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演技派  第一百四十三章 相互學習

類別: 都市 | 都市生活 | 我是演技派 | 陳奔馳   作者:陳奔馳  書名:我是演技派  更新時間:2019-12-30
 
幾個人一下車,迎面就是一條紅毯大道,一直鋪到遠處中心大門的臺階上。兩側擠滿了高舉應援牌,不停呼喚著各自偶像名字的影迷,以及等候多時的記者,舉著長槍短炮咔咔拍著各路明星。

這氣氛比賀新之前經歷過的柏林還要熱烈和喧囂,而且還跟柏林不同的是,這里沒有紅毯次序,誰到了誰就走,自行大伙,風格特別隨意。

“喲,前面不是小剛哥跟帆子嘛!”胡君看到此時正在紅毯上慢慢挪動的兩個人不由笑道。

徐凡是他的老同學,他跟馮曉剛也很熟悉,光看背影就能認出來。

賀新聞聲望去,這時紅毯上的兩個人正好扭身面向記者拍照,就見馮導一身黑色的中山裝,看著挺莊重的,臉上還帶著矜持的微笑。而她身邊的徐凡,盡管笑容燦爛,但她那一身低胸的橙色禮服,隨意披著的燙成小卷的發型就讓人不忍直視了。

這風格也太,太……

反正他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一轉頭發現蘇錦也看著那邊正在偷偷撇嘴,兩人目光碰到一起,不約而同地相視一笑,心有戚戚焉。

“該我們上了,蘇錦,阿新你們打頭。”老關笑著招呼了一聲。

賀新主動抬起胳膊,蘇錦動作優雅地挽上,踏上鎂光燈閃爍的紅毯。

蘇錦1.74米的身高,還喪心病狂的穿上高跟鞋,瞬間秒殺一眾小短腿,再配上一襲白色的禮服,清新脫俗,仙氣十足。

賀新的短寸發型同樣十分另類,這年頭明星理平頭還是很少見,后世不論是劉得華的“劉建明”式的平頭,還是梁朝韋的短寸,都曾登上過各大娛樂雜志的封面。

這還不算,他的一身海軍藍的阿瑪尼復古雙排扣西裝,配著溫莎領的襯衣和條紋領帶,透著一股濃濃的英倫范。

英倫范,在本地人的心目中就是“高級”的代名詞。

所以當兩人挽著手出現在紅毯上的時候,頓時引起了一陣騷動,就連剛才對馮曉剛和徐凡不太感興趣的本地記者們都紛紛不由自主地把鏡頭對準了此時紅毯上的兩個人。

“這是誰?”

大部分的記者和影迷們心中都有一個疑問。

“哇!這是藍宇嗎?怎么這么帥!”

看過《藍宇》的人首先認出來。

“沒錯,是藍宇,旁邊那女的是捍東的老婆林靜平。”

“對對對,后面是關金鵬,還有捍東……”

“拜托,人家叫賀新,新哥,金馬影帝啦!雷雞母雞啊?人家跟胡君一道都入圍影帝啦,還有那個女的叫蘇錦,也入圍了最佳女配角。”

馬上有特別喜歡《藍宇》這部電影的影迷一臉嘚瑟地跳出來科普。

原來是影帝候選人和最佳女配角入圍者的搭配,記者們拍的更加起勁了,看他倆走的快,還紛紛招呼:“新哥,蘇小姐,請慢點啦!這邊,看這邊啦……”

夾雜其中的內地記者們就更不用說了,拍的特別歡。沒辦法,眼前這兩位實在是太過神秘和低調了。

蘇錦,《永不瞑目》之后大火過一陣子,也不知道這姑娘怎么想的,高光時刻卻選擇了早早的隱退,出國嫁人了,難得露一次面。

賀新,第一位柏林最佳新人,最年輕的金馬影帝,只是因為作品題材的因素的原因,在國內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這位平時太過低調,很少接受訪問。

而除了這兩位,包括后面的胡君,作為內地演員入圍本屆金像獎,對于內地的記者來說,也是與有榮焉。

影迷和記者們的騷動,驚動了剛剛邁上臺階的馮曉剛和徐凡,徐凡回頭一看就看到了自己的老同學胡君,不由笑道:“原來是軍子啊,還有關導他們。”

馮曉剛的目光倒是停留在那個平頭藍西裝的家伙身上。作為一導演,保持一定的閱片量那是必須的,尤其是那兩部獲獎片子他都看過,當然認識對方。

別看馮曉剛是拍商業片起家的,但在他丑陋的外表下卻始終隱藏著一顆文藝的心,要不然后世掙夠錢的他,也不會吃力不討好的去搗騰《芳華》和《只有云知道》了。

“等一等,打個招呼吧。”馮曉剛拉了拉媳婦的胳膊道。

徐凡稍感意外地看了他一眼,忙點頭道:“好啊!”

“小剛哥!帆子!”

胡君跑過來,跟兩人熱情地擁抱。

一方面他們本就是朋友,另一方面隨著胡君的經紀人王景華去年加盟了華藝,如今也算是自己人了。

馮氏夫婦跟關金鵬和張勇寧也是舊識,只有賀新跟蘇錦是第一次見面。

“這位是我好兄弟賀新,這位是蘇錦,入圍了這次的最佳女配角。”胡君幫著介紹。

“馮導,您好!”

“徐老師,您好!”

賀新很客氣地跟他們夫妻倆握招呼。

對于馮曉剛這個人,不管外界對他有多少爭議,但賀新內心對他還是十分尊敬的。在他眾多的雷語中,有一句“老百姓每年都等著看他的電影過年呢!”聽起來好象很囂張狂妄,但實際情況確實如此。

《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大腕》、《手機》、《非誠勿擾》等這些令人捧腹大笑的電影,試問誰沒有看過?

這些電影幾乎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馮曉剛和他的馮氏喜劇不但開創了賀歲片這個概念,不夸張的講,還是中國商業電影的開創者。(少林寺和香港合作的不算啊!)

就憑這一點,馮曉剛就有資格跟國師和凱爺并稱國內三大導。

當然后世有很多人聲稱褲子不配跟前面兩位相提并論,國師和凱爺都在歐洲三大中獲過大獎,褲子有什么獎?就憑金字塔、金貝殼這種鄉鎮企業獎嗎?

同時褲子還是半路出家,在出身方面就比科班出身的國師和既是科班又是電影世家出身的凱爺要低一個檔次。

事實上在審美和技術方面,馮曉剛確實要比這兩位差,而且差距還很大,但在電影的故事性方面,他要明顯勝出前者。

當然如果非要分個高低,那么國師無疑就是標桿,要不然也不會被稱為國師,國家的重大活動也不會每每由他執掌導筒。

而凱爺在美學和技術方面跟國師不相伯仲,在演員調教方面甚至更甚一籌,但他卻比國師還要不會講故事,而性格的缺陷更是限制了他的進一步發展,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在吃老本。

馮曉剛最初就是一個出黑板報的,說好點就是美工師,在美學和技術方面是個半吊子,但人家會講故事,而且還講的好。

從他的發展軌跡來看,從最初門檻比較低的喜劇,到《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這些正劇,再到后來的《潘金蓮》、《芳華》、《只有云知道》文藝片,可以看出他還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進步。

不過美學造詣的缺失和技術的不足,導致他的文藝片水平很一般,往往煽情成了主旋律,甚至都不如他早期的那部《一聲嘆息》。

即便是這樣,就對中國電影的貢獻而言,他超過凱爺,僅次于國師。

當然上輩子的賀新不會理解的這么深刻,上輩子的他就喜歡《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這種小品加段子集合在一起的大雜燴喜劇電影,看完之后能樂上一整天,為他苦逼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然后現在的他,在中戲上了幾天學,盡管看那些馮氏喜劇依舊很樂呵,但真正喜歡的還是那部前年上映的《一聲嘆息》。

盡管這部電影在上映后,有人批評電影中的三人關系是婚外戀、第三者插足、通尖等不正當男女關系。指責馮曉剛暴露丑惡卻不鞭撻丑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念,錯誤引導大眾審美趣味。

還有冷靜的批評者則指出這部看似感人的電影,骨子里卻充斥著“偽道學”的陳腐觀念。

但如果用賀新上輩子經歷過的社會現實來說,這部電影所展現的故事尤其真實,人物性格刻畫的極為細膩。

可能是這年頭國人還沒有“中年危機”這個概念,但若干年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意識到中年危機,而言及此事時,往往會在“中年危機”后面加上一個“一聲嘆息”。足見這部電影對后世的影響。

當然不足的地方也有,比如電影的結尾似乎有點過于溫暖,張果立演的梁亞洲回去照顧受傷的妻子沒問題,但最后還是應該還是跟劉貝在一起,這才符合現實,就跟現實中馮曉剛本人一樣。

還有就是張果立進病房去看徐凡,劉貝也想跟進去,結果被傅彪攔住,說:“你怎么這么不要臉呢!”

這句臺詞也顯得很突兀,就好象始作俑者一下子化身正義天使了。

不過這些都是小瑕疵,也有可能是為了應付審查而不得不做的妥協。總之就是瑕不掩瑜,這應該是一部好電影。

所以賀新跟馮導初次見面寒暄的時候,專門客氣的加了一句:“馮導,特別喜歡您的那部《一聲嘆息》,拍的真好,特別真誠,特別有時代感!”

可能他這句無意中的話正好搔到了馮曉剛的癢處,這貨原本臉上矜持的微笑變的燦爛起來,咧著嘴露出一口爛牙,高興道:“喲,您這真是太過獎了!回頭有時間咱們一定好好交流交流。”

賀新頓時一臉欣喜道:“那太好了!能有機會當面聆聽馮導的教誨,我求之不得啊!”

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出身,被人鄙視的“胡同串子”,居然能跟高貴的“大院子弟”混到一塊兒,最后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地位,除了個人能力之外,馮曉剛靠的就是捧人拍馬屁。

而此時看著賀新臉上真摯的笑容,他突然一驚,繼而生出一股濃濃的惺惺相惜之感,忙道:“您太客氣了,咱們相互學習!相互學習!”

我是演技派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