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證明改革是成功的?
古往今來,證明改革成功的標準非常簡單——收入的增加、國力的增強,相比于后者,前者更為直觀,也更為直接,畢竟,銀錢是硬頭貨,是瞞不得人。
大明朝廷國用緊張,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甚至在萬歷登基的當年,因為沒有銀錢發京官的俸祿,不得不用胡椒等實物折抵,以至于京中百官怨氣滔天。
總之一句話,都是因為朝廷窮,所以才要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就要改革!
歸根結底,之所以改革,其動力并不是因為其它,而是因為……沒錢了!既然沒錢了,那就要另外再享新法子。
但是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想要證明改革的成功,就必須要用事實說話,要用朝廷收入增加來說話。
眼瞧著又到了年底,為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于是乎,又一次,又有人把眼睛盯到了“金花銀”上的。
又一次,當有官員要求把“金花銀”解交入戶部折子再次送到案前,朱翊鈞就立即緊急召見了張居正。當張居正行過陛見之禮剛剛落座,朱翊鈞就迫不及待地問道:
“張先生,這戶部的奏折,又提到了“金花銀”,難道說,武將就不發俸祿了嗎?宮里帝后就不吃飯了?”
“臣惶恐。”
陛下的質問,讓張居正心頭微微一顫。這個帽子有點大啊,有人把心思動到金花銀上,他當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并不反對,正統元年,英宗允許將一部分漕糧折為金銀,每年一百萬兩銀為額度,就是所謂的“金花銀”。這些錢全部放入內承運庫,不再送往南京。除了十來萬兩銀作為武將俸祿外,其他全部歸御用。至此,內承運庫一部分為京中武將提供了工資,一部分變成了純粹皇帝的私人財產。值得注意的是,從此戶部對內承運庫的資金沒有任何權力支配了。當然,也正是從這時候,戶部有了自己的太倉庫。天下錢糧大都是入太倉庫。
不過,一直以來,朝廷對于這一百萬兩金花錢,可是垂涎三尺啊。畢竟,這可是實打打的一百萬兩白銀!所以對于有人上折子,要求把金花銀納入太倉庫他從來不曾反對過,當然也不指往全要來,畢竟宮里也是要吃飯的。
“不過,他們也是為了朝廷,畢竟,朝廷開支繁多,這幾年老臣雖然苦心維持,可用度總歸還是極為緊張的。”
“那以張先生看來,這金花銀是應該解交太倉庫了?”
“臣以為,祖制里并沒有金花銀,這金花銀設于英宗年間……”
“那祖制里,鈔關還有悉數解交內庫呢。”
朱翊鈞直接了當的說道。
“可鈔關開支,全是由戶部負擔的……”
面對張居正坦誠以答。朱翊鈞默然良久,然后又蹙眉問道。
“張先生的意思,是不是說,如果這鈔關全由宮里承擔開支,就可全歸內庫”
朱翊鈞這個問題問得刁鉆。
張居正心下忖道。
“這下讓皇帝抓住話柄了,要是同意的話,萬一皇帝要走鈔關又該如何?一年可是十幾萬兩的收入呢!可要是斷然否決的話,那豈不是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
思來想去,為了既照顧自己的顏面,又為了讓這件事就此揭過的,張居正便清咳一聲,答道:
“陛下,臣以為這內官是不是適合出任鈔關官吏的,如此與制不和。況且,要是以此為例,那金花銀是否也不應由地方官府征收?”
見張居正如此回來,朱翊鈞的心里一陣竊喜,果然,就像施奕文意料的那樣,故作模樣的嘆一口氣。
“張先生,朕的意思不是說要派內官到地方上征稅,而是,既然先生這么說了,那朕自然不能再假公濟私了,你說是不是!”
看似無私的回答,讓張居正連忙回答道:
“臣以為皇家直接派內官收稅,與制不和。”
“是啊,確實與制不和,按制鈔關應該一應解交內庫的!”
朱翊鈞嘆道。
“況且,說起來來,張先生推行改革,不也是為了改革我大明身上的惡疾嗎?與制不和?舊制不合時宜,當然應該加以修改,這不是張先生經常教導的嗎?”
被朱翊鈞用自己的話堵了回來的張居正,立即感覺到一陣頭痛。
“這件事情錯在下臣,請陛下恕罪。”
相比于其它人,張居正認錯倒也利索。
“唔”
“戶部妄議收回金花銀一事,下臣沒有制止,反而一味袒護,實在是下臣的錯。”
張居正的道歉,朱翊鈞聽了心里倒是頗為得意,畢竟多年來,從來都是先生訓他,那有他教先生的機會,能有這樣的機會可真不容易,但這件事不能就這么結束,畢竟,他的心里還有著其它的念想,但是對于這件事能不能成,他的心中卻沒有底,于是問道:
“張先生,戶部所言確實也在理,這金花銀由地方征收,地方確實有所糜費,似乎真是朕占了國家的便宜,張先生,你說,朕該怎么辦?”
朱翊鈞擺出了一副惶恐不安的模樣,似乎是真的不愿意“占國家的便宜。”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依臣之見,當大臣的為皇帝辦事是理所當然,皇帝大可不必如此自責。”
“你是說就這么任由他人指責朕占國家的便宜,只顧私家而不顧國家?”
朱翊鈞的話,讓張居正只覺得的后背一涼,即便是精明如他,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皇帝了。
“下臣、下臣……”
就在猶豫著是不是要建議把上折的官員重辦時,張居正聽到朱翊鈞說道。
“先生一直教導我要節儉度日,宮中開支要盡量削減,不能用顧宮中,而不顧國家,這金花銀等款項確實是由地方官府征收,全解內庫,確實難免有官員不滿,即便是今日斥責一人,他日還是會有人再提此事,長此以往,勢必會讓天下臣民以為朕是占盡國家便宜,損國庫而肥內庫的昏君,這絕非明君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