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是否能夠前來為張居正餞行,好像,確實也不是他們所能決定得了的。
不是他們想去就能去。
當初,也就是萬歷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被萬歷皇帝奪情,張居正于次年,也就是萬歷六年三月份動身回籍葬父。
那次南下,張居正從京城動身出發的當天,萬歷皇帝命文武百官到郊外的真空寺班送,并遣內廷大珰張宏代表皇室舉行郊宴為張居正餞行,兩宮太后也都派了隨堂太監前去賞賜金幣賻儀。
萬歷皇帝還親自授意,安排錦衣衛管轄的禁兵千余名隨張居正南行,一路沿途蹕護。好朋友戚繼光聞訊,更是派來幾十名鳥銃手,作為前導以壯聲威…….
當年張居正南歸時享受的待遇規格如此之高,直與帝王無異。
而且,因為李太后和萬歷皇帝的高度重視,上行下效,凡張居正經過之地,官員們莫不全力以赴誠惶誠恐地安排接送,生怕有所疏忽被好事者奏本上去,惹怒李太后和萬歷皇帝,吃罪不起……
以致于張居正被沿途當地官員安排坐上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轎,大嬌子里頭有休息室、有辦公室、有衛生間、還有兩名美女……簡直猶如移動的高級會所。
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沒有享受到如此高級而特別的待遇。
那一次南下,張居正可謂風光無限。
可這一次,情況大為不同。京城文武百官左等右等,卻始終沒有等到萬歷皇帝的旨意。
距離五月一日的頭幾天,文武百官就開始納悶兒著急了:張居正回歸故里,那該送還是不送?
直到五月一日的頭一天晚上,萬歷皇帝依然沒有放出消息。
到底幾個意思嘛?
因此,京城的官員一個晚上,準確地說,是連續有好幾個晚上,都沒有睡一個安穩覺,好像只等五月一日天亮,要去為張居正餞行。
但其實不然,也只是好像。
如果沒有萬歷皇帝的旨意,那怎么去送?
這就像同在一個公司上班的同事,有一個要退休回家了。如果老板都不出面不說句話,讓員工怎么組織相送?一窩蜂地來了,老板不還以為與他唱反調嗎?最多幾個親密好友敢去。
放在張居正身上,問題還要嚴重一些,因為身份過于顯赫,親密好友都不一定敢去。去了,有可能牽涉到政治路線的問題。
所以,如果沒有萬歷皇帝的旨意,為張居正餞行也只是想想,更多的還是詫異:李太后與萬歷皇帝到底在想什么?送就送,不送就不送,表個態好不好?為什么閉口不言連一個信號都不透露出來呢?
當官兒的難免會琢磨,是張居正不再得寵了嗎?
張居正回歸故里調養,京城的百姓雖然也關注,但相比官員們要平靜從容得多,他們也不會受到李太后和萬歷皇帝旨意的影響。
官兒不怕大只怕管嘛。
所以,在五月一日那天凌晨,就有百姓趕到張大學士府,準備送張居正一程。
只是,張大學士府一直戒備森嚴,他們來了也只能靜候遠觀,而不能圍攏過去。
對于“戒備森嚴”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認為是張居正要休息,不想被無關緊要的人打擾;有人認為是張居正病重,為了穩定朝局,不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實情;有人認為這是張居正失勢的表現,不再有那多人關心他了……
但無論怎么想,張居正的改革贏得了百姓的歡迎是事實,尤其是清田大計,對于小老百姓而言,意味著公平、透明,感念張居正的人自然很多。
他們想送一程張居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早早地將張大學士府圍了好幾層,只是靠近不得。
而就在官員們納悶兒睡不著但又不敢去、百姓卻將張大學士府圍起來時,慈寧宮李太后同樣心神不寧睡不著。
一來,張居正要暫時回歸故里調養,李太后確實感到焦心,對未來的不確定充滿了擔憂。
二來,這次有意將朝中文武百官“晾”在一邊,張居正南行,不對朝中文武百官做出任何指示,實乃有心為之,她就想看看文武百官的真實反應如何。
為什么要這么做?這還得說到她對大兒子不放心一節上。
對萬歷皇帝,李太后一直不放心,這才有了“不到三十歲,休想親政”一說,后來發生了萬歷皇帝調戲侮辱宮女一事,險些將萬歷皇帝給廢了,讓朱翊镠取而代之,李太后對大兒子就更不放心了。
那這次張居正南行,她就想看看沒有她和萬歷皇帝的指示,朝中大臣到底會作出怎樣的選擇。
外界早有傳聞,張居正是“攝政王”,將萬歷皇帝架空了。
李太后是不相信,但在朝臣眼中,到底是自己兒子萬歷皇帝的威信高還是張居正高?或者說朝臣到底是聽萬歷皇帝多一些還是聽張居正多一些呢?
她想在張居正臨別之際做一次檢驗。
當然,這樣一次檢驗,她也擔心對張居正是一種“傷害”,好在有小兒子朱翊镠慫恿、支持。
朱翊镠說沒事兒。那一晚,他一直陪在李太后身邊。
就這個問題,盡管之前已經商量好了也已經作出了決定,但母子倆仍然進行了一番交流。
“镠兒,你說張先生真的不會感到失落嗎?”李太后最擔心此舉為了大兒子冷落了張居正。
朱翊镠忙撫慰道:“娘,不會的啊,孩兒已經說過,以張先生的地位,現在已經不在乎這些虛名了。張先生這次南下不像上次,這次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而且南下的方式也與上次不同,為他餞行的人再多,他也沒機會看到。”
李太后又道:“镠兒你說,會有多少官員前去為張先生餞行?”
“孩兒估計沒有。”
“難道一個都沒有嗎?”李太后神情訝然。
朱翊镠點點頭,雖然沒有以十分肯定的語氣,但給人一種信心十足的感覺:“該見張先生、能見張先生的不是已經見過了嗎?沒有娘和皇兄的旨意,又沒有各衙門堂官的出現,其他官員估計都在觀望。本來,絕大多數官員也沒有面見張先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