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是劉邦  第二十六章 返鄉后的出路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我的岳父是劉邦 | 曉夢魚   作者:曉夢魚  書名:我的岳父是劉邦  更新時間:2020-06-21
 
張耳為遣返士卒一事發愁,一時拿不定主意。

“要不我們去軍營看看,聽聽士卒們現在是怎樣一個想法。”張敖覺得與其在這里空想,還不如親自去看一下有什么困難。

張耳對張敖的建議并不反對,張耳畢竟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到王這個位置,還沒有習慣在王宮中指手畫腳。

張耳帶著張敖走到了軍營之內。

營中的將領既緊張又激動,這些天可把他們著急壞了,漢王遣返士卒的命令已經下達,而具體怎么操作他們還沒接到通知。軍營之內士卒人心浮動。將領們也不知怎么辦好。

“末將孟舒恭迎大王。”將軍孟舒帶領軍營內的主要將領來迎接趙王張耳。

“父王您在大帳中等候,我去找些人來。”張敖制止了孟舒將軍召集所有將領的行動。如果只是和營中的將領們討論一下張耳和張敖就不用親自來了。

“是。”孟舒將軍有些緊張,世子越過將領們直接找士卒,是不是有軍官干了欺壓士卒的事,雖然這種事經常有,一旦被趙王抓住了就要變成大事情了。

“你找幾個主要將領來,今天我們討論一下遣返士卒的事。”張敖見孟舒將軍緊張的樣子,給了他一個定心丸,今天需要輕松的氛圍。

張敖親自到軍營中挑挑揀揀選了十幾個人回來,這里邊既有底層軍官也有普通的士卒,有的頭發花白歲數不小,還有幾個瘦小枯干看樣子剛成年。

眾人進到大帳之內見趙王張耳居中而坐,旁邊還有許多高級將領急忙上前行禮,然后站在帳下戰戰兢兢的不敢出聲。

“將士們你們辛苦了,我今天來是想聽聽你們對返鄉有什么想法。”張耳特意起身對眾人還禮之后說道,他對這些將士還是很尊敬的。

“漢王允許士卒返鄉,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天大的好事,項羽被打敗了,我們將過上太平日子了。”孟舒將軍見半晌沒人出聲,只好主動站出來說道。

“大家離開家鄉征戰多年確實辛苦,因此趙王特意前來想聽聽大家在返鄉過程中有什么困難,什么困難都可以說,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張敖知道如果順著將軍的話說下去將變成對劉邦歌功頌德的吹捧大會,急忙直奔主題。

“我們離開家鄉很多年了,現在連家鄉的情況怎么樣都不知道,只想著快點兒回家。”一個底層的軍官說道。

“大家不用急,讓大家返鄉的事馬上就開始了。趙王擔心大家返鄉后的生活,所以才請大家過來想辦法。”張敖見有人開了口,好言安慰著。

“我的家離這里不遠,倒知道一點兒家里的情況,現在家里已經一貧如洗,我們回家想要重新做農夫都很困難,既沒有家具也沒有種田所需的種子,更別說牲畜了。”一個老卒大著膽子說道。

張耳對老卒點點頭示意他的問題已經記下了。

“我的家里已經沒有親人了,我這幾年都在軍營里過的,種田什么的也不會,大王能不能讓我繼續留在軍營之中。”一個歲數很小的士卒上前說道。

“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回去后能干什么?”有好幾個士卒也隨聲附和道。

張敖在旁邊仔細聽著士卒們的講述,大部分士卒還是想盡快的返回家鄉,只是擔心回家后耕種困難,沒有了活路。還有少數人已經習慣了征戰的日子,上戰場雖然危險,但他們覺得那就是他們的生活。

“其實我們也有一些想法,當然比起士卒們的困難不算什么。我們有些人擔心,士卒返鄉后軍隊數量減少,也就不需要那么多軍官了,軍官們是也跟著返鄉還是降級繼續在軍隊干。”在場的一個高級軍官看張耳對士卒的態度不錯,也借機提出了自己關心的問題。

張耳身邊有書吏將所提的問題一件件都記在了書簡之上。氣氛逐漸活躍了起來,眾人紛紛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些事十分的瑣碎,有的還是重復的問題,張耳和張敖都耐心的傾聽著,記錄著所有的問題。

眾人把想說的話都說的差不多了,張耳再次表示感謝,眾人退了出去。大帳內只剩下張耳父子和孟舒將軍。

問題提了一大堆,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靠張敖父子二人。

“歸根到底還是窮,趙國養不起這么多軍隊,士卒返鄉后還是窮,連耕種的資料都沒有。”張敖很是感慨。自己穿越成了官二代,富二代怎么還要為錢發愁。

“這些士卒跟著我南征北戰吃盡了苦,能夠幫他們還是盡量幫吧,盡量籌集一些錢糧,宮中消減用度把錢都用在幫助返鄉士卒上。”張耳決定將趙國本來不多的收入拿出來救濟返鄉的士卒。

“我回去找貫高計算一下能擠出多少錢糧,將軍統計一下有多少士卒要返回家鄉,這個需要精確數字。”張敖對將軍說道。

孟舒將軍趕緊點頭稱是,趙王愿意給返鄉士卒錢糧,不管多少也是為士卒們的一種安慰,算是為將軍救了急。

張敖繼續說道:“返鄉士卒大部分重新做農夫,還有一些立過功的可以在回鄉后讓他們擔任鄉里的三老。”張敖不但想讓士卒回鄉后過上好日子,還想加強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張敖這也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本來數年的戰火剛剛平息,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一般的作法是讓百姓自己慢慢恢復生產。可張敖是穿越者,他知道歷史發展的進程,有許多先進的作法要推廣,所以張敖需要一個執行能力強的官府。

“你的意思是將鄉里這些人也象官吏一樣管理?”張敖有點兒疑惑。按照秦制一里十八戶,十里一亭,設有亭長,十亭為一鄉,鄉有三老,三老就是有秩、嗇夫、游徼。這些人雖然負責一個地方的鄰里糾紛的調解,賦稅的征收、徭役的攤派,但他們并不是正式的官吏,只能算是村民的自治組織。不但是現在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王權也只管到縣這一級。

“這樣可以給士卒們一個好的出路,同時也可以防止鄉村被氏族大戶控制。”張敖的想法是既然要推行郡縣制干脆徹底一點兒。

“可是這樣官吏的數量會大增,朝廷的開支太大了。”張耳想到有許多人到他這里領工錢就感覺頭痛。

“以前三老、亭長什么的報酬也是要從百姓的賦稅中出,現在只不過是先收上來再發下去,不會給朝廷增加太多的負擔的。”張敖最想干的是讓管理百姓的人不從百姓手里收錢歸自己。這樣可以盡量減少小吏對百姓的盤剝,其實也就是后世所講的收支兩條線。

“那就按你所說的辦吧。”張耳覺得這個改變對朝廷沒有太大影響,對士卒又有好處也就答應了。

“對于那些不想返鄉的士卒,我要挑選出一部分做特殊安排。”大部分都認為天下太平了,張敖卻知道戰爭遠遠沒有結束,趙國軍隊的戰斗力不但不能減弱而且還要加強。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