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花園騎射活動,蔡琰沒有參加。劉備將甘氏送回居所后,在糜貞幽怨的目光下,自來尋蔡琰。小丫頭固然明媚可愛,清新可人,還是不如大美人秀色可餐,足以療饑。更何況還是個多情多趣、談吐脫俗的美人。紅袖添香,談詩論文,也是一樁美事。劉備斜靠在榻幾上,眼睛半睜半閉,手指輕輕打著拍子,聽蔡琰撫著琴弦,曼聲低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琴音錚錚,歌聲百轉千回,柔情蜜意,深入骨髓,讓人魂銷。劉備睜開眼睛,正對上蔡琰脈脈如水的眼眸。眸光流轉,顧盼生輝。劉備自幾上端起酒盞,一飲而盡,向蔡琰招招手。蔡琰臉上飛起兩片紅暈,纖纖雙手自琴上拿開,站起身,低垂雙眸,慢慢走了過來。腳步遲疑,若行若留,若往若還。劉備直起身子,擺手令宮女退至外間,伸手將走到近前的蔡琰擁入懷中。膚如凝脂,軟玉溫香。于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次日,劉備視察諸軍。京師周圍駐軍有振威、摧鋒、陷陣、橫野、射聲五軍,以及暫編千余騎的張繡飛騎軍。拱衛皇宮的則是耿奇羽林衛和鮑出虎賁衛。一軍滿編5500多人。五軍合計兩萬七千多人。這五軍有重騎一,重步三,弩兵一,戰力冠絕天下。羽林衛負責宮禁,虎賁衛負責宿衛,各約一千多人,都是從各軍選拔的忠勇清白之士。劉備出巡時,鮑出帶五百多虎賁衛隨駕。轟轟轟!隨著張飛一聲令下,振威軍騎士放下面甲,挺著馬槊,戰馬挨著戰馬,排成緊密陣型,宛如鋼鐵洪流,向前沖去。沉重的馬蹄敲擊大地,引起陣陣顫動,仿佛地震一般。洪流過去,充當敵人的稻草假人被踩得支離破碎,一片狼藉。振威鐵騎奔馳數百步沖鋒,陣型嚴整,絲毫不亂。劉備對張飛練兵的效果十分贊賞,天下誰能當此鐵騎一擊?轉頭問看得目瞪口呆的張繡道:“西涼騎兵,與我軍相比,孰能取勝?”聽了劉備問話,張繡才回過神來,道:“自是我軍。沖鋒之下,西涼騎兵,鮮卑胡騎,必成齏粉。”略作猶豫,還是繼續道:“陛下,此鐵騎雖然犀利強橫,但機動稍差,而胡騎縱橫來去,若不能追及,恐難收預料之功。”果然,在歷史上留下名號的都不是泛泛之輩。重騎的優缺點劉備自然清楚,也都交代過張飛。他制止欲要辯駁的張飛,問張繡:“重騎既有此缺點,文錦可有計彌補?”張繡一邊在心中籌措語言,一邊慢慢開口道:“陛下,末將以為使用重騎,當選好地形,開闊便于敵騎迂回之地不戰。重騎當用于兩軍戰事膠著,不可開交之時,踏平敵陣,一舉奠定勝局。重騎左右須有護衛,避免被敵人以輕騎襲擾,損傷士兵,挫傷士氣。末將愚鈍,暫時想到些許措施,供陛下圣斷。”劉備贊道:“不愧為騎兵宿將,文錦之言甚當。”賞賜張繡寶刀一把。又對張飛道:“益德練出如此鐵騎,有功,當賞。”也賞以寶刀一把。張飛拜謝。百煉寶刀產量極低,別說人人列裝了,連將領人手一把都很難做到。劉備便將它作為賞賜品。為免后面產量提升上來,第一批賞賜的寶刀貶值,刀上刻有銘文,記述著生產年份等。章武元年產的御賜寶刀,就算不如后來者鋒利,但價值肯定超過后來者。物以稀為貴。劉備示意張飛向張繡解釋。張飛昂然向張繡道:“張郎將,君之所言,確有見地。不過陛下早有定計。陛下御賜方略之中,用兵時機、地形、戰法、行軍之法、護軍之法,面面俱到,無所不包。我軍對此皆有訓練。不敢夸口天下無敵,但韓遂、袁紹、軻比能之輩,不過土雞瓦狗耳,難當我軍一擊!日后北伐幽冀,提兵漠北,定要生擒袁紹、沮授,將胡寇蠻虜踏為肉泥!”張飛對沮授和諸胡恨之入骨。在胡騎參與之下,河間一戰,劉軍損失慘重。劉政命張飛先走,自己斷后戰死。田豫等被擒,蒙受奇恥大辱。該戰,劉軍死傷一萬多人,臨甾哭聲滿城。雖在太原之戰中,擊敗步度根,收回些利息,但是,不將胡虜殺盡,恨意難消。在場的振威軍宣教諸信、參軍范暉等人,皆滿臉堅毅,目射怒火,鋼牙緊咬,斗志昂揚。沒有發出一聲喧嘩和鼓噪,但緊握的雙拳,挺直的腰桿,渾身的殺氣,將軍威、軍容和軍紀表現得淋漓盡致。劉備心中欣慰。這才是自己心目中的鐵軍。不是亂哄哄只知道亂斗、逞血氣之勇的烏合之眾,而是令行禁止、軍紀如山的鐵血軍隊。張飛治軍嚴苛,數年下來終于打造出一支鐵騎。不只是甲具乃鐵制。關鍵是軍紀如鋼鐵。劉備也通過宣教系統狠抓思想工作。宣教中郎將諸信為人剛直方正,不畏強權,與張飛斗而不破,將后者暴躁的性子狠狠打磨了一番。劉備也多次對張飛申斥誡勉,嚴加約束。劉備稱帝后,元從舊將紛紛升遷。新的軍銜體系下,關羽、田豫為鎮將,轄制數軍,獨當一面。輕俠出身的劉猛因平定孫策之功,升為鎮將,在野戰軍實權將領中排名第五,僅次于關羽、田豫、牽招、呂虔。趙云、太史慈、許褚也升為準將。劉備原來想取消雜號將軍一級,鎮將下一級就是偏將。但將軍階軍銜體系下發到軍中討論時,眾人紛紛建議保留這一層級,只得進行妥協。將軍從六級變成了七級。從上到下依次為:上將、中將、鎮將、準將、偏將、裨將、郎將。各有軍服、配飾對應。漢尚紅,配飾也以紅色為主。原先的雜號將軍就對應著準將。安北將軍張燕、奮威將軍呂布、折沖將軍趙云、射聲將軍太史慈、橫野將軍許褚皆屬于準將。以后將軍二字前的名號就沒有了,直接是“準將”二字。如太史慈晉升準將,督射聲軍。而張飛目前的軍階是偏將,與典韋、張遼、徐晃、魯肅等并列。下面又有臧霸、衛靚、陳到、高順、龐德、于禁、蔣欽、周泰、陳祿、朱樟、應舉、馮鼎等裨將、郎將緊緊追趕。可以說掉隊得很厲害。張飛也有緊迫感。心中憋了一口氣,胸中藏著一團火。忍住脾氣,忍住沖動,忍住那緊握馬鞭的雙手!再無違反軍紀鞭笞毆打士兵的情況發生。士兵若有過錯,自有執掌軍法的軍法官處置。公開、公正、公平。只要執法為公,軍法如山,一視同仁,被處罰的士兵就不會心生怨恨、意圖謀害主將。就算個別士兵心有怨恨,也不會沖著張飛,只會沖著軍法官。在張飛以身作則、嚴加訓練之下,振威軍已百煉成鋼。劉備離開振威軍之前,用力拍了拍張飛的肩膀,道:“益德,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等到需要用兵之時,朕希望看到振威軍之軍容士氣一如今日!”張飛胸中火熱,大聲道:“請陛下放心!振威軍枕戈待旦,決不懈怠,戰力將會一日強過一日!”劉備揮揮手,在鮑出等簇擁下策馬而去。張繡的飛騎軍營在振威軍旁邊不遠。他帶著滿腹心事自回營中。飛騎軍千余騎兵大都是涼州人士,戰馬也以涼州大馬為主,可以說是天然適合打造成重騎兵。但重騎兵耗費極大,看劉備意思,恐怕沒有安排飛騎軍往這個方向發展。那么是作為輕騎兵使用嗎?胡人騎射?還是西域彎刀騎兵?張繡苦苦思索。劉備繼續視察。下一站是陷陣軍。劉備命劉猛迂回攻下揚州、消滅孫策,曾升劉猛為虎賁將軍,臨時節制摧鋒、陷陣、橫野三軍。劉猛勝利回師后,該節制便已取消。三軍仍歸劉備直接指揮。劉猛現在的軍銜是鎮將,職司是陷陣軍主將。如果單純以士兵數量對比,對應到現在,劉猛軍銜就是少將,旅長。現代一個步兵旅編制在40006000人,與劉備滿編一個軍人數差不多。趙云是準將、折沖軍主將,對應大校、騎兵旅旅長。典韋是偏將、摧鋒軍軍長,即上校、重步兵旅旅長。臧霸是裨將、威虜軍軍長,即中校、旅長。凌操是郎將、定武軍軍長,即少校、旅長。曹洪,上校尉、陷陣軍某部主將,即上尉、團長。一軍轄三部加一曲,一部滿編1550多人。董襲,中校尉、摧鋒軍某部某曲主將,即中尉、營長。一曲滿編700人。趙楚,下校尉、某屯主將,即少尉、連長。一屯滿編131人。令狐治,中軍侯、某隊都伯,即準尉、班長。一隊滿編57人。李貴,中士、什長,即中士。一什11人。摧鋒、陷陣二軍的裝備最好,基本上已經列裝為重步兵,橫野軍還在持續列裝之中。四大軍團都有自己的王牌軍。關羽軍團的王牌軍就是關羽起家的揚武軍,田豫軍團是殄寇軍,牽招軍團是奮武軍。呂虔軍團只有兩軍討逆和折沖,都屬于王牌。劉備定期從各軍團非王牌軍抽調精兵強將,與摧鋒三軍進行交流、對調,力求保持摧鋒三軍的戰斗力和榮譽感。振威、摧鋒、陷陣、橫野、射聲,就是劉備拱衛京師、威懾四方的中央禁軍。這五軍不是老爺兵,會經常性派出去打仗,但以后再不會全撒出去讓某個將領指揮。除了劉備御駕親征之外,劉備麾下某個將領最多臨時指揮其中一軍。太阿不可倒持,重器不可授人。劉猛率領諸將迎拜于營門之外。劉備道:“眾卿請起。軍中行軍禮即可,不必跪拜。”劉猛恭恭敬敬、一絲不茍地叩拜完畢,方起身道:“陛下尚在營外,故臣行朝禮。”陪同巡視的賈詡心中暗贊:“居功而不自傲,親近而不褻慢。這劉猛看似粗豪,實有大智慧!”再想起他娶妻娶的是被處死的袁術之遺孀馮氏,馮氏既無親族,也與劉備麾下各個山頭毫無關聯,還有人笑劉猛只看重美色,不營建關系,以后必然吃虧。劉猛真會吃虧嗎?別看有些人烈火烹油,熾手可熱,說不定未來誰得壽終呢。賈詡眼角瞥了郭嘉一眼。軍中隱隱幾大山頭,幽州系的關羽,青州系的太史慈,冀州系的牽招,黃巾系的管亥,以及不成系的呂布舊部,都力爭上游,不甘后人。只有寥寥幾人比較特殊。一是卓然不群、公事之外閉門謝客、被人評價為“殊類”的田豫。一是粗野豪放、酒友極多然常與人爭執斗毆的劉猛。一是被劉備撮合娶了呂虔之妹的郭嘉。呂氏既美且賢,還有智略。郭嘉被治得服服帖帖,醉酒行為大大減少,身體也好了許多。郭嘉對軍容風紀不太看重,經常便裝入軍,又不拘禮儀,被多次彈劾君前失禮。但郭嘉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劉備也不加責罰。郭嘉或許是出于本性,自然而然,結果卻是讓劉備更加喜愛。劉備也不是拘禮之人,與郭嘉相處時十分輕松,或躺或靠,不說放浪形骸,也能恣其小意。若是張昭、華歆等人在,腰背不得不挺直,端坐終日,累得很。賈詡學不來他們三人。但也有自己的手段。那就是自己年齡足夠大,身體自然不是特別好,偶爾小病一下請個假也是正常而且合理的。這是盛世的前夕。賈詡還想做個盛世賢相、大漢名臣,流芳后世,怎能不常懷戒懼、小心經營呢。至于那些蠅營狗茍、貪腐墮落之輩,賈詡冷眼旁觀,就看劉備是否忍心下手了。劉備視察完諸軍,回到宮中,幾案上鋪著奏章,眼睛半閉,手指輕輕敲擊著幾案,良久不語。噠、噠、噠……偵部尚書王修、侍郎郗慮等人低著頭,看不到劉備臉色。但那敲擊聲宛如驚雷,一下下響在眾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