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軍出擊,準備強攻!”指揮官在短暫的遲疑后,果斷下達命令全軍出擊。
這些奇怪的東西,自我復制的速度太快了,如果任由他們繼續增殖下去,等到大軍前來圍剿八方碑的規模恐怕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步,到時候的再進行決戰,損失將打到可怕。
戰士們雖然接受到了送死一般的命令,但卻并不畏懼,雖然堅信死后天堂顯得有些愚昧,但在證據確鑿,可以完全確認死后可以意識上傳的情況下,的確是可以讓無數人為之效死的。
護盾發生器被單方面解除,換成了多個區域性護盾,并且通過遠程能量傳輸,對每個戰士的個人護盾進行強化。
同時,每個人也都拿出了單兵武器,一把等離子體光劍,將電漿約束后的超高溫利刃,可以輕易切開坦克裝甲的可怕近戰武器。
理論上,武器往往是朝著小型化,遠程化發展的,最好是能在看到敵人之前就直接干掉。
然而這種情況是基于作戰雙方身體素質不變的情況下,當身體素質發生變化。所適用的的武器也將發生變化。
“開啟過載模式!神經連接安全鎖一級熔斷!”隨著每個戰士輸入自己的過載口令,神經中限制他們思維速度的鎖便被解開,思維從沿著神經線流動轉化為沿著金屬輔助線流動的電流。
神經信號的傳導速度,從上百米每秒。加速到接近光速,常規情況下,人老是無法處理這樣龐大的信息得,長時間處于這種狀態下,幾乎就相當于長時間全力以赴的集中精神。
正常人保持這種狀態,大概七到八秒就會感到疲憊,并且無法集中注意力,如果強行集中注意力的話。將會對個人的大腦造成極大的壓力。
過載模式下,對思維速度和神經傳遞速度的限制將被解開,每一個人都能像《黑客帝國》中的主角那樣,輕而易舉的閃避子彈。
看清子彈飛行的軌跡。然后再看到子彈的同時。做出躲避或攻擊的動作。
八方碑的速度就和子彈一般甚至比子彈還要快,他們提升的動態視力剛好可以讓他們看清這些飛舞在空中的小東西。手中的光劍飛速揮舞,在半空中編織成一張死亡的光網,將途經的一切都切成碎片。
這樣的武器放在幾十年前的斗羅稱之為神器,恐怕都不為過。但在這里,他們只是每個人配備的制式兵器。在頂尖強者的對戰中,是上不得臺面的量產貨。
只是提升了攻擊的代價,往往就是降低自身的防御。個人護盾的容量相比于軍團護盾來說,實在太微不足道。
神經反應速度的提升只代表了反射速度的提高并不代表不會有食物產生。并不是所有的決定都可以通過高速的反應來破解的,有一些情況下戰士們不得不面對八方碑的正面碰撞,在激烈的戰場對抗中。每一次碰撞都會讓護盾容量猛的下降一節。
而在護盾沒有被攻擊的情況下,容量則會以緩慢的速度恢復。護盾的容量就好像是每個人的血條一般。一旦這血條空了。以人類的脆弱的軀體。在蝗蟲一般得八方碑圍攻下,只需要一個瞬間。就會被撕成碎片。
每一個戰士在如此密集的攻擊下,都宛若是血線蹦迪,逐漸的,戰士們你也開始了分工合作。在專注的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效率會更高。
因此有的人開始專門負責攻擊,有的人則使用實體互動,專門負責格擋,實體護盾的防御力毫無疑問是要比能量護盾更強的,不論是對護盾本體附魔,還是在上面裝更強的護盾發生器,都可以及大幅度的強化其防御力,盾牌表面的防御力甚至可以,和軍團護盾的防御力相媲美,唯一的問題就是防御的面積太小,必須依靠使用者精妙的意識和操作才能抵擋攻擊,同時較小的體積導致其無法安裝慣性阻尼器。
使用者必須承受全部沖擊帶來的反作用力,因此可能出現盾牌并沒有被打破,但人卻被打飛的情況。
而另一部分人,則完全放棄了攻擊與防御,專心致志了操控地下的能源節點,通過單兵裝備調動能量流動,幫助隊友和自身快速重載護盾。在這戰場中,簡直宛若奶媽一般的角色。
逐漸的負責進攻的戰士中,也分為了遠程與近戰不同的選擇。數量不同的戰士開始形成一個個小團體。對付數量龐大又單體不弱的敵人,這樣的戰術小組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是就算打出再好的交換比,在敵人可以快速自我復制,兵員數量接近無限的情況下,也沒有什么意義。除非削減敵人數量的速度超越了他們自我復制的速度。這場戰斗才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慢性死亡。
只是指揮官一直在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蝗蟲一般的敵人,是否有幕后主使者的操控?如果有的話,以正常人的智商都會想到。只要留下少量的可以自我復制的兵源作為預備隊,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快速自我復制,那他們就幾乎永遠無法做到將這些怪物消滅。
而事情往往總是會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在付出巨大的損失后,戰士們終于看到了將八方碑壓制下去的希望,在他們的全力圍剿下,這些飛快飛行的小東西已經沒辦法同時顧及戰斗與自我復制了。龐大的數量也在數量優勢逐漸降低后開始飛快的被削減下來。
就在大家都以為勝利在望的時候,天邊突然又飄了一片濃密的陰云。那是密密麻麻,數量不知幾何的又一波八方碑。
乍一看去,似乎比剛剛那些數量還要更加龐大,如果他們也加入戰斗的話。那想要將敵人的數量削減到可以被消滅的程度,幾乎就是不可能做到的。
“準備決戰吧!我們已經沒有退路,背后即是家園,準備解開全部限制,就算是全軍覆沒,也不能讓他們在突破防線一步。”不知道是誰最先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緊隨其后的,越來越多人紛紛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