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三日早朝時,有臣寮上奏說:“當年,王機守雁門,和詵守雄州,薛嗣昌帥太原,詹度帥河間,皆濫受賞功,以助成今日之患,他們皆應受到懲處。”
宋欽宗于是下旨,追回和詵武功大夫官職,與王機一同除名勒停,送往高州編管;詹度責授海州團練副使,安置于郴州;薛嗣昌已死,其生前官職全部剝奪。
又有臣僚上奏,建議水淹牟駝岡。牟駝岡,即金軍上次兵臨城下時扎營結寨的地方。宋欽宗準奏,令都水監著手辦理。
宋欽宗最關心的問題,是怎樣才能阻止住金軍南下。這也是朝廷所面臨的頭等大事,是事關朝廷安危的最嚴重的問題。然而,對于這個問題,滿朝文武皆束手無策,無人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宋欽宗只好決定,按照十一月八日眾大臣的集體表決來辦,即“割地以舒難”。宋欽宗任命知樞密院馮澥為告和使、徽猷閣學士李若水為副使,令他們與王云、馬識遠一起再次出使金軍,去拜見宗翰和宗望,辦理交割三鎮地界事宜,請求金人停止進兵。由于形勢日益緊迫,宋欽宗令他們務必于次日出發。
第二天,馮澥與李若水遵旨離京,當天晚上到達中牟。當地有人向他們反映說:“已有敵騎渡河。”
隨行人員聽說后皆很害怕,建議回京報告皇上,然后換一條路走。馮澥問李若水:“當如何?”
李若水說道:“守邊防河將士聞風而逃遁,若奉使者也如此,朝廷將何所賴也?以某處之,唯有死而已。今日敢有回者,行軍法!”眾人遂不敢支聲。
其實金兵還沒到達此地。只是一些從黃河南岸潰逃的宋兵,來到這一帶騷擾百姓,當地人誤認他們是金兵。
此后,馮澥與李若水在路上,每天都向朝廷奏報一次,報告沿途所見,請京城早做安排防備。
途中,馮澥與李若水巧遇從河陽逃出來的陶宣干。李若水問他:“敵軍來勢如何?”
陶宣干回答道:“觀其事勢,所圖不小。”
李若水又問:“今在甚處?”
陶宣干回答道:“已開始渡河矣。”
李若水又問:“他們若欲過河,有船栰否?”
陶宣干回答:“浮橋已燒盡,恐怕他們會拆屋木作船栰。”
李若水又問:“宗翰來否?”
陶宣干回答:“不知。”
李若水又問:“今朝廷一一答應其所請,他們能否撤兵?”
陶宣干反問:“答應何事?”
李若水回答:“割三鎮。”
陶宣干搖搖頭道:“這恐怕不能滿足其要求。”
馮澥問:“金人殺使人否?”
陶宣干想了想答道:“自古戎狄無道,但何嘗殺使人?”
李若水說道:“某舍得一死,無足計較者。”
陶宣干建議李若水和馮澥兩人分開走,他說道:“李副使可先走,馮樞密可后來,傍晚可行。”
李若水和馮澥接受建議。不久,李若水騎馬先走,馮澥乘轎隨后。他們繼續朝河陽方向,迎著金軍走去。
十一月十四日,即馮澥和李若水離京那天,宋欽宗心里很難受。感傷惆悵與焦慮不安,一齊涌上心頭。三鎮就這樣放棄了嗎?他內心很糾結。隱隱隱痛,讓他坐立不安。他找出那些反對棄地的奏疏,認真閱讀了幾篇,忽然覺得這些說法也很有道理,特別是太學博士萬俟虛、監察御史晁貫之等八人,方略優長。宋欽宗決定親自召見一下萬俟虛與晁貫之,他令唐恪安排他們入宮奏對。
萬俟虛和晁貫之接到通知后,先來到都堂見唐恪,他倆對唐恪說道:“三鎮乃祖宗之地,豈可棄之?金人之志不在于割地,實欲侵犯中原,他們只是以三鎮為起點罷了。公為宰輔,應召天下之兵與之力爭也。”
唐恪說道:“屢次出軍屢次敗衄,再召兵也無益,徒費芻糧擾勞百姓而巳。守信割地,誠為上策。且皇上欲據耿南仲王尚書提議,再遣康王出使。諸公召對,不宜高論,以免皇上愈加疑惑。”
萬俟虛和晁貫之沒有答應。他們來到睿思殿,對宋欽宗說道:“河北三關,曾被契丹乘晉開運之難而搶奪占有。后來,周世宗御駕親征始收復其地。河東太原,劉家父子據有數代,周世宗一征,太祖太宗再征,這才征服。積二十年之功,殘數萬人之命,這才統一,與中國成為一體。
三鎮,得之誠難也。且無太原,則不能控制西北;無瀛州、定州,則不能保衛京城。三鎮,對于中國猶如人之四肢。如果一肢有病,就想去掉,則人不為全人,甚至危及全身矣。況三鎮之民,皆陛下赤子,割地則棄民,為民父母而棄其子孫,豈為萬全之道乎?
冒頓,乃一戎人也,寧肯棄金帛妻妾,必不忍棄地。故終能威敵,而保有疆土。今陛下富有四海,為中原之主,奈何反而棄土,為鄰國所恥哉?
大臣以棄地為國是,乃忘萬世之業,而茍圖目前之安。其議計疏拙,致國家面臨傾危,誠可痛惜!
東漢鄧騭欲棄涼州,虞詡說:疽食浸淫,將無限極。南唐鍾謨愿棄江淮,宋齊邱說:賣國窺利,徒傾社稷。為人臣而愿棄國之地,豈是忠于主哉?”
宋欽宗問道:“然則,奈何?”
萬俟虛和晁貫之又說道:“金人率眾自北而入,必將深入內地侵犯京師。為今之計,當召四道兵馬二十萬,與京城守兵環城列寨,以衛王室。然后,以羽檄召天下勤王兵,分別屯駐于京郊。金人來后,斷絕其物資,使其無所掠奪。他們遠離本土,長途奔襲,必不能持久。待其困弊,然后擊之,誠為萬全之計。”
宋欽宗聽后,似有感悟,對于棄地之策又開始有所動搖,又想督兵與金人交戰。
第二天早晨,宋欽宗忽然接到李若水于十四日晚上從中牟縣派人送回的奏報道:“途中碰到游騎,道路傳言金人已渡河矣。......和議必不可諧,請皇上早做守備,速下哀痛詔,征兵于四方。”
就來品耀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