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戰場打掃完畢,該補刀的補刀了,該搜刮的搜刮了。
“此役,我們全殲突厥五百余名。”統計好數據的書記官向郭子儀匯報。
“我們損失如何?”
“騎兵五十二名,步卒十一名。而且騎兵大都是在之前誘敵對沖的時候死亡的。”
“這……”
戰損比接近一比十,絕對可以算的上一場一邊倒的屠殺了!
當然,要是馬沒有死完就好了,這群突厥人發了瘋似的瘋狂殺馬傷馬,幾乎用兩條人命來換一匹馬命。
這群突厥人要是最后沒有選擇斬馬,而是和唐軍拼命的話,唐軍的損失絕對不止這么一點。
“戰利品統計出來沒。”
“說來也是奇怪,除了戰馬盔甲兵器,這些突厥人啥東西都沒有,連糧食都沒有。而且他們的戰馬都已經累的不行了,每個十天半個月休養不好,而且好多馬的馬蹄磨損太大,已經不能夠做戰馬了。”
突厥總共八百人,追過來的這五百人用性命拼掉了我們的馬,讓剩余的三百人可以逃走。
郭子儀在突厥人斬馬行動開始沒多久就想明白這件事了,難道那三百人中有什么大人物?
“都護,這位應該就是這次突厥人的首領了。”親事官讓人給抬了一具胸口插著箭矢的尸體過來,對郭子儀說道。
郭子儀先是掃了一眼這具尸體,覺得有些面熟。
隨后就神色嚴肅的盯著看了起來,漸漸地,腦海中一個人影逐漸和這具尸體重合了起來。
“這是……拔也?!”
“阿史拿!”
郭子儀瞬間轉頭,望向西邊。
同時也明白了這突厥人為什么至死都不投降了,這群人是阿史拿手下的恨唐軍!
他們在用生命掩護阿史拿逃走!
……
郭子儀在來安西都護府之前,是單于都護府的副都護,而單于都護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鉗制后突厥國。
所以對后突厥國國內各種勢力郭子儀也算了如指掌,在戰場上交鋒的次數也不少。
其中,現任可汗的阿史拿就是后突厥中最大的一股反唐勢力,他和他手下的恨唐軍,是在戰場上少有的可以給郭子儀造成麻煩的勢力。
這群軍隊,是由阿史拿親自挑選,全都是和唐人有深仇大恨的突厥人組成,在和唐人作戰時悍不畏死,決不投降,迄今為止,唐軍還沒有俘虜到一個恨唐軍的人。
拔也就是恨唐軍最主要的幾位將領之一,也是阿史拿手下第一猛將,郭子儀之前也見過數次。
面前的這具尸體比起郭子儀腦海里的拔也瘦了好多,頭發也散亂無比,所以開始對戰的時候,郭子儀一時間并沒有認出他來。
長年在河套地區游弋騷擾唐軍的阿史拿怎么突然到了河西走廊?
就算是突厥境內因為下雪物質匱乏,也不會讓他這個王子餓肚子啊。
難道突厥有什么陰謀?
“還有多少斥候?都派出去,追查剩余的突厥。”郭子儀日記吩咐到。
“是。”親事官立即回答。
不過沒有了馬匹,怕是追不上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阿史拿逃離。
只有三百人啊!如果能夠把這個對大唐有著強烈敵意的突厥王子給干掉就好了。
……
這一戰書記官判定的軍功為“上獲”,大概意思就是集體上等功。
唐朝集體軍功分為“上獲”、“中獲”、“下獲”。
殺敵或俘虜超過敵方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即為上,十到四十為中,百分之十之下為下。
唐軍這次突厥人共有八百,殺了五百,評定為“上獲”。
出戰斗的士兵也都可以獲得一定的賞錢和戰利品。
當然,除了集體軍功之外,還有個人軍功。
……
隨軍書記官計算軍功后,羅南又升官了,這一戰他共射殺包括突厥王子阿史拿手下第一大將拔也在內的突厥人共十七人,列全軍第一。
這是很多士兵一輩子都做不到的殺敵數目。
就連盧震這個從大頭兵開始靠著殺人積攢軍功坐上旅帥位置的壯漢,迄今為止殺敵總數也不過二十二人而已。
按照唐朝的軍功體系,憑借著一次殺敵十幾人的功勞,羅南這一次可以獲得一轉的軍功功勛。
之前三三制給羅南換來了一轉的功勛,獲得了從七品武騎尉的勛官稱號,現在加上一轉,二轉勛官則為七品云騎尉稱號。
當然,這些軍功還要送入長安城,經過尚書省吏部反復核查之后,再上奏皇帝,等待授官。
羅南現在身上掛著的這個武騎尉稱號都是在快要到石關之前才得到從長安來的快馬加急的反饋。
這七品云騎尉怕是要等到達玉門關之后才會有反饋,正式給他加上了,一應待遇也只有到時候才能給他加上。
隨后書記官又宣布了羅南后面幾位的殺敵數。
第二,丑刀,八人。
第三,史昭,六人。
第四,盧震,四人。
第五……
……
羅南瞅了瞅不遠處的丑刀,他能夠殺這么多人,是因為他射的又快又準,但是如果真的讓羅南提著刀去和別人拼命,怕是就沒有這么高的效率了。
騎馬對砍這種事情真的很累,第一次誘敵對沖的時候羅南用橫刀砍殺了兩個突厥人后就已經覺得體力消耗了小半了。
而丑刀居然一人殺了八個突厥人,足以證明其個人戰斗力有多強悍了。
然而羅南并不知道的是,丑刀,包括史昭能夠殺這么多人,是有很多其他有利因素在里面的。
羅南自己也有很大的功勞。
第一個有利因素就是羅南改良三三制陣法,這場戰斗是三三制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因為丑刀和史昭兩人的個人武力在三三制陣型中被放大了許多,才有如此戰果。
第二個有利因素就是敵人,突厥人狀態不好,而且主要的攻擊目標是馬匹并不是士兵,所以才給了唐軍大量的殺敵機會。
清掃戰場之后,開始原地修整,等待著后面的部隊匯合,一同前往玉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