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是劉邦  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王的吹灰法

類別: 歷史 | 秦漢三國 | 我的岳父是劉邦 | 曉夢魚   作者:曉夢魚  書名:我的岳父是劉邦  更新時間:2020-04-01
 
趙王張敖問起了石見銀山所使用的冶煉白銀的辦法。

礦山的礦長聽到這話對趙王張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們所使用的正是大王創造的吹灰法。”

現在張敖在技術方面被趙國人認為是不可能辯駁的權威,趙國許多重要的技術都是張敖提出的構想,然后經過不斷試驗實現的,當試驗遇到困難時也會向趙王張敖請教,往往會有奇效,趙王張敖解決問題的辦法很是奇妙。在趙國搞技術的高級人員大多把趙王張敖當成了偶像。

吹灰法冶煉白銀也是張敖提出來,這當然不是張敖的原創。

金銀大家都喜歡。古代貪官被抄家時往往抬出一箱箱的銀元寶,為此張敖當年專門去查了古人是怎么冶煉銀子的,看看這銀子是怎么來的。順便將吹灰法冶煉白銀的方法記了個大概,經過科學院的試驗最終達到了實用的程度。

白銀往往與其他金屬共生在開采時需要分離和提純。

往往是將銀礦開采出來之后需經過篩選粉碎,然后燒成礦團,放入專門的煉爐內。

將消化后的鉛澆在礦團的上面。通過鼓風通氣使爐內溫度上升,由于鉛與銀互熔并且熔點、沸點不同,鉛與銀結合在一起再冷凝后形成銀鉛合金。

再將銀鉛合金放進熔爐中,不斷的鼓風通氣,將熔出來的鉛完全汽化,剩下的就是提純后的銀。這種方法曾經由華夏傳入倭國在石見銀山運用,取得很好的效果,證明礦長選擇的方法是沒錯的。

“冶煉白銀的煉爐已經搭建了起來,我們用開采出來的少量礦石試著進行了冶煉,效果很好,已經冶煉出一些白銀,并且把白銀鑄造成了銀幣。”礦長繼續介紹著,并命人將新鑄造的銀幣拿來給趙王張敖看。

趙王張敖也是有網上搜索之后才知道,電視劇里都是騙人的,在古代不管是銀錠還是銀元寶都奇丑無比,遠不是電視劇中那樣閃閃發光,造型還圓潤可愛。但由白銀鑄成的銀元確實是很漂亮,拿起來一吹在耳朵邊聽那嗡嗡作響的聲音更顯得有逼格。基于這種原因,張敖命人直接跨過了銀錠和銀元寶的階段,更看不上散碎銀子,直接鑄造防“袁大頭”的銀元。

趙王張敖聰明的腦袋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在趙國金幣上的人像是王后劉樂,銀幣上鑄造的人像才是大王張敖。

看著銀幣上與“袁大頭”神情有幾分相信的頭像,張敖覺得自己被人起外號是早晚的事,而且這種銀幣還將大量鑄造,張敖的形象將會深入人心。

“盡量多的鑄造一些銀幣,從趙國調來的官吏眼看就要到了。”對于調遣來的官吏,張敖除了許諾廣闊的升職空間,提高奉祿,還答應了給一筆豐厚的獎勵。這個獎勵張敖準備用銀山出產的銀幣發放,讓官吏們感覺到本洲郡的實力,在這里干活心里會好受一點。

“保證按時完成任務。”礦長回答。

聽到這話張敖放心了,這個礦長說話有根有據,說是能完成肯定不會誤事了。

“白銀在大漢流通起來就靠你們了。”大漢人喜歡金銀,但是大漢黃金出產量并不多,白銀的儲量更是有限,最早人們交易時大多數使用沉重的銅錢或者是以貨易貨。白銀沒能成為主流貨幣其原因就是數量少,到后來海外的白銀不斷流入華夏,白銀才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張敖要把這個過程盡量提前。

“沒有大王指出銀山的位置,教會我們煉銀的高效方法。我們現在還不知道在趙國干什么呢。”礦長覺得趙國有這樣的一位大王,真是趙國百姓的福氣。

趙王張敖接下來深入到礦洞之內觀看了挖掘開采的情況,并且叮囑礦長,雖然現在干活的大都是俘虜,卻也要關心他們的生活情況,努力讓采礦的倭人吃飽,有一個不錯的居住條件。而且生活還有盼頭。

最后張敖一再強調要安全生產后,才離開了石見銀山。

接下來的日子趙王張敖等到了從趙國坐船而來的抽調官吏,馬上將他們分到了倭國本島的各個地區,在軍隊的配合下對倭國本島改成的本洲郡進行管理。

幾天后銀礦出產的銀幣達到了一定的數目,張敖決定帶著銀幣在本洲郡再轉一圈。兌現當初給官吏們的承諾,只要他們愿意來倭國任職,就可以得到一筆數量不小的安家費。

張敖要親自去看看不光是為了給官吏們發錢,還有就是擔心這些官吏的安全。對于控制基層政權的困難趙王張敖是很清楚的。在大漢的一些地方,可以借助家族或地方豪強勢力進行管理,在倭國張敖不想讓這些人有存在的空間,所以準備把官府的觸角延伸到社會的最底層。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張敖的記憶中就曾發生過有強大的軍隊作后盾,派出去的工作組被殺害的事件。

官吏現在可是張敖的寶貝,在趙國就是稀缺資源,愿意到倭國來的人更是少數,所以張敖采取了多種方式來保障他們的安全。

張敖要出行梅川內庫被調過來隨行,孟鄉也跑過來左右護衛著。

張敖此行的目的地是比較偏遠的一個大一點兒的村莊。走在路上可以看到倭人有組織的在開墾荒地種植莊家。

“這一切都要感謝大王。”梅川內庫見張敖對勞動的場面感興趣,馬上過來介紹,“這些地塊以前是無力耕種的。大王到來之后才將人組織了起來共同勞作,人多力量大,以前干不了的活可以干了。大王還給我們帶來了大漢先進的農具,干起活來輕松了不少,現在這些人有飯吃,干的活比以往輕松的多了,對大王很是感激。”

對于那些倭人是否真的心存感激現在還不好說,農業生產能夠恢復正常對張敖來說已經足夠了。

張敖來到倭國是一個破而后立的過程,倭國原有的鄉村組織被完全砸爛,本來那種原始生產方式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正因為如此張敖研究了倭國生產力水平,采取了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