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洶涌  第四十六章 炮神保羅4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南明洶涌 | 杜春秋   作者:杜春秋  書名:南明洶涌  更新時間:2020-06-21
 
作者:無恥求票,大家手里還有票的請投給我吧,謝謝大家!

——————————

“快,快!保羅先生快說說!”李存真急切地說道。

保羅嘆了一口氣說道:“其實仔細想一想,上千斤重的大炮,開火時天崩地裂一般,誰敢放在車上開炮呢?去野戰隨時得轉換戰場,哪里能用這等累贅的東西呢?是以我們幾乎看不到明軍將重型火炮用于野戰的案例。不過,我們這些喜歡重火力的歐洲人卻不這么想……

輕型炮車發展的同時,歐洲重型火炮的炮架同期一樣來到了炮車時代,有了大體固定的樣式——行軍時由兩輪車搭載火炮,以車架尾撐與套上牲畜的前車相連接,轉向和長途牽引都很方便,火炮發射時則以兩側的輪子和架后的尾撐形成穩固的三角支撐,這種炮架是設計地相當成功的。

隨著技術的發展到了十五世紀,此前的實心輪的炮車變得先進了。實心輪很快被帶輻條的大型木車輪代替,有效減輕了重量,車輪也由小變大,增強了野戰環境中的通過性能。俯仰機構被前置并單獨出來,使得炮身變化不需要連炮車一起跟著俯仰,這一切讓中型火炮在十五世紀真正成為了野戰炮。甚至有了專門的牽引機構,通過簡單的組合就能和炮車一起變成四輪模式,大大便利于機動。1476年,歐洲,可能也是世界上首款真正野戰炮——勃墾第式火炮孕育而生。大型輻條車輪替代了石心車輪,有效減輕了重量,車輪也由小變大,增強了野戰環境中的通過性能。

其實,公爵大人,這個時候東西方在野戰上,特別是在火炮的應用上就已經拉開了差距。其實這并不是十六世紀的事情。只不過,歐洲距離大明實在太遠了,而且彼此之間也沒有什么沖突,所以這些差距根本就沒有顯現出來。

人的野心始終在膨脹著。野戰中中型火炮轟擊敵人步兵或許夠用,可隊伍來到敵人城下,又怎能沒有重炮呢?我們歐洲人突然發現,只要讓大炮射擊時的晃動保持在射擊方向軸線上,對精度的影響就沒有那么大了。

也就是說,不需要發射時大炮保持原地不動,適當的后退可以有效的分散一部分后座力,還不會導致打不準。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重炮就開始上車了,當然,那些最大號的七千多磅的重型大炮還是沒辦法上車作戰的。在歐洲,最大可以讓重達兩千八百磅的重炮上車。”

“啊?那需要多少匹馬來拉動啊?”陳顯祖問道。

“大概六到八匹挽馬就可以,在歐洲是不缺少重型挽馬的。如果使用蒙古馬,我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可能需要十二匹或者更多,又或者干脆使用牛來拉也許更好。比如長角牛……”保羅回答。

“馬的事情先不著急,保羅先生你繼續說火炮上車的事。”李存真打斷了保羅,讓他把話題重新說回炮上來。

保羅繼續說道:“十六世紀初期,兩千斤的大炮在歐洲可以跟隨陸軍作戰了,這個分量,恰好是許多大明自制的紅夷炮的重量,只是大明并沒有學習到這些技術。之后,歐洲炮車技術進一步發展,直線型的炮架構造被淘汰,承炮部分和抵地部分出現了角度,以便更多的后座力傳導到地面。俯仰機構用上了螺紋技術,使得炮手可以更加精確的調整大炮的俯仰角度。”

李茂之問道:“按照你這么說,小炮沒有用處嗎?”

“我從來沒有這么說過,尊敬的大人。”保羅趕忙說道,“小炮自然有小炮的威力,比如團屬炮。在三十年戰爭中,瑞典雄獅古斯塔夫大帝的團屬炮就是四鎊炮,屬于小炮,也就是輕型青銅炮。這在戰爭中當然是相當有利的。而且非常適合小集團作戰。或者以小集團為單位作戰。特別是雙方交戰兵力五六千人的時候反而是小炮發揮威力。而且,團屬炮的功用在以連隊為單位作戰的時候也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小炮再多終究也是小炮,不是大炮。”

“保羅先生有何高見啊?”李存真問道。

“重炮才是好的,重炮是戰爭之神。特別是在大會戰當中,重炮集中使用威力無窮!”保羅說道,“我其實是一個學者,工程師,我并不是軍事家,也不是指揮官,我熟悉的是制造而不是作戰。

但是依據我對火炮的了解,我認為還是重炮大炮更好。就拿一門十二磅跑來說吧。有效射程是六百碼,最大射程達到兩千碼。大集團作戰,雙方交戰總兵力四五萬人的時候,即便只有一門十二磅炮,其實也可以在兩千碼以外開火。

這完全可以震懾敵人,對敵人的心理沖擊將使敵人不戰自亂。即便一個人也沒有達到,這也沒有什么,敵人照樣還是魂飛魄散。如果打到了敵人怕是很可能不戰而勝,就算是戰也不會花費太大的力氣。如果,不是一門炮,而是十門炮呢?當敵人越來越近,火炮的威脅也就越來越大,因為炮打得更準了,如此一來會發生什么情況我想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雖然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沒有成熟的彈道學,但是炮手們憑借自己的經驗,在配合你們大明所說的矩度和銃規打得就更準了。”

此時,張煌言說道:“沒錯,因為沒有重炮所以我們往往使用炮海戰術。動輒數百門火炮是常事。后金軍在攻打沈陽時,明軍曾準備了一千輛炮車,配置據載,‘每車置滅虜炮兩位、位各重一百二三十斤,放之安穩不動。如五六十斤者,每車安定三位’,這樣一算總數足有兩、三千門之多,然而在后金軍的盾車和步兵沖鋒的戰術下慘敗。滿人輕蔑的說‘我兵在辰刻到達,在辰刻就立刻攻取了,所有的七萬敵兵全殺了……’七萬人啊,就這么沒了!可見幾千門小炮的炮海,居然連一個時辰都沒撐住就全軍覆沒了,可見這小炮的威力,唉——真是一言難盡……”

保羅說道:“有了重炮就沒有那么麻煩了。大必然戰勝小的,重的必然戰勝輕的。沒有大炮,想要靠著小炮炮海戰術,亂拳……亂拳……”

“亂拳打死老師傅!”李茂之提醒說道。

——————————

注釋1:17世紀沒有彈道學,根據牛津科技史,炮手們都是憑借經驗作戰的。原因我認為一個是知識不發達的問題,另外一個可能是17世紀每門火炮都不一樣,所以打出來的炮彈彈道千差萬別,沒辦法建立彈道學。那些反清用彈道學的純屬扯淡,即便把后世彈道學拿過去,也不好使,炮不一樣。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