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即三月十九日,陜西宣撫司前軍統制官翟興率步兵數百人,“卷甲夜趨”,潛入西京洛陽城內。
翟興是河南伊陽人,年輕時即以勇猛聞名,與族弟翟進號稱大翟、小翟,只是幾年前翟進因為劉法的緣故跟了李昕,兩兄弟分家,故現在只剩下翟興在洛陽了。當初,金軍進犯京師時,西道總管王襄給翟興傳令,令其統領在城軍馬,保護大宋陵寢,因功補授承信郎。后又被任命為京西北路兵馬副鈐轄、陜西宣撫司前軍統制。
范致虛兵敗退回潼關后,翟興沒跟隨入關,而是留在洛陽附近,尋找戰機。他熟悉洛陽地形,聞聽偽西京留守高世由警備松懈,遂出其不意入城,生擒并斬殺了高世由,還有大金隨軍轉運使張友極。高世由曾任澤州知州,張友極曾任河東轉運使。
宋欽宗已經得知,不久之后,金人要將他們父子,以及其他趙宋皇室人員,全部押往北國。考慮到路途遙遠,又缺乏生活用具,三月二十二日,宋欽宗派人入城,給王時雍與徐秉哲送去一份親筆手札。扎中說道:“社稷山河,素為大臣所誤。今日使我父子離散,追念痛心,悔恨何及!見以治行闕少廚中所用什物,煩于左藏庫支錢三千貫收買,津遣至此,早晚成行。請勉事新君,無念舊主。”
至此,宋欽宗仍認為是大臣誤國。他不承認社稷山河,是自己親手葬送的。
馮澥、郭仲旬等大臣仍在金軍中,并沒放回。張邦昌令光祿卿王琮,以張邦昌名義給宗翰、宗望寫信。
金人得信后,于三月二十三日,將左丞馮澥、僉書樞密院事曹輔、太常少卿汪藻、禮部侍郎譚世勣、中書舍人孫覿及徐天民、蘇馀慶、郭仲荀、沈晦、黃夏卿等大臣,釋放回城。
張邦昌很高興,令光祿卿王琮繼續起草信件,乞請宗翰、宗望免括金銀。信中說道:“某聞之,先圣云:何以守位?曰:仁;何以理財?曰:義。人君之于天下,惟以百姓為本。百姓之不存,則社稷無以固其重,人君不能保其尊。又況創業造始之君,惟務施德布惠,取天下之心,然后作為事業,固其根本。由漢、唐以來,率由此道。后世子孫終必賴之,皆百代不易之理也。
某材質庸謬,道義無聞,仰荷大金皇帝天造洪恩,遽令軍民官吏推戴,冊命俾以南土,使主斯民,永為屏翰,以事大國。方夙夜祗懼,無以報稱。思臨士民,坐視困苦,莫之拯救,痛傷肺肝,殞身無門。
今見京城百姓,自前宋皇帝朝已曾根括金銀數次,雖有藏匿,官吏搜索,悉皆罄盡。今又蒙元帥科降,數目浩大,難以充足。雖軍前遣人搜檢,亦無所得。百姓嗷嗷,憂疾餓死者日以萬計,復懼根括金銀,數不能足。重念大金皇帝以邦昌主斯民,而從政之初,民心離散,怨謗交興,邦昌恐以此主國,必致傾仆!
惟元帥慈恩洪溥,智燭高明,曲照物情,俯加矜恤,止絕再降金銀數目,庶使億兆生靈,保全性命,不陷顛危。邦昌所圖,竊冀其安,仰副大金皇帝建立藩屏之意,邦昌不任哀懇惶懼之至。”
這封信,既講道理又擺事實,簡明扼要,邏輯清晰。特別是搬出大金皇帝,給金軍元帥施壓,比較有力量。
宗翰與宗望閱信后,當即商量決定,停止根括金銀,并派遣二名使者入城,專門送來元帥府回信,信中說道:“自來所取金帛,皆系犒賞軍兵之所急用,雖不能足數,亦且期大半。今楚國肇造,本固則安。慮因科括之急且重,困于斯民,已議權止,令出榜曉諭。”
張邦昌十分高興,令尚書省馬上張榜公告:“今承大金國元帥府書,免括金銀并表緞。”
讓張邦昌感到有些失望的是,榜書張出后,京城百姓反應平淡,并未引起社會轟動。其實,此時的京城百姓,對政府公告早已相當麻木了。
康王、汪伯彥與耿南仲,以及大元帥府幕僚們,根據各方情報信息,多次開會研究,分析目前形勢。三月二十五日,元帥府做出決定,號令諸路勤王人馬,前去京城會合,元帥府令首先下達給東平府。
元帥府在命令中首先解釋,前段時間,為什么要求“分屯勤王人兵,各令在附近駐扎,按甲不動”。那是因為有皇上詔書以及朝廷公文命令,要求“只在近京駐扎,不得輕舉。”
而今,已過去一個多月。但內外隔絕,君父命令不通,不知京城實情究竟如何。金軍仍未撤離,仍不住劫掠。而金人一向詭計多端,所以,對各種消息難以全信。聞聽四方勤王兵馬已云集,勤王戰士,各懷忠憤。在此形勢下,元帥府認為,應改變策略,向金軍發動進攻。趁敵軍渡河、兵勢減少之機,勤王兵馬應四方并進,“埽除虜寇,共立大功”。
元帥府要求,“選擇精銳忠義人兵,多作頭項,連珠相繼,遞相策應,審觀形勢,迤邐前進。”據偵察,城下金兵多是輕騎,因此,“宜常令牌槍在前,遮蔽神臂弓弩,以防沖突。伏藏軍馬,以備追逐。”
元帥府號召各地勤王兵馬,“同心一體,更相應援,共除國難,以成忠義!”
第二天,即三月二十六日,金軍也公開傳達了元帥府臺令:圍城諸軍,二十八日撤下城墻。
金人擬好了數百道檄書,交給張邦昌,要求他迅速傳諭四方。檄書中有這樣一句,流傳很廣:“十三人鼓舞登城,百萬師號呼請命。”十三人指的是金人,百萬師指的是宋人。
從此,金軍開始有計劃地分批押解宋俘北撤。第一批是三月二十六日出發,由太祖完顏阿骨打異母弟、南京路都統完顏阇母率領。他率兵二萬,負責押解趙宋宗室與駙馬家屬。其中有宗室貴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婦女三千四百余人,濮王與晉康、平原、和義、永寧四郡王,皆在其中。還有大量金銀表緞,皆裝車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