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908工程(4)
再說半導體產業。
909工程落地上海,以它為.asxs.,上海發展成了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中心。
909工程,從某種程度上做得還算不錯。1999年工程完工的時候,其技術差不多達到了0.240.35微米,而此時國際最先進水平,也不過是0.18微米。
也就是說909工程,把中國與國際間的技術水平差距,拉近到了1代,2到3年時間左右。
但是這個差距,到了2019年的時候,重新拉大到了34代。時間則拉大到了超過10年!如果單以光刻機來看,這個差距已經拉大到了7代。中國至今尚不能量產28nm光刻機,而國際最先進光刻機已經到了5nm了。
以這個結果來看,這個決策怎么都不能算是成功吧!
國家能給的資金都給了,能給的政策都給了。909工程總投資超過了百億,是908工程的五倍!
在這種情況下,再做不好,就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那么,909工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呢
下面是各方總結的各種馬后炮。
第一個,當時上海實際上不是最適合搞半導體產業的。至少西安,成都,以及東三省都比上海基礎要好。前面提到的,找不到合適的產業工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具體體現。
沒有產業鏈的支撐,909工程僅僅是建成了一個孤零零的晶圓廠而已。
為了解決產業鏈的問題,從2002年開始,上海又通過引進海歸的力量,花了十余年,重建了半導體產業集群。
第二,上海發展半導體技術的思路,始終是商業化運作,市場化運作。
市場化運作的思路,確實在短期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中芯國際的引進。
但過于依賴引進技術,不論是團隊,人員,還是設備,造不如買的思路橫行。由于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家,技術與國外出現了代差,所以,這些半導體設備廠家,基本上全部被放棄。
半導體設備行業中人,對909怨氣極深的原因,也在于此。
后世有種論點,908雖然失敗,但它至少為半導體產業培養了人才,保住了元氣。而909工程,國家花了百億資金,只是給NEC建設一個分廠而已。
由于909工程把國家在半導體行業的投資都吸走了,導致了半導體設備行業,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后世活躍在市場上的半導體設備廠家,基本上都是2002年以后重新成立的。
這背后代表著什么樣的殘酷事實?
而市場化這條路,在中芯國際發展遇阻后,也走不下去了。
這與麥道飛機項目的下場,如出一轍。
911事件之后,中國面對的國際局面空前良好。但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居然第二次面對了失去的十年。
第三,房地產價格上漲。
這個論點是一部分參與909工程的人提出來的。
由于2003年開始的房地產大開發,導致了上海房價的上漲,對實體經濟產生了擠出效應。那些做芯片的,跑去搞房地產了。
這個觀點有點無厘頭,但顯然,如果把909放到內地,肯定不會出這個問題。
第四,缺乏領軍人物。
這是種聽天由命的思路。以這種思路,只有重生者才能幫助上海成功吧,否則誰能知道,哪個人是能人,哪個不是。
中芯國際的幾任總經理,哪個不是能人?
電工部部長,不是能人?
第五,埋怨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投資,沒有持續。
這個觀點令人難以置信。因為他們相信的就是市場導向。
首先,像909工程這種傾家蕩產的投資力度,根本無法持續。
其次,基于市場化思路,909工程的投資,并沒有惠及到國內的半導體設備行業。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在上海的微電子在2007年就拿出了90nm光刻機,但在這之后,不得寸進,因為沒有人買。
也就是說,按照909工程的思路,不論國家在半導體產業投資多少,都無法擺脫被人制約的問題。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一個又一個的NEC分廠罷了。
909工程對上海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但對中國半導體行業而言,就未必了。
近些年,國家的所作所為,就是對市場化的反思。01,02專項,都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全國科研力量大協調。
當然也不能說東三省自己就沒有責任。至少,成都,西安在后世也都發展成為重要的半導體封裝及制造基地。
而春城,空守著林大半導體系,郵電學院,光機學院,光機所這么好的條件而無所作為,實在說不過去。
從某種程度上,汽車廠在春城,既是幸運,也是不幸。
后世的幾次振興東三省戰略的著眼點,始終放在東北亞融合。希望利用地塊優勢來振興東三省。
但依靠別人發展到的思路上就有問題:
1,承接南韓和日本的產業轉移,沿海地區更有優勢。海運的成本,遠比直線陸地運輸來得低。
2,承接兩國轉移過來的落后產業,不可避免的,成本因素就會變成主要考量。
東三省是一個城市化很深的地區,缺乏農民工這種低成本勞力。另外氣候的因素,也會導致在比拼成本的時候很吃虧。
3,俄羅斯與北朝鮮的經濟形勢。
他們不拖累東三省就算不錯了。
4,交通條件。
隨著國內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與俄羅斯接壤帶來的地理優勢,在商品成本里的占比也會越來越不明顯。
靠旅游,貿易活下去不成問題,但找不到合適的產業升級方向,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靠東北亞概念來振興東三省,純屬禍害錢。
重工業是一個資本和技術雙密集的產業。其他任何產業,例如輕工業,紡織業,食品業等,都不足以承擔此責任。
如果有什么建議的話,建議東三省參考瑞典,丹麥這些北歐國家的發展路線。趁著東三省人均高校數字還遠大于全國的機會,充分發揮高校的作用,徹底發展高科技。
這也許是東三省最后的機會了。否則等林大都出走南方之后,東三省真的只剩下資源了。
大林大的思路,就把林工大等一批優質學校,當做包袱甩給了林大,實際上是甩給了教育部。
這種把大學當包袱的思路,就是到后世也沒有轉變過來。
林大冒出資不抵債的新聞,即是林大的不幸,也是東三省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