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77章 即墨商路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06-20
 
1258年,四月廿五,墨水湖南岸。

兩年來,由于東海地區的大發展,連接東海與即墨城的墨水河支流也變得繁忙起來。商務部下屬的墨水湖開發管理公司,在墨水河上經營了一條定期渡船航線,每日都有三五條小渡船往返于即墨與墨水湖,搭載沿岸人貨在這條線上快速流動著。

商路的繁榮也帶動了墨水湖市場的發展,這里已經成為即墨縣東側一處繁華的所在,不但有附近的村民自發聚集形成的定期集市,還有固定的茶攤、酒館、小飯館,有說書先生和小戲班聚集,甚至還有幾個半掩門子。

“……那齊天大圣從煉丹爐中掙脫而出,當即就在太上老君的道觀中鬧將起來……”

一處小酒館中,一個三十多歲的說書人拿著從東海商社買來的話本,繪聲繪色地講著傳奇故事。臺下圍著二十多個聽眾,都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擊掌叫好,還有人摸出銅錢打賞。

“好啊,痛快!”窗外,東海商社的勞工張二牛一邊拿著一個流著油的帶餡炊餅吃著,一邊聽著說書先生的故事,聽到精彩處,忍不住喝起彩來。

這個帶餡炊餅是后勤部下屬東海食堂的特產,里面的餡是滿滿的肥豬肉、鴨肉和土豆的混合物,油水之足甚至深深滲入面皮中。

這樣的熱量炸彈,現代人看一眼都會昏闕,但在缺乏營養的重體力勞動者的眼中卻是無上的美味。即使售價高達25文一個,幾乎是普通炊餅的五倍,依然廣受普通民眾的歡迎,銷售情況很好。

東海食堂在墨水湖市場和即墨城南開設了兩個小食鋪,賣些這種炊餅、炸魚、糖水和烈酒,收益頗豐,甚至打出了不小的名氣,經常有人慕名來品嘗一下。

張二牛當初是第一個應聘東海商社的勞工,頗受股東們的賞識,很快做到了闊馬區開墾隊的小組長。不過開墾隊本身沒多少工資,她妹妹又進了東海堡小學讀書不能賺錢,他想多攢點錢買房,就向勞工部申請了調動工作。勞工部把他分配到墨水湖開發管理公司,去給渡船搖櫓,每月也能賺個近兩千錢,再加上勞工本來就有的包食宿的待遇,也算可以了。

不過他有個貪嘴的毛病,吃食堂還不夠,經常拿錢去買額外的肉和酒吃,一月能花掉四五百錢,實在是有點敗家。為此不少別人介紹的女勞工都有點嫌棄他,只有同船的售票員呂紅兒能跟他說幾句話。

他今天在墨水湖市場聽書,不是因為放假,是公司通知他今天會有艘新船過來,讓他在這里等著。等半天都還沒信,不自覺地就過來聽上了。

沒多久,他就聽到呂紅兒喊他,回頭朝東海關的方向一看,驚訝地嘴里的肉都差點掉了出來。他趕緊咽下去,然后跑過去幫忙。

真有艘船“過來”了,不過是從陸上來的!

一艘大約六米長的小木船,架在兩輛大四輪上,由兩頭牛拉著,還有六七個人扶著,晃晃悠悠地從東海關過來了。后面還有另外一輛車,拉著兩個大輪子以及不少木構件。

“白東家,于東家,這難道是車船?要用在墨水河上啦?”張二牛迎上前去,一邊幫忙扶著船,一邊對車隊前方的白洛和于雄章問道。

白洛是墨水湖開發管理公司的總經理,于雄章是木工組的組長。這條小船,是東海商社參考第一艦隊從明州帶回來的車船后,用現存的小漁船改裝后制成的新型車船,木工組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氣。

這種新車船比較小,沒有雙層甲板,只有一個露天船艙,前半部分是載客區域,后半部分是動力艙。相比舊車船原始的動力機構,新車船進行了大幅改進,具有一前一后兩個工位,工位上有一個類似自行車腳踏板的轉動機構,可以帶動一根縱軸轉動,縱軸再通過齒輪連接船側兩個槳輪之間的橫軸,槳輪擊水帶動整條船前進。

由于齒輪傳動結構調整了傳動比,船工能夠穩定持續地輸出動力,再加上石墨軸承的加持,新車船無論是動力還是耐久度都遠遠超過了舊車船,成為一種真正可用的船只。闊馬造船廠已經改造了四艘這樣的車船,用于東海地區的水路運輸,反饋很好,于是第五艘就被墨水湖公司要來了,放在即墨航路上跑運輸。

車隊好不容易把船拖到墨水湖邊,于雄章指揮眾人把船組裝起來。張二牛得到白洛的同意后,咋呼著跳進船中,一手把著舵,兩腳用力蹬了起來。小車船空載的時候沒多重,他一個人就輕快地開了起來,在墨水湖上一會轉出一個S字,一會轉出一個8字。

過了一會兒,檢查過沒漏水之后,白洛和于雄章又招呼眾人跳上了小船,讓張二牛蹬著,開向了即墨城。由于這個方向是順水,仍然只要一個人蹬輪就夠了,速度比搖櫓時要快得多。

……

即墨城內。

一輛糞車搖著鈴,從即墨城的南門經過,城門士卒紛紛捂著鼻子避開,連城門稅也沒收。

這樣的場景,不但在即墨,也在中國的其它所有有人治理的城市中發生著。中國古代的城市,很少有下水道系統,也不太需要這樣的系統,因為此時的糞便,不是需要丟棄的廢物,而是珍貴的肥料。每天都會有人趕著糞車,挨家挨戶收集糞便,再拉去鄉間賣給農民,這樣一條產業鏈既保證了城市的清潔,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料,是中國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輛糞車和傳統糞車不太一樣,沒有把大小便混合,而是分了兩個桶放置。糞車駛出南門后,過了橋到達墨水河南岸,經過“東海集”,再一直向南行駛到一片味道很大的空地旁邊,把尿桶卸下,又繼續去把大糞賣給城陽區各個農村了。

墨水河南岸的這片區域原先是流民聚集的難民營,即墨人嫌棄這里,很少到這兒來。盡管當初東海商社將這里的流民一網打盡了,但后來隨著戰事的爆發,又逐漸有流民遷徙過來,于是勞工部干脆在這里建了間小院子,設立了一個辦事處,來一批流民就拉走一批。

不過這里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很好的,靠近即墨城,又有橋連接墨水河兩岸。于是勞工部的小院又逐漸擴建,還在墨水河畔建了一個碼頭,成了東海商社在即墨城南的一處商業據點,東海關來的貨物首先卸到這里,再分發到即墨城或者城陽區或者膠州。漸漸的,這里有了些人氣,商務部和后勤部又在這里開了些小店,后來竟發展成了即墨城南一個熱鬧的集市,人稱“東海集”。

東海集之南,東海商社又買下了一片荒地,建設了一個“城南集中消毒處理所”,用來就近處理從即墨城收購來的含氮排泄物。為了隔絕味道,還在集硝所和東海集之間種了一排柞樹。

商社之前在東山集硝所做了多年實驗,也算是研究出了點門道,比如說尿液的產硝效率要遠大于糞便,可能是尿素含量不同所導致的區別。所以東海商社出了一個比較高的價格,只收購尿液。即墨城的收糞工們雖然比較奇怪,但在市場的指揮棒下還是成功讓即墨市民改變了習慣,將糞尿分置,尿賣給東海人,糞繼續賣給以前的農民,收益高了不少。

城南集硝所的結構和東山集硝所完全一樣,動用了不少水泥,鋪設了四個硝化池,中間種上樹木和灌木分割開來,形成一個“田”字形。水泥池上鋪了薄薄一層泥土,然后灑上尿液,等待硝化細菌將尿素轉化為硝酸鹽,再提純制成硝酸鉀。

為了培養出最好的硝化細菌,集硝所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重新鋪設一遍,保留產量最高的那塊田,將其他三塊用石灰消毒后清洗掉,換上高產田中的泥土重新培養。這樣的持續改進過程持續了兩年之后,硝化效率相比最初已經有了可感知的提升。

除了東山集硝所和城南集硝所,東海商社還在平原區和闊馬區都設置了集硝所,下一步計劃在城陽區再新建兩個。這些集硝所為東海商社提供了充足的硝酸鹽供應,甚至有余力將一小部分硝土當作肥料來用,可謂勞苦功高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