出兵攔截金人。他曾于正月二十七日上過一次書,但沒有回音。他認為,今若答應和談,則金人必提出很多無理要求。“今若縱之使去,后必復來,遂有輕中國之心。”他請求皇上批準他率精騎前去攔截金人,同時預令河北邊鎮出兵,切斷金人歸路。
張叔夜少時就喜談軍事,長大后以祖蔭入仕,擔任蘭州錄事參軍,戍邊時便初露軍事才華。后來,宋徽宗賜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侍郎。后又以徽猷閣待制身份,到海州任知州。宣和三年二月,他在海州一舉平定了宋江起義軍,由此而聞名。去年十月,他領兵平定京東盜賊,班師后因病休養。金人入侵后,他覺得自己“世受國恩”,在此國難當頭之際,自己不應“端居養痾”,“宜力疾自效”,于是上書“乞與諸將追襲胡馬”。
對于張叔夜的請求與建議,宋欽宗未置可否。宋欽宗現在已將全部希望寄托在姚平仲身上。宋欽宗覺得,二月初一晚上,姚平仲前去劫營,一定會馬到成功,一定會生擒二太子。
二月初一這天,天氣晴朗,李梲與鄭望之像往常一樣,押著數輛牛車離開東京城,車上載著眾多珠玉、犀角、象牙等寶物。他們來到金營后,將寶物從牛車上卸下來,擺放在野地上,等著金人前來作價。
不一會兒,太師耶律忠前來相見道:“皇子郎君令我來交割。”
李梲于是從袖中取出數目劄子,交給耶律忠。耶律忠看了看,說:“樞密且坐,我與侍郎交割即可。”
耶律忠說著,令人在野地上鋪了一大塊皮褥子,他們席地而坐。這時,宗望派人來傳話說,可讓李稅先回城,留下鄭望之負責辦理交割。接著,過來了六七名歸朝官,他們將珠玉、犀角、象牙等一箱箱寶物抬到耶律忠和鄭望之跟前。
耶律忠對鄭望之說道:“皇子郎君教逐件估出價錢。”
鄭望之面有難色道:“此皆稀世之寶,凡目所未睹,如何估得價值?”
一個歸朝官悄悄走到鄭望之跟前,附耳說道:“估價是好意,侍郎不妨高估價。”
鄭望之聽后,有所領會,遂逐件約略高估價錢,所有寶物最終通計價錢一百萬緡。
估價結束后,耶律忠起身去向宗望匯報結果。不一會兒,他便回來了,笑著說道:“皇子郎君甚喜,傳語侍郎,明日相見。皇子郎君還說,少許金銀,卻著這些價錢,準折,待要做恩數。”
鄭望之感到很欣慰,他覺得自己這一趟終于不辱使命。因天色已晚,鄭望之這晚上沒走,住在金營,他與康王趙構和少宰張邦昌住在一起。
二月初一深夜,沒有月光,夜色漆黑,都統制姚平仲與大將楊可勝等按照預定計劃,率領七千宋軍兵將悄然出發,前去牟駝岡金軍大寨劫營。
姚平仲命王通為先鋒軍統制,王通率五百名敢死士直抵金營。可是,連劫二寨皆空,至第三寨,“賊已持滿執挺以待之”。原來金人早有防備,他們“空其寨,伏鐵鷂子兵,以掩官軍”。
“鐵鷂子”本是西夏李元昊所創立的一支重裝騎兵部隊,戰斗力極強,這里是指金軍的騎兵主力。
王通與敢死隊頓時陷入金軍包圍,他們殊死作戰,以待援兵。然而后援之兵,大都連人帶馬墜落到寨旁的深溝之中,西軍將領陳開戰亡。王通回視其軍,見重傷已半。而金軍騎兵正從南北兩面涌來,前后進行夾攻。王通知寡不敵眾,于是棄擲弓矢,率三百騎兵突圍而出。
王通見到姚平仲后,姚平仲令他率眾上馬,往西而竄。這時,金軍騎兵己追了過來,將宋軍中軍沖散。金軍一直追趕宋軍,追至板橋才開始回撤。姚平仲大敗而歸,楊可勝則不幸被俘。
當天夜里,宗望親自審問楊可勝,他問道:“兩國已通和,又來劫寨,何也?”
楊可勝回答道:“可勝以勤王兵到京師,三軍欲戰,故可勝率之以來,非朝廷之意也。”
宗望不信,欲并力攻城。楊可勝從懷中取出一份奏檢,向宗望展示。宗望乃信,因而大怒,下令斬殺楊可勝,楊可勝是陜西勇將楊可世的兄弟。
當夜,宋欽宗一直沒睡。夜漏未盡之時,他獲悉姚平仲已與金兵交鋒,遂急忙下詔,令李綱出兵支援并應接。
當時,李綱“以疾給假,臥行營司”。夜半時,忽然接到宋欽宗派中使送來了一封親筆信:“平仲已舉事,決成大功,卿可將行營司兵出封邱,為之應。”
李綱當即寫札子回奏,以身體有病而推辭,并說事先并未約好,兵馬也未曾預備,出兵應接有些困難。
宋欽宗閱后很著急,“頃刻之間,使者三至”,責令李綱立即出兵。李綱不得已,只好下令前、后、左、右、中軍將士緊急集合。天快亮時,前軍統制張撝、右軍統制石濬、中軍統制辛康宗、左軍統制劉佃、后軍統制王師古、敢戰軍統制范瓊,全都集合完畢,他們率軍從封邱門出城,向班荊館、天駟監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