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唐皇  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冠冕唐皇 | 衣冠正倫   作者:衣冠正倫  書名:冠冕唐皇  更新時間:2020-07-21
 
黃河南岸的孟津,乃是千古名渡,也是都畿道大軍今次迎擊強敵、保衛神都的大本營所在,盡管這個所謂的強敵,眼下還存在于假想中。

十一月中,李潼在返回神都處理完一些瑣事之后,便又立即返回了黃河南岸的行軍大營中,開始正式著手布置防御前線。

神都洛陽號為天中帝宅、八關之險,這是從漢末傳來的說法。歷經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動蕩,以及隋末群雄爭霸,國朝統一以來已經七十年有余,所謂的八關之險,到如今已經不再那么準確。

不過一些地域上的攻防要點,倒也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削弱多少。比如大軍眼下所駐扎的孟津,便是從河北南來的重要渡口之一,真有外寇南來,便可由此直接殺向洛陽。

無論是軍事的需要,還是對人心的安撫,將行軍大營安排在此,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其實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的話,黃河對岸的河陽才是抗拒河北之敵的最重要據點。這倒不是李潼這樣的軍鍵家的看法,而是都畿道諸將普遍的提議,而且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也證明了河陽得失對洛陽防守的重要性。

周王伐紂,會八百諸侯于黃河北岸,即就是河陽,而所渡河的渡口即就是孟津。不過《春秋》中所記載的天子狩于河陽,卻并非周天子耀武揚威的狩獵活動,而是晉文公將周天子提溜到黃河北岸、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稱霸會盟。

自古以來,河陽便與中原的安危休戚相關。不過唐時的河陽還要在洛陽正北偏東百余里外,位于河內懷州,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谷口地帶,地理位置上可以類比于黃河對岸的虎牢關,算是河東與河北的一個分界點。

從正統軍事角度分析,假使薛懷義大軍真的以勤王之名南下攻來,在孟津據守雖有黃河之險,但洛陽距離黃河實在是太近了,已經近似于兵臨城下,一旦孟津防守不當,完全失去了戰略縱深。

而且黃河就橫在當面,既阻攔了外敵,同時對外敵也是一種保護,不能發揮出都畿道大軍以逸待勞的優勢。

所以在河陽布置足夠兵力,以一河之隔的洛陽作為后盾,一俟外敵到來,便以逸待勞的主動出擊,或者與孟津、虎牢關成掎角之勢的進行防守,攻守之間,主動權盡在掌握。

哪怕李潼這種軍事小白,也覺得這樣的攻守策略是非常靠譜的,但他還是沒有渡河前往河陽駐扎,只是派出了兩千肅岳軍并一千名千騎精銳渡河入駐河陽,以待敵軍。

一則神都洛陽承平年久,盡管在垂拱年間發生兩次內部的叛亂,但也都是在黃河以南,所以黃河北岸的河陽如今軍事職能還沒有凸顯出來,城防不修,根本不適合大軍駐扎。

二則他如何去了黃河北岸,那么對神都的影響和控制力不免就會削弱,一旦神都城內發生什么變故,不能及時有效的做出應對。

講到這個理由,就有瞻前顧后、貽誤戰機的那種味道了。明明大敵當前,結果還要忙于內斗,你不敗誰敗?

但說到底,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沒有利益驅動的戰爭,就是沒有意義,就是不義之戰。

事實上,關于究竟要不要如此大張旗鼓的防備薛懷義可能會有的勤王之舉,朝廷內也是分成了兩股意見。

其中一派認為,薛懷義不過一介弄臣而已,雖有常勝之名,但那軍功實在是水的嗆人,本身也絕不是什么一呼百應的正面人物,在軍中并不具備蠱惑軍心的威望。

如今神都城內既然已經撥亂反正,薛懷義雖然掌握一支大軍游蕩在外,但也只是無根之水,只需要發出一道制令,說不定下一刻其頭顱就會被摘下來送到神都,實在沒有必要因為這樣的對手而大張旗鼓,勞民傷財不說,還會讓神都人心局勢動蕩不安。

另一派便是以李潼為首的軍方大將們了,他們認為無論薛懷義有沒有號召勤王的動機和能力,大軍陳設于洛北,總是有備無患。

而且這一次的陳兵備戰,也不僅僅只是針對薛懷義這一路大軍,同樣也是為了震懾其余州縣或會以勤王之名、趁亂而起的潛在威脅。面對這樣的隱懷,唯刀兵示之,絕不姑息!

李潼堅持這一論調,原因那就復雜得多。借由這次洛北防線的布置,他既可以以軍需為名、搬空神都府庫,同時還能將都畿周邊軍力稍作整合。

從大義方面,解決薛懷義這一隱患,是他大軍陳設的威壓所致,而不是監國皇嗣的制敕之威。

從人心方面,要讓河洛生民感受到雍王殿下乃是此境的保護者,正是因為雍王殿下積極防御、身臨前線的統軍作戰,才能卻敵于外,保護河洛之地的安全。

特別是這后一點,如果民眾們心里有了這樣一個概念,那么未來李潼再率軍歸洛,無形中便會消弭許多的阻力與抵觸。

基本上神都南北兩衙都附和李潼這一主張,倒不是說他已經憑著人格魅力將南衙將士也全都折服,而是這些軍方將士們需要功事傍身。

兵馬未動,大勢已定,這對他們而言實在是有點尷尬,不利于盡快融入改朝換代、撥亂反正的新秩序中。

當秩序產生混亂動蕩時,自然誰的拳頭大,誰的聲音就響亮。盡管前一派以撫為主的主張要更合理,理由也更加充分,畢竟薛懷義實在不是能夠讓人敬重且嚴肅對待的對手。

但是他們能夠依仗的,唯有幾張嘴而已,實在是搞不定以雍王為首的一眾思功如渴的兩衙戰將們,于是也就只能任由都畿道兵力調集到大河兩岸。

不過主張是主張,從內心而言,李潼還是比較認同前一派那種解決方案,覺得還是盡量的化干戈為玉帛的好。

薛懷義誠然不足慮,但其所率領那數萬大軍以及十七路總管卻是一個極大的變數。

盡管李潼也不覺得薛懷義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將這些人心盡數整合起來,從而眾志成城的南下勤王。但眼下的形勢是,大軍游蕩于外,朝中卻已經改朝換代,那些在外的將士們,他們會不會擔心接下來朝廷對他們的安置問題?

如果這當中出現幾個聰明蛋,能夠將諸軍總管游說、整合起來,抱團與朝廷進行談判,這就有樂子了。眼下李潼在神都城內軍權方面是一家獨大,朝廷也迫切需要再引入另外一股力量,從而形成制衡乃至于壓制。

如果代北道大軍真有集結起來的趨勢,再與朝中大佬們一拍即合,那么被擠在中間的李潼處境就變得尷尬起來。

如今畿內兵力滿打滿算堪堪四萬有余,這還是加上了政變之后都畿道所招募的諸州府兵。可是代北道行軍北上之際便已經有了四萬多,再加上一部分北方的邊軍與仆從軍,湊個六七萬兵力綽綽有余。

當然,神都作為帝國的中樞,是有整個天下進行輸血,就算兵力上略有不及,也能持續不斷的獲得補充。安史之亂鬧得那么大,最終不還是被平定了。

可問題是,如果戰爭真要上升到那種層次,那就不是李潼能夠一言決之了。

此前在神都城,李潼之所以出面保下王美暢,一方面自然是看中王美暢的攪屎棍能力,另一方面就是為了避免跟他四叔關系搞得太惡劣。

如果他四叔從他這里感受到過于直接的威脅,可能會采取一些非常措施,越過他與代北道大軍直接聯系。

畢竟節度使正是起源于他四叔統治時期,雖然僅僅只是一個名號確立,較之后世權力畸大的藩鎮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李潼也不想因為叔侄間的矛盾,而讓這個苗頭提前出現。他對他四叔的要求是,不需要你多么英明神武、中興唐家,但也不能為了一時安逸就把權力下放,你管不了的交給我。

打是不能打的,一旦打起來,無論是李潼,還是他四叔,包括朝廷中那些大臣們,誰也不能確保還能不能控制局勢。撫的話,李潼又不甘心由朝廷全權處理,將這一路大軍召回來刺撓他。

老實說,這樣的局面其實是挺危險的。畿內大軍布置于大河沿岸,一副枕戈待旦、箭在弦上的架勢。而在外游蕩的數萬代北道大軍又不知該要何去何從,是有很大幾率擦槍走火。

當然,局面雖然不好,但也不至于釀生出安史之亂那樣的大禍,畢竟代北道大軍只是過境之師,他們在北方并沒有根基,也沒有一個領袖人物、沒有一個大義名分,可以支撐他們大軍能夠完好無損的抵達黃河岸邊。

所以李潼身在孟津,也是不乏焦慮的等待北岸消息傳達。與此同時,也在加緊運輸神都城內的各類物資。事情如果能夠妥善解決,那自然最好,可以拍拍屁股前往關中。

如果要往壞處發展,那他可就真要將神都城的紛爭拋在一邊,過河準備一戰了。

當李潼還在孟津作兩手準備的時候,代北道行軍大營中已經發生了變故。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