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  第1210章 熱鬧的南洋

類別: 歷史 | 兩晉隋唐 | 大唐孽子 | 南山堂   作者:南山堂  書名:大唐孽子  更新時間:2021-06-29
 
大唐皇家錢莊蒲羅中分號。

王大力跟阿南激動不已的從里面走了出來。

他們以種植橡膠的名義,從里面借貸了一千貫錢。

當然,不是無抵押的。

而是把他們剛剛購買沒多久的奴仆的賣身契,全部都抵押給了錢莊,再加上他們找到了一個商隊給他們作保,才借貸出來了一千貫錢。

然后他們立馬就拿著這一千貫錢,還有之前剩下的幾百貫錢,直接去到蒲羅中衙門,一口氣買下了十幾萬畝的土地。

他們不懂探礦,但是那些裸露在外的煤層,已經意味著原本規劃的橡膠園附近,有一個露天煤礦。

現在他們也不確定這個煤礦到底有多大,反正先買上一萬多畝再說吧。

“大力,現在我們要怎么辦?是招募人手自己去開采嗎?還是把這個煤礦給賣出去?”

阿南到現在都還覺得整個人暈乎乎的。

自己不是要去那里建設橡膠園的嗎?

怎么一轉身就成為煤礦主了?

“我們現在哪里還有錢財去開采這個煤礦?再說了,以我們的實力,也沒有能力去保住這個煤礦。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一個買家,把這個煤礦給賣了。”

王大力倒是看得很清楚。

不管是在哪里,開采礦藏都不是他們這樣的普通人能夠涉及的。

要是不愿意放手的話,指不定什么時候就因為這個煤礦而丟了性命。

要知道,煤礦在大唐雖然不是什么稀奇的存在,但是正因為大唐的煤礦比較多,所以封我們的價格不高。

這么一來,就不大可能把蜂窩煤從大唐運輸到南洋來售賣。

但是南洋這里,特別是蒲羅中這里,對蜂窩煤又是有著確實的需求。

這么一來,在蒲羅中附近尋找一個煤礦,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偏偏這么多年過去了,大家愣是沒有找到這么一個煤礦。

反倒是王大力和阿南誤打誤撞的在附近的荒島上發現了。

“賣了也行,這么一座露天煤礦,不說賣個幾十萬貫錢,幾萬貫錢應該還是沒有問題的。到時候我們就真的成為家財萬貫的人物了。”

想到自己馬上就會有大量的錢財,阿南的心情更加激動了。

當初王大力說要去出海闖蕩的時候,他是猶豫過的。

現在看來,這絕對就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啊。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人生就因為某件事情而發生重大的變化。

只是處在那個節點的時候,大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個變化對自己的一生會有多么重大的影響。

哪怕是到了后世,這個道理也是一樣適用的。

比如你的高考,上了那座大學,讀了什么專業,找了什么工作,娶了什么老婆,這都是影響一生的大事。

甚至等到老了的時候,回首一生,發現自己人生的轉折點,無非就是那么幾個而已。

“走吧,我們先去拜訪一下蒲羅中的都督,如果可以把煤礦賣給蒲羅中都督府,我覺得是最合適的。”

王大力腦中快速的思索了一下后續的行動,發現以他們兩個沒有任何身份地位的人物,要是跟那些大商家打交道,指不定就被人黑吃喝了。

幾萬貫,甚至是幾十萬貫的利益,這絕對值得那些商家出手了。

南洋那么大,消失兩個人,有什么奇怪的嗎?

“對,大力你說的有道理!那個尉遲都督在蒲羅中的口碑很好,再加上去到各個島嶼上尋找礦藏也是他支持的事情。

如果我們能夠把煤礦售賣給都督府,絕對是最佳的選擇。哪怕是他們出的價格稍微低一點也沒有關系。”

聽了王大力的話,阿南立馬就表示了支持的態度。

他也生怕自己有錢沒命花啊。

越是商業繁華的地方,消息傳播的越快。

平安貿易在蘇門島發現了巨大的錫礦,如今已經抽調了平安貿易在南洋所有的力量前往蘇門島,準備全力開發這座錫礦。

這個消息像是巨石一樣砸在了湖泊之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原本對南洋是否真的有大型礦藏抱著懷疑態度的一些探險隊,立馬又充滿了雞血,開始加大了探險找礦的步伐。

平安貿易已經找到了錫礦,難道金礦銀礦還離的遠嗎?

不過,一大幫探險隊剛剛離開蒲羅中,這里就再一次傳來了一個重磅消息。

“尉遲都督,聽說你剛剛花費了五萬貫錢,從兩名唐人手中購買了一個大型的露天煤礦,這個消息是真的嗎?”

蒲羅中府衙,文達明親自去找尉遲環證實外面的傳聞。

作為《大唐日報》的寫手,文達明自從跟著“妖言惑眾楊本滿號”去了一趟南美洲,回來之后依靠初版的游記,他立馬成為大唐知名的寫手和作家。

如今的他,已經不需要每天去《大唐日報》報社點卯,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隔三差五的寫一些專欄文章,那就夠了。

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他,知道自己想要繼續鞏固現在的地位,就需要時不時的能夠寫出一些新的文章,甚至再初版幾本書籍。

所以在長安城待了一年之后,他再次的踏上了出海的路途。

不過這一次,他不是直接跟著船隊去南美洲,而是坐上了揚州到蒲羅中的定期海船,開始了自己的海上之旅。

每到一處,他都會停下來游覽一番,打聽一下這里的風土人情,看看有什么是值得自己出手記錄的。

作為南洋地區的中心城池,蒲羅中自然是文達明考察的重點。

雖然之間也曾經路過這座城池,但是那時候由于時間關系,文達明并沒有好好的參觀一下大唐在南洋的第一大城。

這一次就不一樣了,他已經在這里待了一個月了。

“是的,那個島嶼舉例蒲羅中就只有一天的海途,我已經安排人去確認過了,那是一個巨大的露天煤礦,只需要在那里修建一個蜂窩煤作坊,很快就可以滿足整個蒲羅中的蜂窩煤需求。”

這個事情在外面已經傳開了,并不是什么秘密,尉遲環自然不會對文達明有所隱瞞。

再說了,文達明是《大唐日報》的人,而《大唐日報》是楚王府的產業。

這蒲羅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楚王府的勢力范圍。

大家是自己人!

“之前《長安晚報》上面有人鼓吹在南洋是找不到什么礦藏的,這里遍布島嶼,要是砍伐樹木倒是想要多少有多少,但是各種礦藏卻是一點蹤跡都沒有。

可是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先后發現了巨大的錫礦和露天煤礦,尉遲都督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報社在大唐發展到今,像是文達明這樣的寫手,已經很熟練的掌握了一套采訪的技巧。

所以他很輕松的就將節奏切換到了采訪之中。

“南洋到處都有未開發的島嶼,那里有無數的寶藏等著我們去發掘。香料島也好,燕窩島也好,亦或是錫礦和露天煤礦,這都不算什么。

我堅信在南洋的島嶼之中,還會有更多的礦藏。這里的原始森林,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只要掌握了在南洋生活的技巧,是可以很舒服的在這里待下去的。

我們唐人比南洋的那些土人要勤快很多,就連那些土人都能在這里生活的好好的,我們沒有理由在這里過不下去。

所以我建議關中的一些百姓,膽子大一點,再大一點,來南洋闖一闖,說不定自己的人生就完全不同了。”

尉遲環作為蒲羅中都督,自然見多了這種采訪的場面,說起話來也是一套一套的。

文達明在本子上快速的記錄著尉遲環的發言。

“聽說這一次發現露天煤礦的兩名唐人,原本是渭水碼頭的兩名苦力,是真的嗎?”

“沒錯!這兩位唐人,之前確實在渭水碼頭做事,后面跟著船隊出海,去南美洲走了一趟之后,很是機靈的帶回來大量的橡膠,掙到了人生的第一筆大錢。

之后他們從蒲羅中衙門購買了一塊土地,準備在那里種植橡膠,結果是什么,你已經知道了。那塊土地下面,就是一個巨大的露天蜂窩煤礦藏。”

說到王大力和阿南,尉遲環也對他們的運氣表示佩服。

蒲羅中附近的島嶼,不是沒有人去哪里探險。

但是過去的那么多年,誰都沒有發現這座露天煤礦。

結果人家只是隨手買回去種植橡膠,結果卻是成為了一個大礦主。

人生就是這么奇妙。

“尉遲都督您方便告訴我這兩名唐人的具體情況嗎?我先明天找個時間也去采訪一下他們。

我相信大唐的百姓對他們的故事應該是充滿興趣的,一旦在《大唐日報》上刊登了他們的事跡,說不定可以引起一輪新的出海熱潮。”

文達明的新聞敏銳性是非常強的。

很顯然,普通唐人出海之后成為家財萬貫的富翁,這絕對是大唐百姓喜歡看的故事。

如果這兩唐人在長安城還有比較多的朋友,經過他們的口口相傳之后,這個故事的影響力將會更加上一個臺階。

“沒問題,他們如今就在蒲羅中內城里頭,我等會告訴你一個地址,明天就說是我介紹你過去的。要不然他們不一定愿意見你。”

尉遲環很清楚現在王大力和阿南的顧慮。

人怕出名豬怕壯。

他們剛剛拿到幾萬貫錢,自然害怕有人打他們的注意。

所以這幾天都過的非常低調。

在內城購買了一處院子之后,幾乎足不出戶,想要等這波熱潮盡快過去。

造紙術不是什么秘密,許多國家現在都能自己制作紙張。

但是快速、低成本的制作質量上乘的紙張,這就是一個秘密了。

現在除了大唐,還沒有哪個國家掌握這樣的技術。

換句話說,大唐的紙張,現在是全世界最便宜的。

在蒲羅中外城的一處院子當中,文達明跟尉遲環看著一張張紙張變成了一份份的報紙,心情也變得激動了起來。

這段時間,文達明在蒲羅中待得很舒服。

不過讓他遺憾的是,每天看到的《大唐日報》也好,《長安晚報》也好,基本上都是一兩個月以前的。

這種時效性,肯定讓作為專業新聞人的文達明感到了不方便。

所以在采訪了王大力和阿南之后,他靈機一動,再次來到了尉遲環面前,跟他提出了開設屬于蒲羅中自己的報紙的想法。

尉遲環跟在李寬身邊做事,自然也知道發展報紙是一件有利可圖,掌控輿論的好事。

只不過之前大家都習慣了看長安城過來的報紙,沒有想過要正式的開設報社,所以南洋這里,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報紙。

《南洋日報》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而今天頭版頭條上面,就刊登了王大力和阿南發家致富的故事。

當然,平安貿易的錫礦,雖然已經喧喧鬧鬧的折騰了挺長時間了,文達明還是專門為它留了一篇文章。

“文郎君,這《南洋日報》以后可就交給你了。至于《大唐日報》那里,我已經寫信讓人帶回去,到時候楚王殿下也好,駱賓王也好,應該都會同意你留在蒲羅中的。”

自己治下有了專門的報社,尉遲環的心情也是不錯的。

看著一堆堆的報紙被裝上了馬車,準備運往各個地方售賣,尉遲環覺得蒲羅中跟長安城更加相似了。

“沒問題,我會盡快培養屬于《南洋日報》的寫手,吸引更多的大唐士字來到南洋。今年開始,長安城各個書院都開始擴大了招收學員的規模,在好些州府,也開始籌劃修建新的書院,到時候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到蒲羅中,讓這里徹底的跟大唐融為一體。”

文達明的心情也很不錯。

寧為雞頭呀!

在南洋獨自負責一份報紙,這種生活,也算是他夢寐以求的。

從今往后,就不再只是單純的長安城往蒲羅中運輸報紙了。

說不定,史書上還能因為這個事情留下一筆記錄呢。

想到這里,文達明臉上的笑容更加爽快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