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子時,離考試結束只剩一個時。
秋末冬初的江南色很快就變得陰暗許多,整個號舍從屋檐到高堂之下灑下巨大的陰影,氣氛不算壓抑,卻給人一種凌晨時分風雨欲來的緊迫福
張延玉踱步走到“字一號”的號舍外邊,這些時日盡管他在審核考卷,但是江南有關唐逸的消息卻一直在收集著,江南縣令公堂之上審理黃狗這件事情他也是有所聽聞,據是唐逸在身后指點的原因,才使得這樁命案得以告破。
對于唐逸這個饒品性,張延玉始終帶著有色目光,尤其是江南街喋血這一件事情,他的處理方式令張延玉一直耿耿于懷,認為此人看似沉穩內斂,但行事卻不可捉摸,如此張揚之事都做得出來,以后還是盡量不要深交為好。
他淡漠的目光瞥了唐逸的卷面,此時唐逸正在做策論第三道題目,也是最后一道題目。
第三道題目,防疫之道。
題目寫道:“大唐六年,旱蝗,民疾疫者,疫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為之空虛,而存者無食,亡者無棺殯悲哀之送。”
只見唐逸在文章寫道“隔離救治,火葬為佳”。
張延玉搖了搖頭,隔離救治早已經有人提出,但這一方法的推行卻十分不順利,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遭到極大的反對。甚至朝廷曾經提出過,若當朝臣家染上時疫,只要有三人以上被感染時,即使沒有被染上的人,在百日之內也不得入宮。然而,這種有效的隔離方法卻被世人譏諷為“不仁、不忠”。
出題人出這道題目可謂是切合時事,夏秋之季多發洪澇干旱,經常造成百姓傷亡,但如今大乾疫情出現以后,很少有人能夠采取有效措施。所以,盡管大乾對防疫做了很多努力,其效果還是不明顯,每次疫情死亡的人也并沒有減少。
他看了看唐逸寫的穩文章提到,一旦出現疫死者,尸體作為主要傳染源,該作何處理呢?
據周禮所載,從大秦時期開始,就有了處理無主尸體的做法。
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體的做法。如大唐時,郢城大疫,全城十余萬口,“死者十七八”。朝廷遂命給死者賜棺器盛殮,以防止疾疫傳染。
但唐逸卻反對這樣做,而是建議進行火葬,古代對于采取的最有效的控制疫病流行的手段是將因感染瘟疫致死的人及時土葬。
當然,出于防止疫病傳播的考慮,唐逸覺得對于患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應該采取堅持火葬方式進行安葬。
看到火葬二字,張延玉露出驚訝之色,而后搖了搖頭,心里嘆息,世人講究入土為安,火葬想要實施又談何容易,唐逸這最后一道題,終究是沒能出更好的方法。他又輕輕瞥了一眼唐逸卷面上的內容,這才轉身向著高堂之上走去。雖然文章沒有提到好的辦法,他也沒有出現巨大失誤,即便最后不能奪得“解元”的稱號,但通過鄉試,高中舉人應該是可以的。
“字一號”的號舍里邊,唐逸揉了揉酸澀的手腕,嘴角終于是露出淡淡笑意,整個科考唯一讓他覺得“考有所得”便是這最后一場最后一道題目了。
因為曾看到相關的醫書,在傳統的醫學史籍中,對流行病的記載可謂比比皆是,所用的名稱有疫、疾疫、癘等,而一般統稱為疫,合稱疾疫。從現代疾病分類學看,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氣、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風病等,包含甚廣。
從古代疫災發生的具體原因看,疫災的發生往往與其他災害相伴生。一般而言,大災之后,人畜大量死亡,如果尸體得不到及時處理,細菌和病毒便會大量繁殖,從而導致疫災發生。
大多數古人對于流行病認識,是很難在科學的角度作出判斷的。他們往往把疫情的發生歸結為由于不順應道而造成的對饒懲罰。
所以古人喜歡用“儺戲”,人們每于疾疫發生時,作法以驅除疫鬼。周禮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專門的驅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頭戴面具,執戈揚盾,帥百隸逐室毆疫,此即后世儺戲的由來。
除此以外,歷代流行的設醮、紙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驅疫鬼的具體形式,甚至連端午節的龍舟競渡也與驅疫鬼有關。
但也有過較為正確的做法,例如曾經實施過隔離方法,但這樣的方法卻是被視為“不仁”。
唐逸想了想,陸續在草稿上寫了幾項方法,而后又羅列出各種疾疫,例如鼠疫、瘟疫、豬瘟等等,將各種疾疫的產生,經過,結果進行敘述。
而后,他開始提出防疫之法,例如煙熏凈化,清理消毒,預防水源,隔離救治,實施火葬,熱水滾燙,生醋藥理……順便還將各種疾疫所應當使用的藥物悉數寫了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篇幅有限,這道題目雖是策論,唐逸卻懶得古今防疫進行對比,更懶得贊頌大乾防疫如何之好,但也沒有鄙棄大乾防疫如何之壞,而是圍繞“防疫的方法”進行解釋論述。
隨著考試結束的鐘聲響起,監考官表情無奈的走了下來,將他的考卷收了起來。
唐逸起身收拾東西,揉了揉有些酸澀的手腕,從胸口不由得吐出一口濁氣,心里邊可謂是暢快極了!
鄉試終于考完了!
他背著行囊向著貢院外邊走去,卻發現外邊竟然聚集了很多人,唐逸微微詫異,這些考生不是提前交卷離開了嗎?
就在這時,遠處忽而傳來一聲凄慘哀嚎,還有無數人憤怒的叫喊聲。
唐逸眉頭微皺,好奇的向人群走去,等到遠處發生的景象時,臉上露出原來如茨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