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83章 新的建設 一 造紙廠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06-20
 
1258年,八月十八,城陽工業區。

工業區西邊的一條小河旁邊,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建好了一排磚墻木頂的建筑,旁邊還種了一片不知道什么植物,外面用一道木柵欄圍起來,大門上的牌匾用紅布遮著,門口掛著一道紅布攔起來,圍墻附近又插了不少彩布小旗子。

今天這里圍了不少人,門外點了一堆火,旁邊許多小孩子興奮地把一捧捧小竹節扔到火中,發出陣陣爆響——這就是真正的爆竹了。

沒一會兒,城陽工業區主任方迎波和商務部的張小平從門內走出來,還拉著即墨城書香齋的老板張好文。周圍的勞工和村民見狀,立刻按安排好的程序鼓起掌來。

三人笑呵呵地抱拳感謝捧場,然后一起握住一把剪刀,將門口攔著的紅布剪斷。

大門兩側早已等候多時的兩個資深勞工見狀,立刻把手上的繩子一拉,上方遮住牌匾的紅布便被扯了下來,連帶著里面包裹住的不少花瓣紛紛四散開來,露出牌匾上“書香紙坊”四個大字。

圍觀群眾配合地吆喝起來,張好文激動地向前一步,大聲地宣布:“書香紙坊,今日就建成了!”

說完,他便和其他人一樣,賣力地鼓起掌來,一邊鼓著一邊心里還有些感嘆,不禁回想起當年三名東海人上門買紙墨的場景。那時,他不過是即墨城一家普通小店的店主,也就是勉強糊口而已,哪里想到今天能擁有一家自己的紙廠呢?雖然只有三成股份。

換屆會議完成后,原先耽擱的不少項目也驟然加速起來,這書香紙廠就是其中一例。

自從當初王泊棠等人在即墨城的書香齋買了一批紙墨,便迅速成了他家的第一大客戶。整個即墨城,會讀書寫字的也不知道有沒有二百人,而且大部分也只是偶爾寫寫字,對紙的需求量并不大。但東海商社就不一樣了,不但股東們有大量的資料和日常數據需要記錄,各個工坊和學校也需要大量用紙,連軍隊也要拿紙去包火藥,總體需求非常旺盛,遠遠超過書香齋之前的銷售額。

書香齋的老板張好文對此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東海人就很不高興了。這年頭的紙價格太貴,即使后來拿到個優惠價,也要一文錢一張,一個月總要花一二百貫來買紙。而且這些紙質量也不太好,很容易劃破折損。非金屬組做了一批玻璃蘸水筆出來,在這些紙上就很難使用,只能寫在日本雁皮紙上。

所以東海商社就動了自己造紙的想法。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解決書寫用紙的需求,還可以為研發特種用紙比如衛生紙打基礎。現在商社每個月都要批給女股東一批棉布和綢布,開銷也不小。

但是他們對造紙一竅不通,這附近也雇不到造紙工匠,于是商務部的張小平就動了跟張好文合資辦造紙廠的主意,畢竟他在這行當浸潤了十多年,應當對造紙熟悉一些。

張好文聽了之后,既有些疑慮,也有些心動。

疑慮在于,跟東海人合股辦了造紙廠,紙價肯定得降低不少,利潤還要分給他們一大半,自己的收益會不會降低呢?心動在于,這也是個家傳的產業啊,比這小店倒買倒賣的無根之萍穩當多了。

他盤算了許久,最終還是覺得可以辦。自造紙雖說價格會降,但成本降得更多,利潤未必低。而且張小平許諾紙廠的名字由他來取,將來東海商社會大量采購自造紙,還會派人幫忙進行技術改造。這最后一點讓他尤為心動,畢竟東海人的機巧在即墨城也小有名氣。所以他決定跟著東海人干了,說不定將來也能造出一方名紙呢?

于是事情就這么談成了,張好文去兗州雇了四個造紙匠,東海商社提供場地和設備,把這個“書香紙坊”開了起來。在這個開業儀式之前,其實紙坊已經試運行了好幾個月,用來理順生產流程,直到能比較流暢地進行生產,有了把握,才正式開業。

當初東海人雖說要提供技術支持,但他們對造紙本來就沒什么研究,只能讓造紙匠們先演示一遍造紙流程,再看看有什么可以改造的地方。

但沒想到這造紙過程的冗長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光是第一步漚料,就要將樹皮、竹子等材料浸泡在水中長達一百天,以浸出雜質,軟化纖維。

接下來需要用堿水將原料蒸煮一遍,再將原漿搗亂,使得纖維細化。

之后把細化后的紙漿再次浸水,然后用特制的平板容器將紙漿撈上來,也就是所謂的“抄紙”。

最后把抄上來的紙壓榨成片,再烘干就成了真正的紙了。

后續流程所要的時間要短一些,不過也要差不多一個月才能搞定。

第一批紙用了四個多月才做出來,期間東海人一點都沒有插手。最后做出的紙質量還可以,比之前外購的紙稍厚一些,但也更耐劃,只是粗糙了些,而且顏色泛黃。最后這一點東海人倒不是很在意,反而覺得比較護眼。

工業部派來一個叫祝天明的幫忙改進工藝。他剛剛看明白這套造紙流程,也沒多少能插手的地方,只是搬了臺小水車過來,用鐵制攪碎機代替人工搗料,效果還不錯,最后產出的紙細膩了不少。

其他漚料和蒸煮的過程或許能用化學藥劑縮短,但現在的東海商社還沒能力研究這個,祝天明只能帶著幾個勞工分組實驗漚制的方法,留待以后滿滿改進,現在先用規模換時間吧。

……

開業儀式過后,紙坊內部又擺出一道流水席來,請工匠和雇傭工人大吃大喝了一頓。

酒飽飯足之后,張好文把四個造紙匠叫到辦公室中,一人發了一個紅包,然后說:“諸位大匠,明天咱工坊就正式開工了,此后就有勞各位了!”

“謝過東家”“自當出力”“東家客氣了”“包在俺身上”幾個工匠紛紛回道。

張好文隨后關心地問道:“如今我們工坊也能順暢出紙了,今個是八月十八,不知十月初一前,產出兩千刀可否?”

一刀就是一百張紙,兩千刀差不多是東海商社四十天的用量。張好文核算下來,工坊的生產成本不過一刀二十文,即使只賣五十文一刀,利潤也超過了以往從外地購紙倒賣的時候,而東海商社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他現在非常關心產量。

“呃,”為首一個姓陳的工匠有些為難,“東家,這兩千刀確實有些難了,最多也就出八百。”

“啊?怎么會這么少?”張好文有些失望,之前試生產的時候他全程都跟著,私下也計算過工時,覺得一個月至少也能出一千五百刀啊。

陳工匠扳著指頭說道:“回東家,咱工坊現在原料和人工都不缺,但是紙藥實在是沒多少。我們就帶了幾棵楊桃藤過來,試制的時候用了一些,其他的全種在地里了,至少半年后才能用,還不知道這即墨地界能不能長,所以再急也出不了紙啊。”

所謂紙藥,就是某些植物的膠質,在抄紙之前加入紙漿中,將纖維攪勻粘連在一起,抄紙之后才能形成一張完整均勻的紙。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紙藥作物,某些地區特產優質紙,往往就是因為當地有某種特產植物可以產生優質的紙藥。

在北方,常用的紙藥就是楊桃藤,也就是獼猴桃的藤。陳工匠等人來即墨的時候帶了一批,又在紙坊旁邊種了幾畝,現在剩下能用的不多。

“嗯……”張好文思考著。他對造紙流程也算清楚,紙藥自然是知道的,但沒想到會這么缺。“那么,就沒什么能代替的?這嶗山上什么樹草都有,我估摸著該有些能產紙藥的吧?等等……如果不用紙藥會如何?”

陳工匠有些為難地說:“確實有些花草也能出紙藥,但難不成還能一個個試過去?老祖師都試過了啊,結果就是楊桃藤和黃菊葵最好。唔,不用紙藥也不是沒辦法,用漿糊也能湊合,不過效果要差不少。要是連漿糊都不用,那出來的紙就是一塊厚一塊薄,不成紙樣了。”

張好文眼前一亮,說:“反正沒紙藥也沒事干,那你們就先用漿糊造一批試試。我再去問問東海人,看他們有什么辦法沒有。”

……

四天后,祝天明拿著一張用漿糊做出的紙,在太陽底下左看看右摸摸,研究著有什么不同。這張紙和之前用紙藥做出的紙相比,局部質量并不差,只是均勻性要差一些,透過陽光,能看出一處厚一處薄。

“唔,看來紙藥并沒有粘連作用,只是讓纖維分布得更均勻了啊。”他自言自語道。

隨后,他把陳工匠叫了過來,問:“郭師傅,你們就沒想過用什么工具,手動將紙漿布勻嗎?”

陳工匠先是尷尬地糾正道:“東家,我姓陳,郭師傅是絡腮胡子的那個。”然后又回想了一下,說道:“我曾經見過有用碾子壓平的,不過那樣得一張一張壓,太費事,不如用紙藥,自然就平了。”

祝天明思索了一會兒,便讓陳工匠回去繼續用漿糊生產了,只需把紙做厚一些即可。這樣的紙不說寫字,至少包火藥已經夠用了。隨后,他帶著幾張自產的紙回到辦公室,掏了一支東海產的鉛筆出來,開始畫起了設計圖。

后來,祝天明聯合機械組設計了一套輥壓機,將特制的粘稠紙漿平鋪在草席上,經過輥壓機壓制成厚薄一致的紙片,之后簡單曬干即可。

這樣的機制紙省去了紙藥,成本要低得多,質量卻比用紙藥時更好,很快就大量被東海商社收購,甚至銷往外地,成了東海一項著名產品,不過這是后話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