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書發走后,汪伯彥又派遣武翼大夫劉浩,率領二千騎兵前去磁州應接康王,岳飛就在這支隊伍中。
自從王云被活活打死,重要文件又全部丟失,康王與耿延禧、高世則等人都惶恐忐忑,惴惴不安。耿延禧和高世則覺得磁州太不安全,建議康王回到相州,將實情上奏,然后在相州待命。康王也認為磁州是不能再呆下去了,可是,相州就一定安全嗎?正在猶豫不決時,恰好收到汪伯彥派人送來的蠟書。康王看后,當即決定回相州。
康王覺得走原路有些危險,令韓公裔另外找到一條回相州的路。他們半夜悄悄起來,秘密出發。走出磁州城不久,碰到劉浩率領人馬前來接應。康王與耿延禧、高世則等這才有了安全感。
王伯彥身穿戎裝,肩背橐鞬,率領親兵一千人,在相州郊外安陽河邊迎接康王。康王一見很感動道:“它日見到皇上,當首先推薦你擔任京兆尹。”從此,汪伯彥開始受到康王賞識和重用。
天快亮的時候,康王安全抵達相州城。磁州人包括宗澤在內,對此皆毫不知情。
磁州之行,在康王的生命歷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也許,若沒有使金途中的這一轉折,也就不會有康王此后的應天即位,更不會有后來被南宋人極力渲染的“崔府君顯圣”和“泥馬渡康王”等故事。
汪伯彥向康王匯報道:“近日得到朝廷兩份圣旨:一是令本路諸郡召集土豪民兵,抗擊金賊;一是令河北不得鼓動民間起兵生事,有礙和議。這兩份圣旨幾乎同時下達,相互矛盾,如何執行?今愿大王暫留,審議國計。”
對于皇上為什么下達相互矛盾的圣旨,康王心里其實很清楚。因為朝廷內部一直有主戰與主和兩派,斗爭一直很激烈,而皇上又一直搖擺于兩派之間,所以,才會出現如此荒唐可笑的圣旨。但他不能向汪伯彥這樣解釋,他只能保持沉默。
康王命耿延禧起草奏章,大意是:臣等奉使北上,剛至磁州,磁州百姓殺死王云,民心不寧,不讓北去,且聞敵兵已南渡,故臣等復回相州,以俟圣裁。
隨后,康王派專人懷揣蠟書回京,向宋欽宗稟奏。
十一月二十一日,宋欽宗與他的大臣們得知金軍前鋒已到達陳橋,遂急忙宣布京城戒嚴。可是,他們又擔心居民知道真相后驚擾大亂,于是封鎖消息,不說金人已至京郊,而是以防秋為由,命令保甲、軍人、百姓、僧人、道士等登上城墻,守衛京都。
宋欽宗下令,朝廷停止其他一切政務,各部門都要積極準備應戰。
第二天,宋欽宗令耿南仲和聶昌以通和國信使為名,立即出發,分別出使宗望和宗翰軍中,負責辦理割讓河北與河東事宜,以使金軍停止進兵。此時,宋欽宗對停戰還抱有一定的幻想。他幻想著,金人在得到河北與河東地區之后,能罷兵而回。
聶昌接到圣旨后,入宮對宋欽宗說道:“陛下委臣出使,臣不敢推辭。但以臣短見,深恐許和割地之后,金人失信,又來攻城。臣若只是傳達國書,實為無益,且兩河之人素來剛勁,以至于太原孤城能堅守近一年,隆德城破而復守,人人皆有死戰之心,蓋不負祖宗積德之靈,陛下恢復之志。
而今,下太王遷邠之令,用保生靈,唯恐兩河之民深戀國恩,不肯削發左衽以從夷狄之國,則未必可以號令也。萬一號令不從,則臣必為金人所執,不能為陛下效力,則臣死不瞑目矣。臣若到金人軍前議事不成,而金兵已南渡,臣請求,有權分派徽猷閣直學士參議官劉岑和朝奉大夫干辦官滕牧,分路催勤王之師入京,捍衛社稷,此亦臣區區之愿。”
宋欽宗點頭道:“甚好!當下達詔令。”
聶昌說道:“若下達詔令,眾人必喧然相傳,如此則必漏泄,漏泄則機事不成矣。希望能下達密詔。”
宋欽宗同意,于是命人取來一塊黃絹,在上邊御筆題寫道:“聶昌議和不成,金師南渡,可取晉、絳路入京兆,率諸路人馬入衛王室。劉岑、滕牧取嵐靈路,催促陜西等路軍勤王,依奉使法。其中,滕牧除直秘閣。體念宗社,朕不敢忘。”
然后,宋欽宗當場御押,交給聶昌。宋欽宗還交給聶昌和耿南仲兩份文件。一是給金人的國書,一是給河東河北兩路守臣的詔書。
國書是這樣寫的:“昨自太上皇航海遣使請求幽燕,特承大金皇帝異恩,委割燕云兩路,猶為不足,手詔平州張覺,招納叛亡,由此遂致興師。
今春,河北路皇子郎君兵馬先至城下,太上皇自省前非,尋行禪位。遣執政以下屢告,為有再造之恩,割以三鎮酬謝。又蒙國相元帥以撫定威勝、隆德、澤州、高平等處,為念大義已定,秋毫無犯,亦便班師,只以太原為界。續承使人蕭仲恭、趙倫等至,報諭恩義,被奸人反覆,舉國動兵以援太原,詔所割州府堅守不從,反成問罪,不勝惶恐。
今蒙惠書兼來使楊天吉、王汭、撒離母疏問過惡,皆有事實。每進一語,則愧仄愈增,今日之咎,自知甚明。今準黃河為界,實為兩朝安便。
另外,蔡京已身亡,王黼、童貫已誅,馬擴不知所在,吳敏涪州安置,李綱濬州安置,張孝純現知太原,詹度湖南安置,陳遘現知中山。其家屬有在遠處,有不知去處,當逐一尋找,一依來命。
今遣門下侍郎耿南仲、同知樞密院事聶昌,赍送詔命,令黃河東北兩路州府軍縣人民悉歸大金,仍依來示,一一專聽命,不敢依前有違,己立信誓。今乞早為班師,以安社稷,至懇至愿。”
詔書內容如下:“詔河北河東州軍敕官吏軍民等:過去因為違背盟約,致大金興師,朕初嗣位,許割三鎮以酬前恩,偶因奸臣迷誤,三鎮不割,又離間大金功臣,再致興師,使河東河北之民,父子兄弟暴骨原野,夙夜以思,罪在朕躬。
今欲息生民鋒鏑之禍,使斯民復見太平,莫若割地以求和,講兩國之好。見今以河東河北兩路郡邑人民,屬之大金。朕為民父母,豈忍如此,蓋不得已。雖民居大金,茍樂其生,猶吾民也。其勿懷顧望之意,應黃河以北州府并仰開門,歸于大金,其州府官員兵人即依軍前來書,許令放回南地,速令依敕,勿復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