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  0041 學好羯鼓錘奶奶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冠冕唐皇 | 衣冠正倫   作者:衣冠正倫  書名:冠冕唐皇  更新時間:2020-06-20
 
米白珠儀容相貌雖然仍是胡風濃厚,但言談舉止卻與唐人沒有一絲不同。

他表情謙恭有禮,未言先躬,他掏出一份籍卷兩手恭呈于李守禮面前,并垂首道:“仆等此部音聲,雖然略習諸部樂,但也只是淺學散曲,日常排演,小曲雜調為多,列目籍中,請大王閱覽。”

李潼在一旁聽著米白珠的回答,對于這一部音聲人的水平大概已經有了一些了解。

唐代宮廷樂舞,最初是在隋末九部樂的基礎上擴充形成的十部樂,如高麗伎康國伎,這是從舞樂淵源流派進行劃分。

內教坊則創設于唐高祖武德后期,初期的功能主要功能還是按習清商等雅樂。禮樂齊備是一個國家政權得以確立的標志,如隋文帝楊堅在建立隋朝數年后就曾惱羞而怒“我受天命七年,樂府猶歌前代功德”!

一個朝代創設之后,相應的禮樂也必須逐漸建立起來。這是一個很莊重的政治事件,而不是閑說玄武門事變后,李淵苦悶之下創設內教坊只為玩樂消遣時光。

隨著社稷漸漸入治,國力蒸蒸日上,十部樂那種按照舞樂淵源的劃分在執行起來便也不再嚴謹合宜,因為彼此之間也在交融影響,不再涇渭分明。因此在十部樂的基礎上又衍生出立部伎與坐部伎,按照表演的形式而非舞樂的淵源流派進行劃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內教坊原本按習雅樂的初衷就不再明顯,教習的內容從最初的清商向其他各部樂進行擴散。比如在這一部音聲人帶來的樂器中,羯鼓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舶來品,在清商大曲中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樂器演奏。

正是因為這種兼容并包、彼此融匯的接觸上,盛唐時燕樂大曲才得以成熟,并誕生出如霓裳羽衣曲這種兼具多種風格的傳世名篇。

雖然這部大曲常與安史之亂與中唐動蕩聯系起來,成為唐玄宗窮奢極欲的一個標志,但是千年時光痛且難追,從文化傳承上而言,霓裳羽衣曲的傳世,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后人能夠略窺盛唐那種巔峰風貌,成為民族自信的一個文化符號。

內教坊樂人操習舞樂內容得以豐富,樂人們的水平自然也就分出三六九等。這一點在盛唐時期體現的最明顯,在武后時期由于史料的稀缺而難于研究。

不過綜合自己所知,在這部頭米白珠的自陳中,李潼倒也聽出一些端倪:這一部樂人還不夠資格演奏整部大曲,學的僅僅只是一部分大曲的散序,相對大曲而言,小曲雜調等俗樂演奏自然要簡單得多,相應的樂人若計止于此,在內教坊里地位肯定也算不上多高。

但即便是如此,當李守禮打開米白珠呈上的籍卷時,李潼視線余光掃到上面可以表演的曲目仍是滿滿當當,可見技能還是比較豐富的。

不過還沒有等到李守禮挑選曲目觀看表演,正廳中便傳來嫡母房氏呵斥聲,道是誰家也無早上起床便要欣賞歌舞,讓他們兄弟先乖乖吃飯,也賜食給這些音聲人們,讓他們能夠養精蓄銳,保持狀態。

早餐一家人便在廳下就食,吃飯的時候李守禮也不安分,視線頻頻望向擺設在角落里的那些樂器,時不時詢問李潼可還記得他們小時候欣賞舞樂的情景?

這些事情,李潼哪里會記得。且不說他來到這個世界的時機,就算是原本的少年李守義,年方五六歲一家人便遭了殃,就算之后逐漸長大,一家人誰又會那么心大的在家里吹吹打打,真是沒有這方面的記憶。

其實不獨李守禮表現跳脫,其他家人也少有不動聲色。甚至就連素來端莊嚴肅的太妃房氏,在用餐之際也是嘴角掛笑,并不時與側席張良媛低語,似乎是追憶起了什么東宮舊事。

這一部音聲人的到來,撩亂了院內眾人的心情。盡管房氏還能按捺得住,不愿清早便歌舞宣樂而惹人非議,但之后眾人也都是心神不屬,有意無意圍繞那一部音聲人打轉,當然也包括李潼在內。

不同于幾個長輩也算是玩過看過,李潼睜眼來到這個世界便已經是一個朝不保夕的落難皇孫,腦海中實在乏甚美好回憶。

再加上身為一個后世之人對前代生活風貌的好奇,所以在吃過早飯后也并沒有急著回房,與李守禮蹲在一處把玩著那些種類繁多的樂器,偶或弄出一些稍顯旋律的聲響,便是樂不可支,渾然不覺這種沒見過世面的樣子有些好笑。

好不容易挨到中午時分,眼見冬日晴朗,眾人也都心意在此,房氏也不愿違背眾意過甚,便吩咐在廊下庭前張設帷幔樂臺,也讓院中那些宮人們有機會欣賞舞樂。

只是在挑選曲目的時候,房氏隨口點了幾個,部頭米白珠都尷尬表示不會,這讓房氏臉色變得有些陰郁,擺手說道讓他們先撿拿手曲目演來。

樂工們各自拿取樂器,并在庭前錯落有致分布開。

李潼看到部頭米白珠拿起裹了紅綢的鼓槌走到羯鼓前,心中不免會心一笑。羯鼓在燕樂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樂器,唐玄宗李隆基便精擅這一樂器,號為總領八音。

盛唐樂工李龜年同樣精擅此技,并說為練技藝打折了五十支鼓槌,而唐玄宗則笑稱自己打折的鼓槌已經可以裝滿幾個柜子了。

眼下的李小三還只是三四歲的小娃娃,遠沒有之后盛唐明皇的風光。不過這話李潼倒是比較相信,同為落難皇孫,他也深刻感受到禁中生活的枯燥無聊,能夠學一門陶冶情操的樂技且自得其樂,也是一樁不錯的消遣。

李潼正遐思之際,一聲悠揚嘹亮鼓響已經透耳而入,令人精神都為之一振。坐在他身側的李守禮更是拍案擊掌,大聲喝彩,情緒已經亢奮起來。

那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真令李潼不恥與之為伍。不過很快,他也被那逐漸急促起來的鼓聲所吸引,無暇再去吐槽李守禮。

后世羯鼓曲法早已失傳,只能從故紙堆中稍追風采。眼下李潼親耳聽到,也不得不感慨盛名之下確有其實,雖然只是簡單的擊打樂器,但是羯鼓音色通透醒腦且純粹,在樂工節奏變幻不定的敲打之下,鼓聲急促多變,很快便將人的情緒給調動起來。

為了演奏方便,樂工米白珠已經脫下了稍顯厚重的外袍,此時兩手持槌,動作穩健有力,急促時認識甚至臂膀晃動得肉眼都難捕捉其軌跡,在這樣急促敲擊之下,臉色很快就變得潮紅起來,胸膛也開始劇烈起伏,兩眼瞪大而顯得表情有些猙獰。

看到這一幕,哪怕李潼沒有聽過其他人的演奏,大概也能了解這個米白珠的羯鼓技藝應該不高。

盛唐名相宋璟同樣精擅鼓技,并評價“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才算是擊鼓能手,身軀頭顱保持不動,如青山之穩,兩臂持槌飛擊,如驟雨疾風,同時還要節奏分明,鼓聲不能因為急促便黏連模糊,使人無從分辨前后間隔。

要做到這一點,力量之外,技巧同樣很重要。而眼前的這個部頭米白珠,勉強算是做到了節奏急促多變且分明,但卻儀態大失,可見仍是蠻力為主,技巧不足,不登大雅之堂。

但除了鼓聲之外,李潼想到的則更多。來到這個世界后,他便困擾于身體虛弱,怕是沒有橫災到來,他也如前任一般被病魔帶走。

就算不考慮自身的體質,他太爺爺李世民和爺爺李治,在世時都受風疾折磨,應該是有一定的遺傳隱患,不能長壽。

李潼絕對不想熬得過政斗風潮卻倒在了病魔摧殘下,所以鍛煉身體也被他擺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此前跟李守禮一起作角抵游戲,這小子下手沒輕沒重,往往摔打的李潼疼痛難耐,不得不加派作業以作報復,搞得李守禮都不敢再跟他對練。

他眼下的身體,還是不宜做過于激烈的運動,而且角抵搏擊之類的軍戲也過于敏感了些。現在看來,學習羯鼓倒是一個不錯的鍛煉方法。

這想法一冒出來,李潼就忍不住想,他四叔家的李小三熱衷學鼓,是不是也存這樣的想法?鍛煉好身體,才能茍得過他奶奶?

而且羯鼓這種樂器,對臂力是有要求的。陶冶情操之余,有了足夠的臂力,轉習弓刀自然事半功倍。

同時,這件事他不敏感啊,就算有人要告他黑狀,總不能說他要用鼓槌錘死他奶奶?

當然,有條件的話也不是不可以,北周宇文邕拿笏板都能撂倒他堂兄宇文護。所以關鍵時刻,思路還是得放得開,只要機會成熟,咋弄不是弄?

學,一定得學!

李潼這里剛剛拿定主意,場中樂聲再起變化,羯鼓聲在節奏最為急促之際戛然而止,眾人被調動堆積起的情緒也將要崩落,突然一聲弦響,琵琶樂聲隨后跟入。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