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再鑄鼎  第726章 射雕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1255再鑄鼎 | 修改兩次   作者:修改兩次  書名:1255再鑄鼎  更新時間:2020-11-06
 
1273年,10月18日,博州。

“射雕隊”最初是11年前臨時組成的線膛槍小隊,因狙殺了蒙古親王塔察兒而聲名顯赫。戰后這個小隊一度大幅擴張,過去的輕步兵就大多與射雕隊有傳承關系,但再后來軍中普及了線膛槍,他們的存在感有所減弱,逐漸演變為一個給各單位培訓精確射手的機構。

再后來后膛槍也普及了,獨立的輕步兵編制的定位也變得尷尬,就又與線列步兵融合進了一起,成了現在的標準步兵。但是,普通士兵在一百米上能打得不錯,過了二百米就有些飄了,精確狙擊的需求雖少,卻總歸是存在的,不能總讓士兵去蒙。因此,總參又復活了“射雕隊”的編制,給一個營配屬少量的精確射手,以備不時之需。

現在,這個射雕隊就到了動用的時候了。

楊思泉上士是他們的隊長,接到命令后對晉沖行了一個軍禮,又看了一下遠處的元軍炮位,道:“小意思。”

很快,他就帶著五名精確射手騎馬趕赴了前線,在距離炮位近四百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臥倒!”他翻身下馬,側拉馬韁同時拍了拍馬身,馬兒便聽命地側臥在地,用自己的身體為他搭起了掩體和射擊臺。

其余射手也如法炮制,楊思泉對弟兄們信心很足,沒有去干涉他們的操作,自顧自解下了背后的步槍袋,將槍從袋中取了出來。

幾名過來臨時掩護他的普通步兵見了這把槍,立刻眼前一亮:“好俊的槍!”

也難怪,從風暴槍到最新的星雨,一系列步槍雖然內里變化許多,外觀卻都大致保持了不變,看多了都審美疲勞了。而楊思泉這把槍則截然不同,黑漆漆的機匣和槍管大部分都裸露著,直白地透出金屬美感,只在機匣前部有一段橙紅色的護木,上面還有一排透氣孔,頗有點睛之感。槍托也與傳統的木托不同,整體幾乎成四方型,中間卻鏤空,前部雕出了一個手槍握把的形狀,很特別,卻又很協調。

最為特別的,是機匣上方還固定了一個一看就很昂貴的瞄準鏡!

楊思泉不去理背后的竊竊私語,持槍趴在了馬身上,打開保險,拉開槍栓塞進去一枚細長的子彈,透過瞄準鏡看向了遠處炮位上的元軍炮兵。經過2.5倍的放大,遠處的人幾乎如同百米靶一般清晰,楊思泉用標尺上的“3”刻度對準了一個炮兵的胸部,毫不猶豫地扣響了扳機!

“砰!”

隨著一聲槍響,一顆8.8mm直徑的鉛彈嵌入膛線,在槍管中旋轉加速著,一直提升到500m/s的高初速,然后劃著低伸的彈道飛行出去,不偏不倚地正中了那名炮兵,阻斷了他試圖往炮口裝填炮彈的舉動!

“厲害!”有眼力好的士兵看見了這個戰果,忍不住喝彩起來。

“噓。”楊思泉對他們比了個手勢,又拉栓拋殼,彈匣中的彈簧將一枚新子彈升起來,被槍栓推著入膛閉鎖,繼續瞄準起了來。

他手中的這把槍,是東海18式精確射手步槍“天狼”,也就是之前開發代號X501的8.6mm栓動步槍。雖然口徑只有這么點,但是彈頭細而長,仍有18g重,且初速高、阻力小、衰減慢,威力比起12mm版本更勝一籌。

實際上X501才是股東們真正中意的下一代步槍,性能要大大超過12mm的“星雨”,只是在這大戰關頭因為成本問題才沒有被選中。雖然沒被選中,但總裝備部也沒有放棄它,而是讓相關部門繼續研發并小批量生產著,以應不時之需。

既然成本上競爭不過了,那么X501干脆走起了品質路線,工藝精益求精,追求精度和射程,還開發了專用的瞄準鏡,以試圖躋身星雨無法涉及的精確射擊領域。

最后的成果,就是這把“天狼”了。

天狼產量有限,主要配發給射雕隊使用。如今可算是初次投入實戰,果然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不止楊思泉,其余精確射手也很快取得了自己的戰果。鉛彈透過土墻上的縫隙,將還在抵抗的元軍炮兵一一打倒。

對于元兵來說,這本應是個極為安全的距離,但越是安全,安全被打破后帶了的恐懼越是強烈。遭受這種超乎想象的精準打擊后,他們最后一點抵抗意志也完全消散,營墻上再無人敢出頭反擊。

楊思泉不斷尋找著目標,合適的目標卻越來越少,直到一無所獲,再到友軍沖到了前方,他才站起身來。

“搞定了。”

東邊,張弘范也帶著河北營發動了攻擊,從另一個方向配合第三合成營的進攻。

他一開始還一板一眼地要求部下按規整隊形前進,準備給正牌東海軍看看自己的軍容,結果看到東海軍的散兵隊形大跌眼鏡,又看看他們的前進速度,干脆自己也拆散開來成小隊快速前進了。

“難道這就是東海軍的真正實力?竟如此恐怖……我們也上去!”

炮擊過后,元軍營地中大部分兵力都喪失了組織度,零星的抵抗力量集中在兩營進攻的南、東方向。其中南邊的差不多已經被射雕隊肅清,即使偶爾又跳出來幾個也敵不過東海步兵手中的線膛槍。但東邊就有些問題了,畢竟河北營手中的還是滑膛槍,射程上相比元軍沒太大優勢,而且這邊也是有幾門火炮的……

還好,第三營自南墻突入后,順手掃清了東墻的抵抗勢力,給河北營清出了通路。

“驅除韃虜!”

張弘范剛帶人進入營壘,就發現到處都是東海兵喊著這樣的口號,清剿著臨近的營帳。

見狀,他不甘人后地對左邊一個中尉抱拳道:“多謝掩護,接下來就交給我們吧!”

營中營帳眾多,小路彎彎繞繞,即使步槍射程遠也很難發揮出來,少不了近戰見血,這就是河北營出力的時候了,張弘范是這么想的。

這個中尉臉上稚氣未脫,應當是六藝學院量產的新軍官之一。按舊時代的規矩,張弘范的地位應該比他高許多,但現在雙方會面時的情況截然不同,中年人很自然地接受了年輕人的指揮。

中尉點點頭,不置可否地說道:“嗯,就這樣,行動吧。你們都是河北人,能勸降也勸降些。”

張弘范也不猶豫,對手下們招呼道:“好了,快上吧!”

河北營士兵們士氣高昂地一擁而上,還有什么比不反抗的敵人更能鼓舞士氣呢?他們學著正規軍的樣子,高喊著“驅除韃虜!”“投降不殺!”,提著刺刀就向前沖去。

很快,他們就遇到了第一批敵人,一隊元兵舉著槍跳了出來……然后扔了槍雙手高舉著跪在地上,哭喊著道:“莫殺!我們不是韃虜,是漢民!我們投降!”

“投降了?”張弘范摸了摸鼻子,感覺有些無趣,不耐煩地道:“抱著頭站起來,自己去外面蹲著,我們現在沒時間管你們,老實點!”

如此的戰斗同時發生在南北兩端,元軍的左陣和右陣很快被鎮壓,就只剩下史炫所在的中陣了。

有河北營從事主要的控制俘虜工作,第三合成營就沒在陣地中逗留,沿營壘轉了一圈,確保沒有成規模的反抗,就繼續往北邊的主陣攻去。北邊的第七合成營也前后腳夾攻了過來。

在兩個營的夾攻之下,元軍主陣毫無抵抗之力。史炫本人帶著少數部隊逃入了聊城城中,剩余的部隊卻無法撤離,被南北步兵和收網的騎兵包圍,繳械投降。

聊城本身也沒有堅持很長時間。城內守軍本來就抽調了相當一部分出城作戰,現在全部損失了,剩下的人目睹了大敗也人心惶惶。東海軍發動了猛攻,同時又動用了城中的內線,不日便將這座城池控制住了。

攻下聊城后,東海軍就地休整了一段時間,鞏固補給線,等待后方的進一步命令。

請:m.bqg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