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部長!”“劉總!”
隨著一番寒暄,劉興安走進了會議室。
“來,大家都坐吧。”
劉興安的目光掃過,雙手一壓,剛剛發生過戰爭的會議室安靜了下來,十足大佬風范。雖然他的校長夢碎,但論起級別,仍然比李局長要高半級。
“小成給我打過電話,拜托我走一趟,有些事情傳真和電話都不太容易說得明白。”
果然,這一句話就把眾人的目光吸引了過來。
“反對擴張的第一個原因,成立時間太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現在就急于擴張,操之過急。蛇吞象很容易就會導致消化不良。”
其實在這一點上,劉興安也不是很理解成永興的想法。
如果擔心增資之后股權旁落,對等增資就好。對光電的融資渠道一直通暢,無論是貸款,還是股權融資,大門都是敞開的。
如果擔心企業管理,技術力量被分散,增加資源就好。以目前的國內環境來說,除了缺錢以外,其他都是不缺的。
人嘛,機械行業是如此的不景氣,連機械部都要被取消了。別的不說,東三省的人員,只要光電豎起大旗,那是要多少有多少。
但成立還不到兩年時間,就開始幾何級數般的擴張,確實有些說不過去。所以他也就勉強被說服了。
“第二個原因,術業有專攻,這點我就不多重復了。什么時候能夠在國際上取得一席之地,什么時候再來討論擴張,尤其是跨行業擴張的事情。”
“老劉,你是不知道現在的市場情況啊。韓日的高端機床不賣給我們,低端機床又打得我們沒有還手之力,我們很多企業都已經停工,減產了。”
李局長有些急了,打起了悲情牌。改開初期主要是三來一補,生產線都是全線引進。在這種大氣候下,遼省的機械及設備制造類企業,普遍面臨滯銷,減產,停產的狀況,而且這種勢頭,遠遠看不到盡頭。
“你們可不能看著不管啊!”
“李局,關于數控技術,我方有個建議,那就是參考,成立幾家合資公司,技術由工大的兩個院系提供。相信經過這輪與精密機床的合作,他們更有經驗了。”
“是嗎?可是資金問題怎么解決?”
技術是一個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錢。精密機床這兩年也賺了一些錢,另外它背后有金主,市場也不缺。
“資金有困難的話,我們可以幫忙協調。”
“是嗎?你們肯入股?”
“是借款還是入股,都可以慢慢談。”
錢是英雄膽,劉興安說話,底氣足得很。轉戰商界后,他的影響力不降反升。光電系的幾家設備企業,都是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這好!這個方案好。”
采用新方案,新公司,奉天方面天然就會居于主導地位。這實際是個更優厚的方案。技術上,遼省也不缺高校,到時候再拉幾家學校進來,更保險一些。
“不過你剛才為什么要說,要成立幾家公司,而不是一家呢?”
聽言聽音,李局長敏銳意識到隱藏的信息。
“這是我方的建議,其道理與不贊同迅速擴大,原理相同。先做強,再談做大。”
成永興是對國內企業的貪大求全的風氣,有些怕了。在歷史的長河里,無數次證明了,吹氣球般擴張起來的企業,下場都不怎么太好。
蛇吞象,如果不成功,只是自爆了事。
可如果僥幸成功,領導人就會把這種成功當成必然,在膽大心黑的道路上不停狂奔。就跟二戰前的日本一樣。
巨人集團,德隆系等,一個個曾經的氣球,先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可這么搞,到底是為什么啊?”
孫春生聽了半天,聽迷糊了,也聽明白了。
鬧了半天,所謂的新方案與增資入股方案,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也就是的管理層被拋開了。
“哈哈,這個嘛,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你們還是安心在精度上下功夫就好了。”
劉興安只能打個哈哈。他對年輕老板決定里的自相矛盾,也有些疑惑。
在成永興心中始終有個警鈴。奉天方面的歷史,不怎么讓他放心。
在下世紀初,曾開發出新一代的數控加工中心平臺,市場反響不錯。但面對成績,管理層犯了貪大求全的錯誤。在市場上,采用以租代售的方式,玩起了金融游戲,最后不但把自己弄爆了,還拖帶了一大片被他們吞并的機床企業下水。昆機等最后只能破產了事。
對于非主業項目,成永興手里既沒有合適人選,又沒有精力。
光電成名這么久了,一個前來投靠的后世大佬都沒有。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八之氣不夠的緣故。重生到現在,他的幫手,還是他的大學同學,前世的朋友圈。
人力有時而窮,對于照顧不過來的行業,一些小忙能幫則幫,至于具體的日常管理,避而遠之,眼不見心不煩。
如果再有點能力,就是盡量分化他們,使這些企業不要搞得太大,就是有一兩家自爆,也不影響全局。
光電內部,他采用的也是分而治之的方法。一個液晶產業,都要分成三個。設備集團就更不要說了,每成熟一個,就獨立出一個來。連后勤集團,都已經分化成好幾個經營實體了。
“那我們接下來要怎么發展呢,怎樣才能做強呢?精度的提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啊。”
孫春生等管理人員,一頭霧水。他們已經沒有了選擇。
“小成建議你們轉型,調整企業管理及質量控制體系,采用精益生產方式。”
“精益生產?”
工業企業的技術指標,都是硬指標,例如加工精度,加工能力,成本控制等。
而精益生產則更多的是一種管理方式。當然這個詞,有些人還是知道的。后世被人吹上天的日本工匠精神,指的就是精益生產方式。
“是要我們引入日本技術嗎?光電方面是有什么新渠道了嗎?”
這是出國的機會來了?
“我們這邊沒有,如果你們有興趣收購一兩家日本企業,我們也不反對。”
“沒有引進技術,那精益生產方式,要怎么進行呢?”
“小成說的對!就你們現在的狀態,還是不要想著擴大了。”
劉部長倚老賣老的給了句評語。
“你們不要什么東西都想著引進。精益生產方式,又不是日本人發明的。他們怎么學的,你們照著走一遍不就行了?”
“精益生產方式,不是日本人發明的?”
會議室的眾人,都起了好奇之心。”
如今最受大家推崇的,不是美國,而是日本。日本的機械,電子產品,包括半導體產品,正如日中天,打得美國人滿地找牙。
“這你們就不知道了吧。呵呵。我也是才知道不久。”
劉部長剛聽說的時候,也是不信,可是他找人一打聽,才發現確實如此。
“我跟你們說啊...”
日本做為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其產品,尤其是機械類產品,在國際上就是劣質產品的代名詞。這點在與蘇聯的兩次戰爭中,表現得相當明顯。
蘇聯的坦克等裝甲車輛,被德粉黑得不像話,但就是這樣,在諾門坎戰爭戰役,和二戰結束的最后一戰,都是摧枯拉朽,吊打日本。
日本的工業品,也就是在被其武力征服地區才有市場。當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制造,甚至被視為垃圾質量的代名詞。
但到了70年代,日本制造就變成了質量優良的代名詞。
這一切的轉變,都來自一個美國人,威廉·愛德華茲·戴明。
他僅僅用了5年時間,就使日本制造起死回生,再加上朝鮮戰爭的幫助,日本的制造業就此起飛。
為什么精益生產方式在美國沒有開花,但在日本結出了碩果呢?
這跟當時美國的國情有關系。享受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紅利,經濟一片繁榮,根本沒有什么人去在乎質量。反倒是目標管理概念,切中了美國企業急于降低成本、提高績效的想法。
目標管理思想,后來成了美國的主流,也因此導致了世界范圍的產業大轉移。哪個環節的利潤低了,就把哪個環節切掉。
這個思路,我國也在采用,例如,某些地區采用的騰籠換鳥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