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義從胡作為護羌校尉營兵力的重要構成,其作用無論戰時,或者護羌校尉在行使其他的職權時,幾乎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義從兵對漢政權的忠誠度在漢朝廷乃至護羌校尉本身看來都不是十分牢靠。
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等反叛殺護羌校尉泠徵、金城太守陳懿,就是明證。
此事據《后漢書.董卓傳》載:“其冬,北地先零羌及袍罕河關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泠徵。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
對湟中義從胡駕馭不好,也甚至可能對護羌校尉造成致命威脅,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像鄧訓一般受羌人部眾愛戴。
除了將屯兵和義從胡,護羌校尉還有權調動涼州境內屬國的羌胡騎兵。
護羌校尉經辦羌人事務,撫綏屬國中歸附羌人,經略塞外未服羌人,所以戰爭中也大量征發動員歸附羌人、守塞羌騎從軍作戰。
涼州境內的屬國有居延屬國和張掖屬國。
和湟中義從胡一樣,這些屬國的羌胡騎兵在征伐叛羌的軍事行動中“以夷制夷”,作用很大。
與之不同的是與湟中義從胡不同之處的是這些羌胡騎兵是臨時征發,事訖則罷。不是職業性的雇傭兵,而且人數更多。
《資治通鑒》記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十二月,護羌校尉貫友卒,以漢陽太守史充代之,充至,發湟中羌、胡出塞擊迷唐。”
《后漢書.西羌傳》載,護羌校尉龐參在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招降羌酋號多部眾之后,將羌胡兵七千余人與左馮翊司馬鈞所領軍分道并北擊零昌。護羌校尉馬賢在順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統領羌胡兵萬余再擊那離,斬之。
《后漢書.段顧傳》中有所謂的“湟中義從羌”,在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燒當八種寇亂,護羌校尉段颎率官兵和“湟中義從羌”一萬二千騎出湟谷與戰。四年(161),段潁率之前往并涼鎮壓起事沈氐羌等,義從羌以久役不歸暴動,段颎坐征下獄。
由于羌人作亂,一旦事起,規模往往較為龐大,漢朝廷還賦予了護羌校尉一項特權,可以在戰時征收涼州郡縣的邊地騎士。
漢時郡縣的邊兵一致歸邊郡太守指揮。這些軍隊構成復雜,但人數不少,足可獨擋一面。《續漢書.百官志五》注引《漢官儀》:“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
邊郡太守往往稱作“郡將”,而太守府亦稱作“莫(幕)府”,不僅負責邊郡政務,也有統領屯兵和負責邊疆防務的責任。前漢時邊郡太守經常拜為將軍領兵參戰。
據《漢書.宣帝紀》記載在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云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和其他將軍一同領軍北擊匈奴。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叛,拜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與強弩將軍許延壽等領軍配合后將軍趙充國平羌。
據《漢書.馮奉世傳》記載載: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拜定襄太守韓安國為建威將軍,領兵萬人,協助右將軍馮奉世平定羌亂。
自東漢初“罷邊郡亭候吏卒”后,其兵源主要靠募兵、弛刑徒及夷兵從事邊郡候望防衛。但邊郡每有戰急,仍如西漢一樣在郡內征兵。邊郡的正卒大多數是騎兵部隊,在邊防軍中有較強的獨立性和戰斗力,人數也多。
由于羌亂不息,西北邊郡常配合護羌校尉作戰。據《后漢書.西羌傳》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傅育上書朝廷發諸郡兵二萬約期擊迷吾;隴西太守張紆和張掖、酒泉太守各領五千郡兵配合傅育作戰。
和帝永元十三年(101),迷唐領兵攻塞,護羌校尉周鮪與金城太守侯霸等統領諸郡兵及塞內羌、胡合三萬人,“出塞至允川,與迷唐戰”,“周鮪還營自守,唯侯霸兵陷陳”,大敗迷唐。可見戰爭中歸屬郡縣統轄的軍隊常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另外常年在邊疆屯田的屯田兵卒,在羌人暴動不斷的情況下,屯田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屯田兵又稱“田卒”或“戍田卒”,是“以兵營田”且耕且守的武裝力量。他們有自己的體系,在漢朝廷由大司農進行管理。在邊郡設有專門的屯田機構。
史書記載:“邊郡置農都尉,主屯田殖谷”。與將屯兵守備作戰為主不同,他們以屯田耕種為主,目標是積軍糧、開發控制邊地。
前漢武帝時涼州和西域屯田人數最多時達“六十萬人”。后漢屯田規模較小,但仍是邊防的重要力量。屯田兵戰時受命參與各項行動,西域都護就常依賴戊己校尉手中屯田兵的支持,以濟直屬軍隊兵力過少的困境。
河西的張掖居延等地有大規模屯田,在金城郡也屢興屯田。因此還曾和羌人爆發草場和耕地之爭。漢宣帝神爵年間趙充國平羌時,就罷騎兵留弛刑徒、募兵與淮陽、汝南步兵萬余人在湟中屯田,置金城屬國后才罷。
不過這原本是以征戰為主的正規軍,因利就便轉為屯田。鄧訓、曹鳳、上官鴻、侯霸、韓浩、馬續等歷任護羌校尉則均在屯田事務上頗費心力。
在羌人叛亂,護羌校尉可以根據戰時的情況,啟用本屬于他統轄的將屯兵和義從胡進行平叛,必要時還可征用居延屬國、張掖屬國的羌胡騎兵,甚至本屬于各郡太守直接轄制的邊郡騎士。
護羌校尉營下直屬的將屯兵近二千左右,湟中義從胡有二三千騎,總數達五千左右,這是基本構成。
戰時征發屬國的歸義羌胡,兵力可達萬騎;再調動邊郡太守所領軍隊各近萬騎,另外還有屯田制度下的屯田卒,人數就可以達數萬,這是護羌校尉在東漢能屢屢主持對羌作戰的本錢。
不過在涼州長達百余年的動亂之中,有數次羌人動輒數十萬人的大起義,這時護羌校尉便無能為力,漢朝廷就得專門派將發軍動用駐三輔的雍營、長安營等將屯兵以及北軍五校部分軍隊和從各地臨時征調的軍隊來編組大軍平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