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在攻占東水門后,曾有人擅自下城縱火,并將城下旁邊的居民屠殺殆盡。
宗翰與宗望聞訊后傳令:下城殺人者,滅族!金兵于是不敢下城,皆在城上鞏固陣地,以防城內宋軍反攻。
當晚,戰斗仍時有發生。統制官吳革率領使臣與親兵,在戴樓門一帶與金軍力戰,但多人受重傷,最后抵擋不住,不得不潰退。
最令人感到沉痛的是,這天晚上,姚友仲被宋軍亂兵所害。他是被亂兵毆打致死的,“肝腦涂地,委棄溝壑,骨肉星散,家資埽地。”
姚友仲出身于將門,三世忠孝,聲滿華夏。自守御京城以來,“夙夜勤勞,食息不暇”。在諸將中,他應該是最無負于朝廷的。自閏十一月初三日開始,他往來于東、南兩壁進行策應,直到二十五日失守。無論白天還是晚上,他付出的苦勞最大,他立下的功績也最大。這樣一位抗敵英雄,沒死于敵人的刀槍之下,卻被自己的同胞活活打死!這是誰之罪?
百姓任意毆打朝廷官員這不是首例。東壁原統制官辛康宗不也是被百姓活活打死了嗎?連宰相李邦彥都被百姓追打過,內侍官朱拱之被打死,奉命出使的王云也被打死。
那些打人者,究竟是愛國群眾,還是唯恐天下不亂的不法之徒?對此,歷來都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京師承平日久,遂產生了許多無知之民和游手浮浪之輩,他們平時大多居住在旅店、飯館、浴堂以及商店柜房,雜居于里巷中。這是一些類似于黑幫之類的人,他們最喜歡乘機擾攘,最愛好聚眾作亂。現在國家處于危難之際,這些人皆入伍參軍,但他們習性難改,而朝廷因國難危急對他們的行為縱而不問,或無暇過問,“故軍兵縱恣如此”。
秋天時,姚友仲曾建議,在都城內增設巡檢十六員,新城四員,舊城四員,各一正一副。每一巡檢統兵五百人,遇有警急,則一正將帶二百五十人救援,留下二百五十人在原地巡邏。若發現有人鬧事,則以軍法從事。同時,設置都巡三員,二員在新城內,一員在舊城內,以總覽巡城之事。
姚友仲建議的目的是,防備小人起亂,維護京城秩序。然而,他的建議并未引起朝廷重視。
對于京師失守,何栗與孫傅深為自責。他們覺得自己太無能,辜負了圣上的重托與厚望。這天下午他們一同入宮,向宋欽宗叩頭請死。宋欽宗長嘆一聲,朝他們揮了揮手,表示不必如此。
何栗說道:“現在金人只占領外城城壁,內城城門俱已關閉。城內尚有百姓數十萬,臣想率百姓進行巷戰,誓死保衛內城。請陛下速下旨,通告全城百姓,都到東華門外領取兵器,共守內城。”事已至此,宋欽宗只好點頭答應。
傍晚,宋欽宗與何栗、孫傅、王宗濋等人登上東華門門樓。百姓聞訊,來者如云,大約有十幾萬人。哭泣之聲,震天動地。
宋欽宗令人宣詔,接著將大量兵器紛紛擲于門樓下,讓百姓上前領取。
其實,當時真正想與金人進行巷戰的百姓并不多。官軍都已潰散,百姓能有什么斗志?事實就是這樣殘酷。很多百姓在拿到兵器后沒多久,就將兵器扔了。
內城人戶很密集,似乎各個角落里都有人在活動。滿城人如同鼎沸,惶惶不安。無論是潰兵還是百姓,都擔心金人屠城,都驚恐萬狀,都在想怎樣出城逃命。
這天晚上,京畿提刑秦元率領保甲兵,從城北門斬關而出,遠遁而去。
張叔夜和劉延慶得知后急忙入宮,勸宋欽宗趕緊出城避險。宋欽宗猶豫不決,沉默不語。劉延慶說道:“情況緊急,臣先領兵沖出去,為陛下奪一城門。臣在門外候駕。”
于是,劉延慶與其子劉光國率領部分宮廷衛士以及陜西兵,作為護駕先鋒,斬關奪取萬勝門。隨后城門大開,數萬潰兵與百姓潮水般涌出。
萬勝門是外城西大門,門外不遠處就是金明池與瓊林苑。劉延慶之所以選擇萬勝門作為突破口,是因為他家就住在萬勝門附近。
劉延慶父子在城門外等候皇上,久候不至,于是領兵去往瓊林苑。
數萬潰兵與百姓出城后,不知何往,都順著城跟往南走,也都陸續來到瓊林苑。
劉延慶父子在此集合隊伍,準備沖出金軍包圍。劉延慶對潰兵與百姓們說道:“我們要同力協心,奪路求生!”眾人皆齊聲答應。
數萬人聚集在一起,無組織無紀律,終夜喧呼不斷。有人對劉延慶說道:“無故而喧呼,說明人心很不穩定。”劉延慶也無可奈何,只好聽之任之。
第二天即潤十一月二十六日,天剛一放亮,劉延慶就上馬,率眾一直向西前進。經過普安院時,望見金人鐵騎遍滿原野,眾人停下腳步不敢往前走。
劉延慶說道:“金人不足畏,我以死命當之,他們必自敗矣。”眾人不回答。
劉延慶又說道:“那就讓我兒子,往前走給你們看看。”
劉延慶于是命令劉光國道:“你率五十騎兵往金軍前走一趟,以堅定我軍民之心,然后我們奪路而去。”
劉光國率五十名騎兵,直接沖到金人鐵騎前邊不遠處。金兵皆高度緊張,他們一動不動,有的按轡,有的持弓,有的橫槍,擺出各種戰斗姿態。
接著,劉光國與五十名騎兵揮戈馳馬而還。
劉延慶對眾人大聲說道:“光國率五十騎尚能前進,何況軍民數萬,皆死命乎?”于是,強迫眾人前進。眾人不得已,只好硬著頭皮往前快走。
金軍突然發動進攻,數千名鐵騎一齊沖來。他們縱橫沖突,左右砍殺,數萬軍民皆星散而潰。
劉延慶跑到龜兒寺,不幸被金騎追殺,終年五十九歲。劉光國領著王黼的愛妾張氏跑出去十余里,見金騎仍緊追不放,于是殺死張氏,自縊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