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洶涌  第卌七章 劉玄初(不建議讀)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南明洶涌 | 杜春秋   作者:杜春秋  書名:南明洶涌  更新時間:2020-10-03
 
吳三桂聽了吳國貴的話陷入沉思半晌不語。過了好一會,抬頭看了看劉玄初。

劉玄初,名茂遐,字玄初,四川人,明末清初戰略大師級的謀士。

李存真是穿越者,對此早有耳聞,但是在國姓爺北伐和南京之戰后李存真知道劉玄初已經在吳三桂帳下做謀士多年,便沒有將其列為招攬對象。

劉玄初最早在南明蜀王劉文秀手下做幕客,曾任劉文秀中書,也就是掌管文書工作的文官。不過,劉玄初并沒有被劉文秀注意到,更沒有受到重用。

永歷六年,劉文秀所統南明軍將吳三桂與李國翰的清軍逐至川北保寧一帶,并列陣圍之,但是由于輕敵被清軍突襲慘敗。此時的四川已經殘破,沒有據守的價值,劉文秀便率殘兵退回貴州。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劉玄初改換門庭做了吳三桂的幕僚。廣陽雜記說:“蜀平,平西王復羅置幕中”可見劉玄初確實有些名聲,只不過沒有找到發揮才干的地方,而蜀王也沒有注意到。那之后,劉玄初就跟隨吳三桂征戰。

劉玄初乃戰略大師,道出原委事件有三:

在原本歷史上,劉玄初的才能主要體現在謀略上。康熙時候為了加強君權有意撤銷三藩,這個時候耿藩和尚藩全都上書說希望能夠“解職東歸”。

當時,平西王世子吳應熊在北京,捎信到云南說:朝廷早就疑心父王你了,現在耿、尚二王請辭,只有父王沒有,朝廷怕是會更加猜忌你。你還是應該快點發信來,也說要“解職東歸”,如此一來才能打消朝廷的疑慮。這個事快點辦還能趕上熱乎的。

吳三桂趕快讓劉玄初“具稿擬疏”,劉玄初勸告吳三桂不要自己陷自己于被動的境地。他說:“皇上早就想把王爺調出云南了,只不過曾經答應王爺永鎮云南,難以啟齒,來不了口。王爺上疏,定然是朝上而夕調矣。耿藩和尚藩自己請辭,那就請辭好了,和王爺有什么相干?朝廷早就說過,讓王爺永鎮云南,王爺為什么要效仿他們?”

吳三桂是一個家族至上主義者,十分擔心京城的吳應熊,聽劉玄初這么說,非常生氣,竟然毫無政治遠見地大叫:“我就算上疏了皇上也不敢把我調走,我和耿藩尚藩一起上疏是為了讓皇上不再疑心我!”

劉玄初爭辯,認為萬萬不可。沒有想到,吳三桂這家伙本來挺和善一個人,一聽說劉玄初要不顧吳應熊安危,大怒,趕劉玄初出府,降為鹽井提舉。

事實上,康熙有意逼反吳三桂,吳三桂倉促起兵,康熙亦以吳三桂同意撤藩又反復的借口征討之。這些都被劉玄初預料到了,可是說吳三桂在政治上非常被動。

三藩事變,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問計眾謀士,劉玄初說:“明亡未久,人心思奮,宜立明后,奉以東征,老臣宿將,無不愿為前驅矣!”

然而,方光琛卻說:“當年你引著清兵入關,你可以和天下解釋說是你力有不逮。但是滿清以夷變夏,是你追擊永歷到緬甸,又在篦子坡命吳國貴縊弒永歷,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解的事,現在你又要再復興明朝,豈不是笑話?”

吳三桂認為方光琛說話在理,便聽從了方光琛的話,把劉玄初之言棄置不顧。其實這大錯特錯了。

明朝遺民著有論吳三桂。其中就明白了為吳三桂辯解說,“逼死坡”弒君是無奈之舉,而且殺死永歷是滿清狗皇帝的旨意,不是吳三桂本人的意思,“吳君誠心未必忍為此也”。而且,此時舉目天下都是清兵,“吳君”勢單力孤,“勢弱力微,即有萬分盡忠保全永歷,情如越雞之伏鵠卵,勢所不能。不但永歷不能救,即吳君亦自取死之機也”。遙想當年,周公大義滅親,到如今也沒有聽人說起過周公不仁,吳君就如同周公一般。至于和滿清聯姻,做了滿清的平西王,那也屬于“身在曹營心在漢”,“吾知吳君之心身雖居清,而其志念未嘗忘中國,亦未嘗不憫漢民困苦,尤未嘗不欲盡忠孝仁義,已成萬古之美名。惟奈時勢不合,只得勉而權順天道,在其本性未必樂忍心至此也。

由此可見到了這個時候,明朝遺民看著吳三桂是漢人,仍然希望他能“復興漢室”,哪怕他弒君犯上,只要復興漢室,都可以原諒。搞不好,吳三桂能被文人們寫成周公第二。

而事實上,整個三藩之亂期間,面對如此無恥之徒,明朝遺民仍然選擇支持了吳三桂,而其他漢人也有不少選擇支持吳三桂。可惜,吳三桂沒有能夠利用這一股力量打擊滿清。不用劉玄初之言以至于此。

三藩之亂,吳三桂起兵,卻還是擔心著世子吳應熊,希望五世達賴喇嘛從中斡旋讓清朝放回吳應熊,而他可以答應跟康熙劃江而治。

劉玄初聽說之后,趕快寫信給吳三桂,大意是:我認為現在應該全力北上,直搗黃龍,現在萬萬不可“阻兵不進,河上消搖,坐失機宜”,等到滿清匯集了四方兵馬圍攻我們,定然是死無葬身之地。都到了這個時候,你以為世子吳應熊能活著回來嗎?我告訴,不可能了。你現在要做的不是救回吳應熊,而是復興漢室。你要清楚,我們是弱的一方,滿清是強的一方。以弱勝強,要趁熱打鐵,利在乘捷。“今云南一隅之地,不足當東南一郡;而吳越之財貨,山陜之武勇”,都在荊襄江漢集合,到時候就會在湖南形成僵持。這無異于與有錢的人比富,與健壯的人角力,怎么可能會贏?“噫!惟望天早生圣人以靖中華耳。”

但是,吳三桂根本聽不進劉玄初的計謀,“至夷陵,駐兵松滋,三月不進”。坐失良機。劉玄初見吳三桂根本不聽自己的計謀,郁郁而終。

此后果然如其所言,康熙可不像吳三桂扭扭捏捏,二話不說就砍了吳應熊,可憐這老小子到死居然還希望勸說三桂爸爸不要造反。而后,清軍和吳軍在湖南的岳州僵持了五年,最后是清軍贏得了岳州戰役的勝利,吳家的喪鐘也敲響了。

經過八年亂斗,康熙在滅了吳家,長出一口氣說:“能夠滅掉吳三桂真是僥幸中的僥幸,萬幸中的萬幸,這是祖宗保佑的結果啊。”可見,康熙本身對能擊敗吳三桂并無把握。如果吳軍趁熱打鐵,全力北上,一舉占據北京,天下大事未可知也!

滿清在三藩之亂期間掀起大屠殺,特別是在四川。本來經過十幾年的恢復,四川已經恢復了些元氣,等到滿清來了之后,四川再一次變成鬼省。其他地方也是如此。保守估計,在整個三藩之亂期間,漢人被屠殺將近一千萬。如果吳三桂能果斷北上,興許他們都不會死了。

劉玄初是這個時間段最了不起的戰略家,可惜他再也不可能登上三藩之亂的獻策舞臺了。

因為李存真來了。不要說參與三藩之亂的人,比如王輔臣、武世權、馬寶、祁三升被李存真搞了個七零八落;就算是平定三藩之亂的人也是被李存真弄得死傷慘重,例如死在淮安的李之方,死在坐天山的貝子彰泰,瓜爾佳和讬;更有意思的是還有早就已經叛變投明的那穆都魯賴塔;此外還有正在南京坐大牢的周培公。歷史已經面目全非。李存真不是蝴蝶,是一只大鵬鳥,翅膀扇起的大風把歷史吹得天翻地覆。

但是,劉玄初之能在于自身,并不在于外在環境。歷史雖然發生改變,但是一肚子的謀略無可更改。

正如某太祖所說:當方針定下之后,能否成功關鍵在于干部。歷史上不論是春秋、三國、南北朝、南北宋、大明還是大清,甚至到后世,戰略型的人物都能左右未來。只是,明中之后真正戰略大師的意見少被采納,君主往往昏招連連,故而名聲不顯。

如今的歷史潮流之中,劉玄初又會給吳三桂提出什么樣的意見呢?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