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俗人  第1004章 圣心難測

類別: 歷史 | 架空歷史 | 貞觀俗人 | 木子藍色   作者:木子藍色  書名:貞觀俗人  更新時間:2021-04-02
 
“啟奏圣人,臣要彈劾侯君集!”

皇帝入殿,剛剛坐定,楊師道便立即站出來進奏。

“不急!”

皇帝面無表情的回了一句,“今天的堂議開始之前,先處理一下三省空缺的事。”

“長孫無忌!”

趙國公立即出列上前,“臣在!”

“溫相、戴相先后去世,王相也臥病在床,中樞一下子少了幾位能干的重臣,朕很悲痛,然政事堂為朝廷中樞,不可長久缺位,故朕思來想去,決定便以無忌檢校中書令,仍兼揚州大都督職,加太子太師,晉位太尉!”

“臣長孫無忌謝皇帝陛下恩!”長孫無忌上前,趨拜謝恩,翰林院大學士岑文本,將親自草擬的白麻宣相內制詔送到長孫無忌手中。

檢校中書令,這個最重要的人事任命一出,殿中眾臣各有所思,尤其是政事堂本身的諸位宰相們,貞觀七年以后,皇帝對政事堂的調整加強,政事堂進一步削奪了三省的權力,實際上是把中書省和門下省合并為一,而原來權力最重的尚書省進一步的削弱。

因此宰相中的首相,也從原來的尚書左仆射一步步的過渡到了中書令的手上,雖然政事堂現在采用輪值政事筆這個制度,但中書令依然權力要高于其它宰相們,甚至就是中書省的兩位中書侍郎,都隱隱已經能與左右仆射齊驅并駕了。

在這種勢頭下,朝堂上甚至有種聲音,說應當空置中書令,仿尚書令例不授于臣下,只以兩位中書侍郎代為長官。

這兩年中書令這一職,也是走馬燈一樣換人不斷,王珪、長孫無忌、蕭瑀、楊師道、溫彥博,甚至秦瑯,都先后或任中書令,或檢校中書令,或主持中書省事務,可都不長久。

長孫無忌接過白麻內制,謝恩退下。

檢校中書令,而不是直接拜中書令,多了兩個字,不過依然還是實際主持中書省事務,這讓長孫無忌心中稍稍安定些許。最近朝中局勢洶涌,暗流潛動,房玄齡蕭瑀等都在緊鑼密鼓的動作著。

太子之位已經開始動搖,這種時候,他這個太子親娘舅在朝中的動向,當然也會被視為是一種信號。

好在皇帝授他檢校中書令一職,在這種緊要關頭,在他看來,無疑還是要穩太子位的意思。

“梁國公房玄齡護高祖山陵制度有功,加太子太傅,晉封司徒,以開府儀同三司,仍任尚書左仆射。蔭封其嫡長子房遺直為右衛中郎將,次子房遺愛為中散大夫。”

“臣房玄齡謝皇帝恩!”

房玄齡的左仆射位置沒動,爵位也沒變,但由司空晉司徒,又加他太子太傅這一銜,這是三公加東宮三師,以示厚恩,還特別給房玄齡的兩個兒子各加了五品官職。

這比給兩個虛封公侯爵都還顯耀,畢竟實職不比虛爵,這更重要。

“安德郡公楊師道改為太常卿,不復預聞朝政!”

又一道詔令下,卻是罷楊師道相位,踢到太常寺為卿,連入政事堂的資格都沒了。

“申國公高士廉拜尚書右仆射、知吏部尚書事,太子太保。”

又是一道出人意料的詔命,留守長安的高士廉又被調回洛陽朝中,再次出任右仆射之職,且兼管吏部。

緊接著,又是一連串的人事調整,

中書侍郎馬周、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

黃門侍郎劉洎、崔干。

吏部尚書李大亮,吏部侍郎崔勖、高季輔。

兵部尚書由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兼任,崔敦禮為兵部侍郎代為主持兵部事。

唐儉為戶部尚書、武士彟為戶部侍郎。

李績兼太子少詹事兼東宮左衛率,李大亮兼河南尹。

王珪加特進,許五日一參。

魏征加太子太師,加特進,仍任侍中,主持門下省事務。

“諸卿對朕的任命可有異議?”皇帝目光掃視眾人。

大臣們還在品味皇帝的這番人事調整,這次的調整動作很大,每個人都試圖從這些調整中,看出皇帝心中的想法。

猜度帝王心思,雖為大不敬,但為人臣子,要立足朝堂,這卻是必不能少的。

檢校中書令長孫無忌、侍中魏征、左仆射房玄齡、右仆射高士廉,三省四位長官,然后是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平章事、參知政事這些頭銜的其它宰相。

中書侍郎馬周這是之前就拜宰相的,而這次又新添了好幾個新拜相的。

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檢校黃門侍郎劉洎、崔干,

吏部尚書李大亮、兵部尚書李績、戶部尚書唐儉,新增了六位宰相,使的中書門下一共是十位宰相,再加上特許五日一朝的王珪和在外的秦瑯,總共十二位。

秦瑯以宰相銜出鎮南疆,王珪病情嚴重,還不知道能撐幾日,所以實際上還是朝中的這十位宰相。

韋挺為御史大夫,岑文本仍為翰林院大院士,褚遂良加諫議大夫。

李績有些特殊,皇帝雖任他為宰相,為兵部尚書兼太子少詹事兼東宮左衛率,但好像并沒有免掉他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并州刺史之職,所以李績可能跟秦瑯一樣,為掛銜使相,兵部的事情由崔敦禮主持。

這么一來,實際朝中只有九位宰相。

有那頭腦靈活的已經迅速的把這幾位宰相過了一遍,除去幾個老面孔,這次新入政事堂的也就是李大亮、許敬宗、劉洎、崔干和唐儉五人了。

李大亮最早是隋朝關中禁軍出身,后來兵敗被俘投過瓦崗,再后來主動脫離投大唐,從縣令一路到總管,武德朝時曾很得高祖賞識,貞觀朝則因為搭檔秦瑯,更是仕途通暢,從河套豐州再到嶺南交州,李大亮與秦瑯關系密切,人所皆知。

很明顯,李大亮任吏部尚書,入政事堂,這應當也是太子這邊的人了。

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最早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玄武門之變時為長安縣令,也是出過力有過功勞的,后來不知道怎么的被貶,沉浮了幾年,后來又搭上秦瑯的路子,進入轉運司,表現不錯,多有功勞,如今檢校中書侍郎,與馬周一起再次當起了皇帝的御用筆桿子,重回老本行,這明顯也應當是太子這邊的。

劉洎先前也是東宮官,后來提為尚書左丞,表現不錯,實干能力挺強,但是向來與太子關系不睦,離開太子后,聽說與魏王走的較近,這人應當算是魏王黨的。

戶部尚書唐儉是個老資格,這位是高祖的太原元從功臣之一,很早就封國公,甚至拿了免死券的,可也正因此,在貞觀以來,被冷落了很久,朝中皆知唐儉跟秦瑯關系不好,這位不是太子黨的,并不清楚究竟是魏王黨還是吳王黨,反正肯定不是太子黨。

崔干是兵部侍郎崔敦禮的叔父,這位博陵崔的當家人,武德朝時就做過黃門侍郎了,起起浮浮,如今也終于拜相,這也算是世家的代表。

但考慮到崔秦兩家近年的密切關系,他入中書門下后,可能依然是支持太子的。

而那幾位老相公,長孫無忌與高士廉不用說,太子鐵桿,馬周是秦瑯的好友,肯定也是太子黨的人,房玄齡和魏征,房是魏王黨,但魏征態度不明。

有人心里轉了一圈,驚訝的發現,隨著皇帝的這輪調整,朝廷中樞的政事堂諸相公里,太子黨好像一下子占據了絕大多數了。

難道皇帝到了此時,依然對太子要力保?

楊師道剛才還在發難,結果現在已經被貶為太常卿這清水衙門去了。

“圣人英明!”

新任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帶著諂媚的贊美皇帝,“圣人識人善用,朝堂清明!”

有人暗暗鄙夷許敬宗,這也是名門士族出來的名士,怎么如今變的這么諂媚?

被罷相的楊師道有些黯然,剛才還斗志昂揚,誰料到這么快就被罷相。

“楊卿剛才說要彈劾侯君集,是何緣由?”

皇帝卻沒忘記,反而主動問了起來。

楊師道咬咬牙,“回圣上,臣要彈劾侯君集身為大臣,奉旨領兵在外,結果卻擅自將兵權交與他人,此是非常嚴重的瀆職行為!”

李世民看著他,“青海距離洛陽,相距數千里,信息傳遞不便,有些事情在這里也未必就都清楚,況且,臨陣換將也是用兵大忌。”

皇帝一句話把楊師道堵住了。

許敬宗又站了出來,“啟奏陛下,臣這里有一個好消息,今日剛接到南疆衛公捷報,云南東爨叛亂已經平定,烏蠻諸部業已重新歸附,通海都督程處默也剛痛擊了叛亂的和蠻,據報,和蠻被斬殺萬人,其中包括和蠻逆首孟谷悮的偽太子,句町蠻女酋儂氏大敗,率部倉惶退過元江,渡河之時,又為南洋水師牛見虎率軍殺出,半渡而擊,殺死蠻賊上萬,蠻賊的尸體漂滿元江,河水為之染紅·····”

秦瑯又打了大勝仗,可這已經激不起大臣們的半點波瀾了,總聽說秦瑯在南邊打勝仗,那些蠻子也真是可憐。

今天打明天打,可總也打不完,都變成了姓秦的功績了。

對于秦瑯的戰績,沒有幾個人真正在意,就讓秦瑯一直呆在嶺南打蠻子好了,他們更關注的是朝堂上的皇子爭斗,這才是真正牽涉到每個人利益的。

秦瑯這么能打,就應當派代去隴右代替侯君集。

現在隴右那邊,有那位任性的太子在,誰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局面了,有人在盼著那邊出點事才好,也有人擔憂若真是折騰敗了,那大唐朝堂可就真的要大亂了。

“南疆交給秦瑯,朕可高枕無憂了。”皇帝對此捷報評論,“南疆叛亂平定,現在朝廷可專心對付吐谷渾人的叛亂了。”

這話一下子讓眾臣都豎起了耳朵,都想知道要如何處置那位太子殿下,總不能就一直睜只眼閉只眼任他胡鬧下去吧?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