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這么一說,方別就大致明白了事情的經過原委。
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那就是郭盛載有重要貨物的車隊被劫了,但是一時間卻根本找不到兇手,因為對方的手段干凈并且兇殘,根本就不留活口的。
并且行動如風,讓人無法捉摸。
“是對頭嗎?”方別問道。
“是對頭就好了!”郭盛看著方別說道:“我家的對頭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大家打開天窗說亮話就好了,只要是他們做的,我就有把握查出來。”
“但是我查了。”
郭盛聳肩:“不是。”
方別點了點頭,這就真的很難纏了,畢竟真正的對頭那邊,郭盛肯定是有安排內應的,這要只要對方有大動作,郭盛第一時間就會知道。
其實大家都一樣,很多時候都是明牌來玩的,誰那邊的牌大,一眼就看出來了,也就不用額外的消耗。
但是這次不一樣。
郭盛說不是他郭家對頭的,那么就肯定不是,郭盛別的本事沒有,這點本事還是有的。
“那么今天早上,我從洛城通往汴梁之時,同樣也遭遇了襲擊。”
方別看著郭盛簡單說道。
“人呢?”郭盛問道。
“死了。”方別回答。
“別這樣啊老哥。”郭盛有點跳腳。
他好不容易才燃起來的希望。
“沒用的,活著的我審問過了,沒啥知道的,他們是從赤霞山上下來的,但是襲擊貨物的未必是從赤霞山。”方別靜靜對他說道,順便把那些負責沖殺的普通匪徒和那些藏在路旁使用弓弩埋伏的精銳一一給郭盛說了出來。
郭盛其實并不意味,而當方別提到了弓弩的時候,他才看向對方:“的意思是說,這其中有官府的手筆?”
“這怎么可能呢?”
弓弩制造不易,使用也相當不易,一來是朝廷嚴加管制,二來也是尋常的武者,也沒有誰有耐心去專心研修這樣的上限不高的武器。
也只有朝廷手里,有大批軍用的弩機弓箭以及訓練有素的使用者,這原本也是朝廷面對江湖武者的最大優勢。
那么問題來了,朝廷為什么要裝作普通的盜匪來搶郭盛的貨物,并且看起來是無差別搶劫的,只要符合某種條件。
還有就是這樣不丟面子嗎?
郭盛這次丟失的大多數貨物最終都還是要交給朝廷的,這樣多倒一次手,不累得慌嗎?
“這當然有可能。”方別看著郭盛淡淡說道:“朝廷朝廷,朝廷也不是鐵板一塊。”
“至少說,朝廷中有些人很需要將功贖罪,狗急跳墻之下,難免會出一些歪主意。”
郭盛看著方別:“所以說方老弟知道一些什么?”
方別笑了笑:“上個月嵩縣白云山那邊出了一點事情,知道嗎?”
“聽說了,不過具體是什么還沒有搞清楚。”郭盛回答說道。
“那么我就順便告訴吧。”方別看著郭盛:“錦衣衛在白云山瓦罐寺那邊的兩位千戶官被人殺了,瓦罐寺中藏著一件對圣人至關重要的寶物也失竊了。”
“因此圣人雷霆大怒,派了東廠掌印太監袁崇自燕京而來徹查此事。”
郭盛靜靜聽著,雖然心中驚濤駭浪,但是嘴上卻不發一言。
這個時候就不是要作死問那事情是不是與有關了,因為無論是方別回答是還是不是,都很不合適。
聰明的人,早已經學會了沉默。
他看著方別:“所以。”
“東廠出了這么大的紕漏,所以要找補的。”方別靜靜說了那個所以之后。
“死道友不死貧道,如果說這個事情處理不好,東廠不知道要有多少人要被革職查辦,又要有多少人掉了腦袋。”
“所有人都只知道廠衛權勢滔天,欺上瞞下,無所不為,被那些特務盯上不死也要脫層皮,卻殊不知在圣人面前,這些廠衛不過是豢養的鷹犬,鷹犬好用當然可以留著,鷹犬不好用了就可以部打死喂下一批的鷹犬。”
“反正只要掏的出骨頭,就不愁沒有人來帳下為效力。”
方別這樣一邊說著,一邊看著郭盛:“我沒猜錯的話,上過折子,說過今年秋天的貢品名單吧。”
郭盛額頭瞬間冒出了汗珠,他拿出手帕擦了擦汗:“這是慣例的,我家每年送上去的供奉,都要提前造單給內務府那邊過目,以免不合上面的心意。”
“是啊,每年都要給上面過目。”方別笑了笑:“不過今年收成好,所以就豐盛了一些,甚至找到了祥瑞這種東西,我都知道,我們這位道君皇帝,別的不愛,就愛修道成仙,就愛天人感應,就愛天降祥瑞,只要能夠把祥瑞送上去,他就愿意大大地恩賞。”
“本來這沒有什么不對的,不過今年,東廠那邊走投無路了,難免就有點吃自己人的味道在里面了。”
“畢竟死道友不死貧道,袁崇馬上要下來了,袁崇是皇上面前的紅人,他或許動不了,但是洛城地界的東廠探子可以說有一個算一個,真的是一個個都要脫一層皮才能過關。”
方別說到這里笑了笑:“看,我們這也不是打點行裝在那位督公下來之前先跑路?”
袁崇的官職乃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掌印太監,是貨真價實的宮中第二號的大太監,而東廠的首領,當然也可以叫做督公。
這也是真的要比呂淵不知道大到哪里去的大人物。
所以呂淵也想著趕緊跑,以免被這位督公捏到手里,真的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話都說到這個份子上,郭盛哪里還不知。
“所以說提前知道我上過折子要今年供奉祥瑞,所以說先下手為強,搶了我的祥瑞當自己的功勞。”
郭盛說到這里不由嘖嘖兩聲:“這還是真的死道友不死貧道。”
這樣說著,郭盛看著方別:“所以說,老哥有辦法救我沒有?”
“如果能夠幫我一把,我聽說要下江南對吧?”
“我送一條最豪華的大船。”
“讓一路下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