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在金朝末年  三四三章:參謀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求活在金朝末年 | 老墨成仙   作者:老墨成仙  書名:求活在金朝末年  更新時間:2020-02-09
 
對于楊妙真所建議的,對獵騎兵進行哥薩克式的改進,陳憲拒絕了,既然胸甲騎兵能對抗哥薩克式的騎兵,那多建幾支胸甲騎兵就行了,何必去學別人呢,完顏平濤能玩好哥薩克式騎兵,東海國就也能玩好嗎?

當然,陳憲拒絕楊妙真這個建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近代哥薩克雖然大名鼎鼎,被拿破侖所贊嘆,卻并沒有被歐洲騎兵所模仿,原因其實不難參測,不外乎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成本不同,以及相對于普通輕騎兵,哥薩克的優勢并沒有大于他所增加的成本。

東海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并不具備以低成本培養哥薩克的土壤。

在楊妙真從沈州出兵的稍后幾天,陳憲的伐金大軍也分別從衛州和徐州跨過了黃河。

為了度過黃河,陳憲的兩路大軍先用疲兵之計,前后一個月,每天派遣船隊在黃河上來回游弋,讓緊張兮兮的的金軍跟著船隊在黃河南岸來回奔波,直到最后直接拖垮了兩支騎兵,金國人就再也無力用大股騎兵監視陳憲的船隊。

陳軍這才派遣船隊載著一支精銳步兵度過了黃河,在選定的位置登陸。

登陸之后,陳軍步兵立即修筑了簡易的灘頭工事,迎接金軍亡命的沖擊。

在亡國的威脅之下,金軍這些年倒是振作了不少,但作為一個暮氣沉沉的政權,他們在近些年由陳憲帶來的這場軍事變革當中,無疑是被蒙古和北金過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此時金國的騎兵還穿著笨重的扎甲,還有著人馬具裝的鐵浮屠,輕騎兵還在使用著弓箭,他們的步兵倒是裝備了不少火繩槍和燧發槍,但組織形式還是早已經被陳憲淘汰了很多年的莫里斯方陣,他們也學著鑄造了銅炮制造了野戰炮車,但野戰炮的口徑還停留在五斤的檔次。

這就導致,金國人前來進攻陳軍灘頭陣地的步兵,被陳軍使用燧發槍的東海國步兵依托矮墻工事,打的傷亡慘重,卻沒有取得什么成果,就連他們用來進攻的步兵炮,也被東海軍用船運過來的十斤炮壓制的無法接近。

在陳軍的灘頭陣地丟下了上萬尸體之后,金軍終于放棄了,他們絕望的看著陳軍只用了短短的十多天時間,就在黃河邊上建立了一個更大的軍營,然后又用水泥澆筑了一個巨大的石頭墩子,用鐵索和小船修建了一座寬大的浮橋,一座能供四輛四輪馬車通行的寬大浮橋!

除了浮橋,陳軍還在岸邊修建了好幾座棧橋,有了這座浮橋和幾座棧橋,無數車馬和渡船就開始在黃河上繁忙的穿梭起來。

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座巨大的棱堡就在黃河南岸“生長”了起來!

陳軍甚至在南北兩岸的開挖了兩座水寨,以供船只躲避即將到來的夏季洪水。

在這個過程中,金軍派來了越來越多的軍隊,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最終他們絕望了,將壓在陳軍大營外的大軍全部調回了開封城……

陳軍發動的這場戰爭,和這個時代所有的戰爭都有些不同,他前期準備工作和執行過程是如此的復雜,絕沒有那一個將軍能制定出如此詳盡的計劃,對物資人員進行如此復雜的調動和協作。

占領灘頭,修建浮橋,將上萬士兵和民兵送過黃河,修建棱堡,調配物資,修建棧橋和水寨……

等等這一系列的復雜行動,別說李石,就算是陳憲,也絕不可能做到。

這就是并不參謀司的杰作。

實際上,在一年前陳憲就在參謀司下面成立了伐金參謀本部,調配了一大批參謀人員,讓李石、楊妙真,楊小乙擔任參謀本部的正副參謀長,讓他們帶領數百人的參謀人員,制定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對于這種提前制作詳細作戰計劃的行為,騎兵出身的楊妙真極為抗拒,所以,她的作戰計劃也就十分粗陋,幾乎等于沒有。

但步兵出身的李石和楊小乙則對這種提前制定計劃的做法比較認同,所以他們真的就在大量參謀的幫助下,制定了詳盡的作戰計劃。

不但是制定計劃,在接下來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參謀本部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大量參謀的輔助,以這個時代的軍隊管理模式,絕對無法執行如此復雜的作戰計劃。

就在陳軍按照作戰計劃,在黃河對岸建立完善堅固的灘頭堡壘的時候,蒙古人花了四個月時間,終于通過了金國人在潼關東部狹長地區所修建的棱堡帶。

連東海過軍隊都沒辦法的棱堡,蒙古人當然也沒有辦法,他用的是和楊妙真一樣的笨辦法,那就是在棱堡大炮射程之外修建土墻和簡易棱堡,將棱堡圍困起來。

一旦棱堡被圍困起來,那它本身的作用自然也就失去了。

在歐洲棱堡興盛的年代,歐洲各國的國力和軍隊人數一直不多,棱堡就成了各國防御敵人的天塹。

到了拿破侖時代,隨著歐洲各國進入工業時代,各國國力大幅增長,其軍隊人數也大幅增加。

當軍隊人數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分兵包圍棱堡之后,各國依然能組織起大兵團入侵敵國。

這個時候,棱堡的價值就開始降低了。

當然,要徹底淘汰棱堡,就要等到威力強勁的開花彈出現之后了。

但和歐洲不同,中原地區,因為人口眾多,而且比較集中,再加上軍事傳統的不同,這里的軍隊人數一直比較多。

就拿現在的蒙古帝國來說,其蒙古騎兵加上仆從軍的總人數,高達四五十萬人,分出數萬大軍,將敵人的棱堡圍困起來,再入侵敵國,對他們來說,完全不是問題。

所以,在陳憲看來,棱堡并不是用來單獨單使用的,而是作為補給站和兵營,作為野戰部隊的依托,就像完顏平濤所做的那樣。

實際上被蒙古人將棱堡全部圍困起來,并非金國人蠢,而是能力問題。

因為在蒙古人出潼關的初期,金人確實組建了一支十多萬人的野戰部隊,進入潼關東部的棱堡帶,依托棱堡和蒙古大軍進行周旋作戰。

但一來,金國人因為財力問題,修建的棱堡比較狹小,互相之間的距離也比較分散,根本無法有效支援一支十多萬人的軍隊,再加上潼關東部的狹長地區中,棱堡帶的寬度不夠,在橫向方向上,只有兩三做棱堡,很容積就被敵人全部圍困,平推過來。

金國人無法像完顏平濤那樣,利用寬闊的棱堡帶進行迂回作戰,擾亂敵人后路。

他們只能和蒙古人進行硬碰硬的正面作戰。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