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下午,華夏這邊確實公布了一份數據,是一份前三季度華夏與各國之間的貿易數據。
數據顯示,雖然被各種限制,但華夏的出口還在繼續增長,特別是科技產業的出口依然保持著很穩定的增長率,華夏在國際科技產品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大。
不過讓很多人在意的,或者說引起熱議的并不是這些數據,并不是限制反而促進了發展,畢竟這個話題大家都已經聊到懶得聊了。
這一次突然引起熱議的話題是澳大利亞和印度在過去三個季度對華夏的進口量創下了歷史新高,貿易逆差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這不禁引發了多國網友,尤其是三國網友的疑惑,發生了啥?
說好減少合作呢?
說好的減少進口呢?
說好的自力更生呢?
說好的對抗呢?
進口額和貿易順差都創下了歷史記錄?所以之前說的一切搞了半天都說了個寂寞?
對很多人來說,真的是很好奇背后的原因的。
不過這個數據如果公布在平日里,大家的好奇基本上是得不到解釋的,大概率只會成為一個茶余飯后的談資。
可偏偏,這會兒正是全球線上電子科技產品展舉辦期間,而今天下午,又正好是連續幾場常見電子產品的重點版塊時間,有幾位大佬便結合實施,給大家做了一番解釋。
一切都是那么的巧合。
最開始提及這個話題的,是世貿組織的一名大佬,他還給大家分享了一下數據,“從更加細致的數據可以看出,澳大利亞跟印度其實確實是減少了很多華夏產品進口的,這個事情并不只是嘴上說說,甚至包括華夏現在表現最好的智能手機和智能家電。
但問題就是,當他們減少從華夏的進口后就必然需要從別的地方進口來彌補這個缺口,這個時候他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很多產品從其他地方并不能補齊這個缺口,尤其是對于印度這個人口大國來說,所以他們不得不做了一些迂回策略。
可以說得益于他們的某些做法,反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好的向世界證明了華夏多個領域的產品在當下的難以替代性以及市場占有率。
不過他們的決心還是有的,在采取一些迂回政策的同時,印度還做出了另外一個決定,趁著這個機會自己造,說實話,這本身是一個很不錯的決定。
只不過自己造是需要設備和原材料的,然后他們又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大量的設備和原材料還是得從華夏進口...
對華進口又不得不增加了。
也許有人會問,設備和原材料不能從米國,霓虹國這些地方進口么?
當然可以,但是在大量供應和對新入局玩家的供應問題上,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跟華夏比供應效率,除非印度企業愿意花更多的錢,花更多的時間,創造利潤更低的產品,我想大部分企業是干不出這個事情的。
而且關于自己造這個事情其實是有必要深入講一下的,因為不管怎么說,開始更多的自己造東西肯定是一件好事,也算是從造不如買到買不如造的一個轉變。
按照過去的歷史,只要印度能堅持,多專注一些自主研發,熬個十年二十年產品質量也就起來了,從德國到米國到霓虹國再到華夏,其實大家都有這樣一個過程。
可問題又出現了,由于印度企業沒有供應鏈優勢,印度企業造出來的產品性價比跟華夏產品完全沒法比,而且更重要的是,更多國家的企業在進入新供應鏈規則之后得到了規則紅利。
也就是說,印度自己造的產品不僅性價比比不過華夏產品,也比不過那些或許也是剛開始走上自己制造的國家。
當他們決定自己造的時候,全世界已經進入了從自己造到全球合作造的轉化。
用一個大家比較好理解的例子來說,二三十年前單打獨斗也能闖出一片天,但是在2019年的當下,單打獨斗不是說不可能成功,但確實很難成功,現在不管做什么都開始講究團隊。
而制造業的情況就是,過去每一個國家都在單打獨斗的創建自己的制造業優勢,但是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合作的制造時代,靠單打獨斗已經很難成功了。
印度選擇自己造確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晚了一步,尤其是對于他們來說,他們的問題不僅僅只是出在芯片這樣的核心零件上,而是整個制造業都過度依賴進口。
更嚴重的問題就是,他們現在似乎并不太愿意接受國際間合作的新規則。
所以印度的問題不只是對華夏的貿易逆差問題。
如果他們不做出改變,如果他們不接受新環境,過不了多久,他們將會陷入比過去更加依賴進口的局面,會有更多來自全球各國的產品進入印度,他們的產品則很難出口。
而且這一次的依賴將會變得無比被動,因為,過去他們還能用市場去交易一些東西,未來他們連交易的資格都將失去,因為他們是被市場,甚至是被時代淘汰的。”
有大佬對問題做了一個大致上的解剖后,印澳對華夏貿易逆差的事情開始進一步發酵,尤其是更多的國家開始跟著披露數據。
東南亞前段時間開始搶印度的軟件訂單早已成為了全球皆知的事情,這場的訂單的爭奪也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從10月2日開始,非洲,中東,東歐,拉米多國陸續披露前三季度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他們都在瘋狂的蠶食印度跟澳大利亞的海外市場。
而就在當下的全球線上電子科技產品展上,這個事情爆發了。
這次線上展本就是奔著采購去的,而物流的便利,價格的優惠,溝通的高效以及整個平臺輔助系統的加持,對于米國這種擁有大量核心技術的國家的打擊如果是20分的話,那對印澳這樣的國家,尤其是印度的打擊至少是80分起步了。
那些原本從印度企業那采購的客戶逛了線上展之后紛紛開始改變方向了。
印度班加羅爾此時一片混亂,更多的企業面臨訂單危機,大量市場部人員集體辭職,員工們紛紛走上街頭尋求國家的幫助。
如果說新供應鏈對印度是一次沖擊的話,那么新貿易體系的發展對印度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了。
除非,他們能夠及時止損,趕緊做出轉變。
印度新德里,一群人正坐在一個會議室里,其中一人正在打長途電話。
“華夏他們現在那一套正在幫助大量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加速提升自己在世界貿易中的存在感,哪怕那些企業的技術跟我們差不多,但是他們現在有一套越發完善的體系支撐著,可以幫他們更容易被客戶接受,現在必須趕緊破壞那套體系才行。”
“你告訴我,我們該如何破壞那套體系?”
“這不是你們該考慮的問題么?我們做好了我們的分內工作,打造了世界IT工廠,可是現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工廠已經出現了,我們能做什么?”
“如果你們的競爭力沒有那么薄弱的話,也不會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出現這么大的危機。”
“那你就沒有想過我們的競爭為什么會薄弱么?還有,你們現在還是不是也拿他們沒辦法了?”
“我們會有辦法的。”
對方留下了一句毫無說服力的話后直接掛了電話,辦公室陷入了沉默,許久后終于有人開口,“我們管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