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烽  167 暗度陳倉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金烽 | 野外茶花   作者:野外茶花  書名:金烽  更新時間:2019-12-02
 
徐家的熱鬧喧囂,卻是對時局無太大影響。

濰州,碼頭邊。

碎石堆就的石堤之上,濤聲陣陣,一朵朵潔白的浪花翻涌而來。

李全負手長立岸邊,看著越來越近的貨船,發出一聲感慨。

“這些天,我抽空到昌邑去了一趟,下面的情況不太樂觀啊,你這邊最好還是快一點。”

“小人明白......”

汪德海立在錢貴旁邊,看著李全那挺拔的背影,臉上閃過一絲無奈。

“但我這邊也沒什么太大的辦法,能拒掉的生意都已經拒掉了,至于剩下的,卻都是和徐家那邊息息相關......”

見李全沒有說話,他只能苦笑道,“那好吧,我盡量。”

“嗯。”

李全點點頭,淡淡說道,“我明白你的難處,但你要知道......能多運一點糧食,就能多活下來一個人。這其中的意義,你要多想一下。”

“是,我會盡全力的。”

汪德海一點頭答應了下來,見李全臉色稍緩,這才輕輕笑道。

“大人,現在的第一批糧食足有五千三百石,如果按這個速度下去,到八月初咋們能運回八萬石以上。”

今天抵達的幾艘千料大船都是滿載,但其中的貨物并不多,大多數都是李全要的糧食。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批了,明面上的第一批三千石,在昨天就已經抵達碼頭。

“你做的不錯。”

手下人做事,李全該表揚的還是要表揚的。況且本來計劃的七萬石,如今運回八萬多石已經做得不錯了。

光從數據上看,汪德海這邊的確做得不錯。

“全靠大人您運籌帷幄,小人不敢居功。”

汪德海拱拱手,十分的自謙。自從他和李全確立關系之后,他對自己的地位就認得很清楚,態度放得很低。

李全斜著瞥了他一眼,微微搖頭。

“你做的好的地方不用推辭,本官都看得見。”言外之意,便是你做得不好的地方,也休想狡辯,我把你盯得好好的,你做什么我知道的一清二楚。

“是。”

汪德海臉色瞬間一白,旋即又緩和過來。不過臉上的變化卻是被李全看得一清二楚,有野心是好事,但最好要有自知之明,他心想。

這時。

“當——”

碼頭前,一聲銅鑼敲響,聲音響徹四周。

貨船到岸了。

汪德海將幾個船工遣到一旁,這才點頭哈腰的將李全請上了船,指著旁邊的那些貨物給李全介紹著。

“......這是陳家的瓷器......這是王家的買的茶......對面的是林家轉運的布料......濰州城內外的商戶都有。”

“這邊來往的人很多,怕出問題,所以糧食都是裝在船底倉的......不過也有點不好,就是船底太過潮濕。”

汪德海領著李全看了一遍,嘴上嘮嘮叨叨的抱怨個不停。

“這的確是個問題,到遼東路地方不遠還好,若是運到其他地方,還真是容易受潮發霉。”

李全點點頭,跟他也聊了些這樣的事情,了解下航海的情況、跟貨主交接的過程、航海的海路怎么選擇之類的東西。

談論這些無關的話題,籠絡人心是其中的目的。

當然,談到這些,難免也會談到生意上的事情,尤其是前幾天說過的海運商會這事。

“山東路沿海港口不少,咋們占著先發優勢,先借著轉運漕糧將名氣打出去,然后慢慢兼營一些其他生意,一來二去的,錢還是能賺的。”

這想法中規中矩,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若是追求穩定投資的人來還可行,但李全是急需要用錢的,這類的本辦法他是不會用的。

他敲了敲圍欄上的木頭,通過聲音分析其中的材質,當然......他自然是猜不出的。不過他對于怎么掙錢卻是早有規劃。

“雖然山東路靠海的州府不少,但像濰州這樣得天獨厚的地方卻也不多,益都府能算一個,登州也能算一個,除此之外都不成氣候。

咋們這邊產絲產鹽,這濰州城內有名的豪戶基本都是做這些生意起來的,他們從當地買入,然后分銷到全國各地,低買高賣之類的。

雖然有些成本,但都是些運費和廉價的人力,這些還沒有他們打通關系用得多。

食鹽的問題有些敏感,咋們不好參與,但絲綢的生意卻是大有可為......”

李全心中一嘆,這時代也只能如此,因為通訊與交通的緣故,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村子。

讓他們一家家的出去販賣絲綢,太不現實。一來產量很小,二來質量不統一,三有沒有販賣的路子。

但李全卻不一樣。

他身上有著幾千年的經驗可以借鑒,對于目前這樣的情形,完全是有辦法解決的。

“咋們這里桑蠶太多,濰州城內就有絲綢鋪子上百家,參與的人手之多,也正說明了市場之大,還有門檻之低。

但也正是如此,這些鋪子多是做些本地生意的,幾匹幾匹的賣,就當掙些閑錢,著實有些浪費!

若是能統一起來,這其中的潛力是無比巨大的......恰巧的是,咋們馬上就有一個機會!”

金朝對于桑蠶業是極度重視的,還制定了相應的法規:“凡桑者,民戶以多植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如不及者,以事怠慢輕重罪科之。”

關于桑蠶之多的還有一件逸事。

“天眷二年,岳飛率兵十萬攻打東平,金軍竟以五千人在桑林間廣布旗幟以為疑兵,使得宋軍不敢冒進,相峙數日后只得退去。”

其中的真假并未可知,但也從側面說明了山東路桑蠶業之發達,竟然有能容忍數萬人的廣袤桑林。

所以濰州乃至整個山東路,在絲綢的產量上都是不用擔憂的。

但產量太多也不太好,“絲多賤矣”的情形便時有出現。外地一匹絹價值兩貫以上,而濰州這邊一匹絹的價格最高也不過一貫。

但也正是如此,這其中的利益才極為恐怖。過剩的產量,以及翻倍的利潤,如果能這些都利用起來,那絕對能賺的盆滿缽滿。

“這......”

聽李全這么一頓分析,汪德海心中也掀起了滔天巨浪。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