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00章 推恩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06-07
 
1263年,2月27日,清明第8日,蓬萊郡,福山縣。

福山縣城東,一輛四輪馬車沿著新修的縣道輕快地前行著。

車上,前新泰縣令張春銳掀開窗簾,探出頭去,對著前方的石塊堆成的路面看了一會兒,又收回身來,說道:“福山縣這路修得還不錯,果然逼一下總是能做事的。”

張春銳曾以編外人員的形式被東海管委會委任去西邊做了一任新泰縣令,任上做得不錯,尤其是修了一條路,連接了萊蕪和蒙水水路,深受東海人好評。因此,去年東海人將新泰縣收入囊中后,就正式邀請他加入管委會體系,去擔任蓬萊郡的交通局副局長。

東海股東數量有限,一個郡只能攤到個位數,因此這類的局級職位大都是由公務員擔任了。按理說,這等高位應當優先由多年在管委會體系浸潤的資深公務員擔任才行,但管委會本身人才就不多,資深人員又多半抽調去管理棘手的新得地區了,所以這經營多年的蓬萊郡反而就讓張春銳空降了過來。

張春銳一開始還以為這“交通局”是個外交部門,進一步了解后才知道是主管修路和管理車輛秩序的,倒也跟他的履歷挺合適。他本是威海郡文登縣人,前陣子衣錦還鄉,等到日期臨近了,就踏上了前往蓬萊上任的旅途。現在他經過福山縣,看到城外新修了道路,正好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不由得多看了看幾眼。

福山縣是典型的自治縣,本來議員們交了稅就不管什么事,自得其樂閑適得很,但去年開始就累了起來。先是上面打了仗來勸捐,又逐漸攤派“行政任務”,讓他們在縣內做些“搞衛生”“辦學校”之類的活計,這條路也是讓他們集資修的。理論上來說這只是“建議”,沒什么強制力,但議員們還沒做幾年老爺,對“朝廷權威”仍有不小的畏懼,而且城里賣的報紙整天談些教育基建的重要性之類的,不干活面子上總過不去,所以多少總會干點。衛生學校之類的先不說,至少這條路修得還可以,畢竟是他們自己募資修的,是要在石碑上留名的,那么多眼睛盯著,質量雖不能跟建設交通部親自督辦的國道比,但比起舊時代的土路還是強上了許多。

很快,馬車接近了縣城。城東的清洋河頗為寬闊,向北一直通海,大小船只來來往往,好是熱鬧。河上有一座百年石橋,但通行能力不強,兩岸橋頭有福山縣的保安員在維持秩序兼收過橋費,車馬在東邊排了好長一條隊出來。

四輪馬車排到了隊末,張春銳探出頭去,看著長隊皺眉道:“還是得修座新橋才行啊。”

看這樣子,得排好長時間的隊了,現在太陽都西落了,不知道能不能趕在閉城門前排過去。不過過了一會兒,就有保安發現了這輛掛著正規車牌的四輪馬車,過來跟車夫問了問,得知上面是“副局長”后,就殷勤地請他們插隊了過去。

張春銳欲言又止,但還是跟著過了橋,又進城找了間客棧投宿了下來。

他本不欲在福山縣有太多牽扯,但不知是不是過橋時走漏了風聲,當夜住處的門就被敲響了。

張春銳開門見到來人,驚喜地問道:“廣明?你怎么來了?”

來人是一名當地議員,名叫嚴行舟,字廣明,以往和張春銳有些交情,不知怎么就聽到消息尋了過來。

嚴行舟拿了一個籠屜過來,掀開一角露出里面的酒瓶,笑道:“梅喧兄,來了福山也不知會一聲,是不是高升了,看不上我們這些老兄弟了啊?”

“哪里哪里,怎么會呢?只是在福山匆匆路過,怕打擾了廣明,故沒有登門拜訪,真是失禮了……”張春銳連忙將他請入桌前坐下,又說道:“什么高升,不過是忙碌命而已,哪里像廣明這般做個議員逍遙自在。”

“呵呵……”嚴行舟打開籠屜,擺出酒瓶、酒盅和下酒菜,“不瞞梅喧,我正是為此事而來。如今你在蓬萊身居高位,可知近來管委會要改易縣政?”

張春銳一愣,還有此事?他雖然進入了管委會系統,但前段時間也就是在中央市學習鍛煉了一陣子,熟悉工作形式,對大局上的改革動向還真不怎么知道。因此,他只能反問道:“抱歉,恕我孤陋寡聞了,這縣政是要如何改易?”

嚴行舟有些愕然:“你真不知道?”

張春銳老實搖頭道:“真不知道。”

嚴行舟盯著他的臉反復看了幾遍,見他的樣子不似作偽,就嘆了口氣,說道:“算了,可能真是隱秘,也罷,那梅喧就聽我說說,幫我等參謀參謀吧,不過不要外傳了。其實這事我也是道聽途說,可能是誤傳,也可能是上面故意傳出來的風聲。總之,說的是,縣政選舉,要從稅票改人票……也就是多少多少個公民才能選一個議員出來。而這個公民,就要當兵、讀書,或者一年繳十五貫的稅才能成……”

“哦?”張春銳聽了,思索甚多,但沒立刻做什么表示,只是問道:“這般改來,對廣明影響可大?”

嚴行舟一股不悅的表情:“稅照交,名額卻要操持于那些退伍兵丁之手,影響如何不大?東家們這是卸磨殺驢啊,要我說也別這么一點點來,干脆把這勞什子會議全撤了得了!我來本是要向梅喧打探些消息,若真是如此,那我縣便只能聯合抗稅了!”

張春銳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其實廣明大可不必如此憂慮。在我看來,這前后區別也沒太大嘛。”

嚴行舟不解道:“如此大的變易,怎么就不大了?”

張春銳道:“原本廣明捐這個議員用了多少稅賦,三百還是五百?變易之后,你找二三十信得過的族人,將這筆錢糧記在他們名下交上去,給他們捐個公民身份,再讓他們投你的票,不就還跟以往一樣么?再者,你也可以派族中子弟去當兵,退伍回來又是一個名額,還省了不少錢;或者當下不少頃田戶都是未娶青年,你將族中遠支庶女嫁過去些,不也就拉攏過來了么?”

嚴行舟聽了他的出謀劃策,感覺豁然開朗。他心中將聽來的改革方案細細一盤算,發現若是操作得好,甚至能比改革之前多占一些份額。想到這里,多日來的積郁一掃而空,轉而喜上眉梢地對張春銳拱手道:“今日來找梅喧,果然找對了……如此說來,不但可以消弭一場災禍,而且大有可為啊!”

張春銳也回禮道:“那就祝廣明兄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了!”

嚴行舟感覺心潮澎湃,隨便與張春銳聊了聊他的新工作,就告辭回家去籌謀他的大事去了。

張春銳一直送他下樓出門,目送他上了車離去才回屋。不過這時候,他卻笑了出來:“東家們這是在推恩啊……”

他坐回桌邊,拿起筷子,夾著嚴行舟送來的香油筍干拌牛肉絲嚼了起來,一邊嚼著一邊思索著這次明顯是事先放風的改革動向。

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縣政改革,而是他所在的蓬萊郡分管會。

從級別上來說,這個分管會與舊時代的“府”相當,但一個府衙一般也就幾個官員加一批吏員完事了,管理的事務很少,而分管會卻結構復雜許多,除了他所在的交通局,還有教育局、公安局、衛生局等一系列機構,幾乎將民間事務事無巨細都管起來了。這種機構設置和職責的不同,反映了“東海朝廷”與舊朝廷的巨大區別,那就是重治理而非管制,重發展而非一味從地方索取。

但是,這么一個復雜龐大的機構,也需要大量的人手,還不能是一般人,得是能讀書識字有做事能力的人才成。更別說,東海國的地盤一下子擴張到了八個郡,每個都需要這么多人。所以短期內,管委會還是只能重點建設郡級的分管會,很難把同樣復雜的機構鋪設到縣一級。

實際上在縣一級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構。東海人在舊控制區的每個縣都開設了法院,派遣了法官,掌管著司法權——實際上也就是過去縣令的主要權力——只不過這個法院系統是由全體大會直接掌握的,跟管委會不是一個系統,主要目的也更多的是彰顯代行國王權力的全體大會的權威。此外還會派駐一個稅務小組,用于監督議員們的納稅情況。據說,統計組也在各縣有眼線,不過這就不是能公開討論的了。總之,這部分占用的人力不多,作用也反倒和古典官府有些像,重在“控制”而非治理。

而縣級的“治理”職責,比如緝捕盜匪修橋補路一類的工作,就被打包分包給了納稅大戶們。實際上幾年來他們也做的不錯了,雖然大多數時間什么也沒做,但舊時代朝廷派過來的縣官們也同樣幾乎什么都不會做,只管收稅。相比之下,被督促著修修路的他們干的還可以,畢竟是自己出錢修的。

但是,這種粗疏的治理相比管委會的期望還差得遠。現在雖然只能管理到郡一級,但將來肯定是要下沉到縣的,而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免會與當地勢力產生沖突。而現在正逢開拓時期,當下管委會就面臨了兩難的局面:若是放任縣級自治的局面持續下去,將來不免尾大不掉;但若是直接取消自治,會立刻激化矛盾不說,也沒那么多人手去處理縣域事務。

“所以,就出了這么一個‘推恩’的法子。”張春銳給自己斟了一盅酒,晃著酒杯說道。

管委會適時推出公民制度,將原本基于稅賦的選舉改為基于人數的選舉。短期內,鄉紳們可以通過一些手段維持自己的份額,但長期來看,等到自己的族人一個個都成了登記在冊的公民,擁有一系列由管委會而非宗族賦予的獨特權利,那時還能保證他們跟自己一條心嗎?

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笑道:“既保證了兵源,又瓦解了宗族,這招厲害啊。”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