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洶涌  第五章 高考真相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南明洶涌 | 杜春秋   作者:杜春秋  書名:南明洶涌  更新時間:2020-06-21
 
李存真想起錢謙益就來氣,越說越氣憤。但是他卻突然想到了那個受河東君托付的大美女夏也舒。也不知道她和她師兄的事情怎么樣了。不過也只是這么一想,畢竟現在還有正事要辦。

李存真繼續說道:“這些人都是科舉選拔出來的。然后在朝廷做官。朝廷還說要與士大夫共天下。可是呢?這些士大夫文人們卻形成了一個集團,最后居然到了威逼皇帝的地步,這哪里是共天下,這分明就是挖墻腳。我們開科舉決不能如此!”

李茂之眉頭舒展開來說道:“聽到這里我總算是聽明白大頭領的意思了,我也放心下來了。”

“啊?”常琨問道,“你聽明白啥了?”

李茂之笑著說道:“大頭領的意思是開科舉,但是這個科舉和以前的科舉不一樣,選拔人才的事科舉還是能做一些的,所以多少也得選拔些人才,但是絕不能和以前一樣。這么一來,我們就能避免此前科舉的一些弊端。而開科舉,又能收天下士子的心,至少是和滿清爭奪士子之心。可咱們畢竟是漢人,咱們是華夏,他們是蠻夷,士子們自然傾心大明的功名,這么一來滿清就成了李自成,沒有士子愿意去考滿清的科舉了。”

李存真說道:“我確實有這方面的意思,但是要說士子們不愿意去考滿清科舉那恐怕還是太過絕對了,功名利祿誰能不想呢?”

李茂之說道:“跟著大頭領已經十幾年了,大頭領是咱們教師爺,沒事就給我們講課。說實話,我李茂之雖然遠不如蒼水先生,可是畢竟也是秀才出身。可是我的學識和大頭領比起來簡直就是螢螢之火比當空皓月,一萬個不如。自從十三年前聽大頭領講了天下萬國地理山川的課,從此心悅誠服,誓死追隨大頭領。我記得前幾年大頭領說過,爭取士子就是爭取知識,誰掌握了知識誰就得了一半天下。可是我現在不明白,大頭領你本身的學識是當今之人無論如何也比不了的,這些士子能有多少能耐,為什么非要爭取他們?”

李存真謙虛了幾句然后說道:“首先,我根本不是什么當空皓月,其次,就算我是當空皓月,可是如果星星足夠多也就沒有月亮什么事了。雖然說事物發展是量變到質變,可是在咱們這個時代數量能夠壓倒質量,如果壓不倒那是因為數量還不夠。”

張煌言聽了愣在當場,畢竟他從來沒聽說過什么質量數量的。

李存真繼續說道:“一個人再怎么了不起也需要眾星力捧,否則沒有一點用處。滿清現在的實力從質量上來說根本不是國姓爺的對手了,否則廈門大戰也不至于敗得那么慘。但是,大家要知道質量雖然重要可數量絕對不可忽視。以多打少,多終歸要贏。滿清其實都是以自己的體量壓倒對手的。我們也必須提高數量才行,所以我要開科舉爭取這些個所謂的數量。送你們一句話吧:數量壓倒質量,重復就是力量!”

李茂之問:“這個重復就是力量,難道是大頭領以前說的那個灌輸?”

李存真點了點頭說道:“灌輸無疑是有用的!四書五經幾百年,重復來重復去,終究深入人心。那些什么回回教,天主教,路德教,清教,佛教也都是依靠重復重復再重復而取勝。想要打倒滿清,得在士子們,百姓們的心里灌輸個理念,只能依靠重復來實現。那就是:胡虜無百年之運,華夏必勝;蠻夷不論是東虜北虜抑或是紅毛子老毛子只能臣服!”

三個海盜聽罷大聲稱贊:“大頭領高見!”

李茂之說道:“說是士大夫與皇帝共天下,其實本來是騙士大夫的,可是騙著騙著皇帝自己就信了,還真跟他們共天下,結果怎么樣?說什么科舉是選拔人才,這明明也是騙人的,可是重復了千次萬次,當權者忘了科舉的初衷是穩定社會,結果選上來的大多是草包,把國家搞死了。薩爾滸之戰不就是草包指揮的嗎?結果,草包打不過野人。這就是滿清崛起的開始!”

其實,后世的高考和科舉十分相似,李存真一直認為高考的真正功用可能是穩定社會,或者說是促進社會分層,選拔人才和科舉一樣屬于其次要目標。他也是讀了博士以后逐漸明白的。畢竟中學的知識和大學聯系實在不多,此前的六年當是白學。其實讓誰上一流大學不行?非得分數高嗎?可是社會不需要那么多高精尖人才,不然誰刷廁所,倒馬桶,掃大街呢?社會需要工人、士兵、農民、西醫、中醫、律師、警察等各類人。不能送所有的人上一流大學,于是就出現了二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大學。高考是一個機制,一個讓所有人即便上了三流大學也甘愿的機制。畢竟高考是按分數把人分等。其實分數和能力不符合,高分低能的人大有人在。不過,總有寒門子女能以高分考上一流大學,那些沒上去的看了雖然羨慕可是大家以分數論英雄自然就都甘愿了。如此社會也就安定了,順帶著各類人才也都有了,豈不是兩全其美?在原本的歷史上到了2002年國家正兒八經的大學只有五百所,此后井噴式增加,到了2015年竟然達到兩千所,其實很多高校不要說是大學就是說它是學院它也不合格可卻偏偏頂著大學的名頭。不然人們也不會說大學生質量堪憂。其實學生們上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畢業后也只是空有大學生頭銜罷了。大學擴招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促進消費,維持穩定。經濟的發展跟不上人口成熟的速度,讓這些人上大學也好有個管束,否則年輕人多余的精力無處釋放,放在社會上會鬧事的,社會就會亂起來,放到大學里這些人就消停了,所以也就很少聽說大學不讓學生畢業的,基本上了大學就給發證。因此,學校這個東西有教育的功能,也有非教育的功能,即維持社會穩定的功能。這和科舉的連帶效果何其相似?李存真是個學教育學的,對這些事早就看明白了,只是官面上不讓拿出來說罷了。所以開科舉他心中有數。只是他不是搞中國教育史的,科舉具體怎么操作,他不清楚,需要借助張煌言和錢謙益。

張煌言聽了也跟著點了點頭,旋即問道:“請問大頭領,你這個科舉想要避免弊端又該如何?”

李存真說道:“此前的科舉,其實就是兩科,一個是明經科,一個是進士科。有道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中了進士就能做官了。可是做官是什么?那是政治。政治是十分專業化的東西,需要專業的人來辦。專業人士說白了就是內行,內行領導外行才好,如果是外行領導內行,最終肯定出問題。可是專業的人需要專門的訓練。以前的科舉選出來的士子們,說是飽讀詩書,可是那些東西都是幾千年前的了。孔夫子距今兩千年,亞圣距今差不多也是這個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特別是春秋,這些經典不能不說是政治專業讀物,可是這些東西都是兩千年前的,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也只適合兩千年的政治需求,比如秦朝、兩漢,其實到了隋唐這些東西不好用了。隋唐之后是大宋,然后是大明。這都多少年了,世道變化了許多,可是書籍還是兩千年的。士子們看了這些東西,把現在當成是兩千年前來治理,能不出問題嗎?”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