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419章 東進:白銀貿易流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1-04-02
 
過了一會兒,黃鶴又在貨單里發現了一個問題:“怎么這么多日本刀?我們東海產的刀具還沒有把它們逐出市場嗎?”

黃鶴之前一直在本土經營,本土市面上日本刀并不多,一般是作為工藝品收藏,沒想到輸往南宋的數量居然還有這么大。

李夏搖頭笑了一下:“沒辦法,高端市場競爭不過啊。”

黃鶴有些奇怪:“什么意思?我們的東海刀難道不應該全方位秒殺日本刀嗎?”

李夏嘆了口氣,說道:“你沒用過刀吧?武備部那些人就沒怎么在意冷兵器的研發,憑借鋼材的優勢,簡單打出來的刀具質量雖然過得去,但是還趕不上資深刀匠千錘百煉來的精品。而且價格也比不過!你看,這么一把二尺長的打刀,制作精良,到岸價也不過七八貫,我們怎么去競爭?”

黃鶴一驚:“怎么會?工業部制造刀具的地方我也見過,不過是左右錘幾下,日本人的成本怎么會比我們更低的?”

“嘿,我們就算再工業化,但總得是要計算原料、人工和時間成本和利潤的吧?但是日本人完全不介意!在我們看來,日本人那靠人工一道道采礦、冶煉、鍛造的過程成本高昂,但在日本的領主看來,他只不過是給領民下了道命令,刀具就源源不斷地出來了,哪有什么成本?我們的成本就算再低,也敵不過這種不計成本的賣法啊。”

“怎么能這樣!”黃鶴一下子氣憤了起來,“這違背了自由市場的精神!我們應該不承認日本的市場經濟地位并且對此征收200的反傾銷稅!”

“哈哈哈哈,別鬧了。”李夏笑了起來,“難不成你想玩一出黑船來襲不成?但是日本已經全面開放了啊,你還能再怎么讓他們更開放?要是我們單方面制裁,換了別的商家來日本買刀賣回去,不還是一樣嗎?別鬧了,我看你還不如支持周弘文的腦洞,把煉銀技術公開給日本,讓他們拼命挖礦搞個惡性通脹出來呢。”

黃鶴一愣,想想說道:“哎,你還真別說,以前我覺得他這主意有點餿,現在想想,似乎有點道理啊!”

“本來就挺有道理的。搶銀也是有成本的,得雇傭大量人手挖礦煉銀不說,怎么也得駐扎一個旅的兵力保護銀山安全吧?這海外駐軍,一年隨隨便便就幾十萬的成本出去了,到時候挖出來的那點銀真能賺回來嗎?換了周弘文那方案,讓日本人自己去挖銀,我們只要投入少量成本來貿易,能賺更多的白銀還更多。所以,這方案才有那么多人支持。只不過,到時候,爭奪日本市場這塊肥肉的人就更多了,我們未必能從中分到多少,所以才沒有就這么施行下去。”

黃鶴想想也是這么個理,笑道:“也是啊。嘿,這么看來,現在鐮倉幕府這么開放,也不盡然是好事啊。要是換了德川幕府來個閉關鎖國一口通商,那么事情不就好辦多了?算了,以后再說吧。我看這單子上還有銀礦石,是從石見國買來的嗎?”

李夏點頭道:“沒錯,當初韓松他們與石見國發生接觸之后,我們的聯系就沒斷過,定期會開船過去貿易的。石見國小民貧,唯一能拿得出手就是那個被埋沒的銀山了,煉銀法雖然沒教給他們,但是從他們那里用商品換銀礦石這生意還是做得的。”

買礦石煉白銀,這生意想想都是大賺啊!

黃鶴眼冒銀光,連忙追問道:“那你們可賺得不少吧?”

“能賺一點,但沒你想象的那么賺。銀礦的收購價比煤炭要高一點,大約是一噸20貫的水平,運回本土一般能煉出千分之一的白銀,也就二三十兩。這些白銀按市價能換近百貫的銅錢,毛利率不低,但總體利潤相比海貿的一般水平也不高,并不是什么大賺特賺的活計。真算的話,比起玻璃、白糖、辣椒之類的現金奶牛還要差一個等級呢,除非偶爾買到一批品位特別高的,才能算發了筆小財。所以之前的銀礦貿易一直也就不溫不火,直到最近本土下達了收集白銀的命令,我們才加大了采購量。”

黃鶴有些意外,他本以為掘金采銀之類的都是暴利行業,沒想到居然只是個辛苦活。

其實歷史上就是這樣的。西班牙能從美洲獲得大量的金銀,是因為之前印第安人就有了大量的積累,所以可以搶現成的;各地的掘金熱,真正因為挖到金子而富裕的人并不多,反而養肥了周邊為掘金者服務的各項產業。現在東海商社想單靠先知優勢大賺白銀,自然也是不太容易的。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白銀獲取不易、利潤不高,才能成為硬通貨,要是像紙鈔一樣能隨便挖,那不是早就被淘汰了嗎?

想了想,他又發現了一個盲點,說道:“利潤不高,是因為海路遙遠,所以比起海貿來不高。但若是本土生產,那這利潤率還是很不錯的吧?”

李夏點了點頭:“你是什么意思?是想同意周弘文的方案,開放技術在本地煉銀嗎?”

“不,不是……對,是這樣,該是這樣!”黃鶴思路越來越清晰,他順手從文件夾里翻出一張地圖,指著濟州島,哦不對,指著瀛山島說道:“若是在島上設立一個煉銀作坊,就地把銀礦提煉成白銀,那么運輸成本不就下來了?成品白銀不會有多重,攢著每年趁風向好的時候往本土運一趟就行了。這樣子,利潤率就很可觀了,而且大量的白銀對于本土的金融改革也很重要。中間稍微漏一點給瀛山,島上的產業也就能發展起來了。這,簡直是一箭三雕的好事啊!”

聽他這么一說,李夏也覺得此事頗為可行,立刻擊掌說道:“有道理啊!快,去找符凱偉,我們商議一下!”

符凱偉聽了黃鶴的想法后,也是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恨不得馬上就回去協調此事。不過畢竟好不容易來了一趟日本,還是得先考察一番。

當日,他們去了博多的唐坊,與一眾華商綱首聚會飲宴了一番。當年一度落魄的謝國明家,這幾年也因為與東海商社的合作關系,而越來越發達了。符凱偉與他們相談甚歡,在聽說他們打算擴大唐坊、向太宰府申請一塊更大的自治區之后,更是表示了支持。

過后,適逢北冥漁業公司的船隊抵達了博多,符凱偉又去“參觀指導”了一下他們。

北冥漁業公司是今年海軍改制后將過去的捕鯨隊剝離出來所成立的公司,業務范圍自然就是捕獵鯨魚。這項業務收益頗大,鯨油、鯨骨在工業上有重要應用,鯨皮可以制成衛生部急需的外科手套,鯨肉對于國民營養也不無小補,因此北冥公司是拿到了一筆不小的初始投資的。現在他們有四艘順風級作為母船,好幾十艘閃光級作為捕獵船,招募了不少漁民和江湖好漢在海上闖蕩。

改組之前的捕鯨隊只在渤海黃海活動,但改組之后的北冥公司目標更大,決定將業務拓展到鯨海(日本海)去,畢竟看名字那里就有很多鯨嘛!

符凱偉忍著臭味參觀了北冥公司的捕鯨船“扶搖號”后,對今天帶隊過來的趙虎子大尉問道:“你們現在的業務還有什么困難呢?”

北冥公司雖然從正規海軍中剝離了出去,但仍留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前來鯨海捕鯨也是一次風險不小的未知冒險,所以經全體大會特批后,海洋部還是從海軍調了一批人過來掛職鍛煉。趙虎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沒意外的話,他只要能成功開拓出鯨海捕鯨線路,那就可以躋身校級軍官之列了。

因此他見符凱偉過問,就打蛇隨棍上,說道:“哦……那還不少。單純的捕鯨倒還好,關鍵是捕了鯨不好處理,要是能有個距離近的陸上基地,捕完之后直接運過去分割、煉油、腌肉,那就方便多了。”

符凱偉一想,這不是正好嘛,于是說道:“那好啊,你們完全可以去瀛山島上設個基地嘛,回去打個報告,我也打個招呼,保證能行!”

“瀛山島?”趙虎子剛從海上過來,并不知道濟州島改名的事情,詢問后才明白過來。“那真是多謝提督了!”

但他仍然有些不滿足:“有瀛山島做基地,就方便了許多,但若是未來深入鯨海的話,這個島還是嫌遠了些。要是能在鯨海沿岸就近設個基地就好了,再運些移民過去……”

符凱偉笑道:“你小子真是出息了啊,都知道殖民了。也行,你這趟不就是開拓航線的么,沿途盯著,看有合適的地方,就報回去,讓管委會研究去吧!”

正好,北冥公司是要往東邊鯨海去,逐日號也預定要去東邊的石見國,于是又一起出了博多,向東航去。

石見國守護伊東家這幾年通過與東海人的貿易,也收益不少,雖然在銀礦貿易中沒獲得多少貴金屬,但是將進口商品轉售他地后,仍然有了不小的收益。只是隨著當家年紀漸大,幕府似乎有收回領地的意思,這讓他們很是苦惱。逐日號的來訪還是讓他們很是高興,雙方互贈禮物,并且下了更多的銀礦訂單。石見國的良好關系對于北冥公司來說也是個好消息,至少多了一個落腳點。

之后,臨時結成不久的船團就解散了,北冥公司繼續東進,逐日號轉頭又去海對面的高麗金州和蔚州(后世釜山一帶)訪問了一下。他們在那里交換了一些貨物,這才返回了博多,又伴隨著裝滿了貨物的定期航班返回了慶元府。

在與魏萬程等人統一了意見之后,符凱偉又返回了本土,上下奔走,終于有了成果。

東海商社將投資兩萬貫,成立一家“瀛山公司”,以瀛山為基地,與周邊進行貿易,重點發展白銀的收集與冶煉業務,其次則是木材加工業和畜牧業。

為了支持瀛山公司的業務,管委會增大了往瀛山投放移民的力度,預計在兩年內會再發送一百戶移民過去。同時,也允許瀛山公司自行招募移民。不過,不管是從何而來的移民,都不歸屬于瀛山公司管轄,而是瀛山堡的位置新設了一個“瀛山縣”,由管委會系統管理,瀛山公司只是可以雇傭他們為自己工作罷了。

這樣一來,瀛山有了人氣之后,將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再加上其到達高麗、日本、江南都很便捷的交通條件,以此為基地可以向各方施加影響力、進行干涉,將來必然會成為東海國在東海上的核心地帶,前途一片光明。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