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舉薦伏羲成為人族共主,有拍馬屁的嫌疑,也是無數人的心底愿望。
伏羲創造八卦,幫助人們趨吉避兇,他教大家制作漁網,馴化家畜,極大地提高了人族的生產力,為此養活了無數的人。
他又改變婚姻習俗,讓人族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男系氏族社會,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始造文字,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陶器的出現,為原始農業的誕生,創造了基礎。
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并且開始建城,任命官員治理,將無數的人族部落凝聚成一個整體。
這些都是他的貢獻,極大地提高了整個人族的實力,如今人族都服從他的統治,他雖然沒有共主的名義,但確實事實的共主。
如今無數人族部落推薦伏羲成為人族的共主,他實至名歸,也是該得的。
做不做人族共主,伏羲倒不是很在意,他最大的心愿,只是讓人族過的更好。
但他手下的官員,可不是這么看,要知道那是整個人族的共主,這是大多的榮譽?
伏羲耐不住手下的哀求,再三推辭無果之后,也就同意了。
為此他們建造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祭祀臺,還準備了海量的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和五谷。
當伏羲登上祭祀臺的時候,紫氣東來三萬里,接引和準提先出現了,沒辦法,在圣人中他們的實力最低。
之后上清也乘奎牛而來,奎牛身邊總是環繞著五彩祥云,比接引、準提稍微拉風一點。
玉清的排場最足,坐著九龍沉香輦,此輦是以鴻蒙沉香木為車基,上采九天五彩神石、下集九幽五氣玄金,輦車之上所刻九條五爪金龍盤繞飛騰。而車身周圍異香馥郁、鸞歌鳳舞,祥云托定。輦車的四只車輪上各顯現一枝金色蓮花,蓮花上現有毫光、毫光上再顯現蓮花。一下子就將所有風頭給搶了。
玉清之后是太清,太清就比較簡單了,他的坐騎是青牛,除了通體青色,在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了,和他的道一樣,大道至簡。
三清到了之后,接引、準提見禮道“見過諸位道兄”
三清也回了個禮,道“見過兩位道友”
雙方為了氣運可以各種明爭暗斗,對他們來說就是游戲,場面上誰也不肯失禮,省得別人笑話。
伏羲見到眾位圣人之后,不敢怠慢,帶領無數子民向圣人參拜道“拜見諸位圣人”
三清、接引、準提朝伏羲點點頭,道“不必多禮”
這時,造化也來了,對于人族,造化除了為洪荒眾生講了一次道之后,再也沒有特別關照過,人族自己的路,怎么走,造化都交給了他們。反倒是后土和巫族對人族的關照比較多。
此次他是不想來的,既然人族的路都是自己走,有沒有他無所謂,但人道即將圓滿,即便下次再出現,對他來說意義再也不一樣了,想了想,他還是來了。
見到造化,三清、接引、準提等人上前道“見過造化圣人”
造化點點頭,道“見過諸位道友”
伏羲也帶著族人拜見造化,道“拜見父神”
父神?多么遙遠的稱呼啊,對人族來說,造化確實是他們創造神,只是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繁衍,人族中含有造化、后土血脈已經非常稀少了。
造化一時也不知道說什么,點點頭道“吉時已到,你們開始祭天吧”
于是伏羲開始正式祭天,向上天闡述自己的功績,以及他即將成為人道共主的事情。在祭祀的時候,洪荒人道氣運響應,人道氣運開始匯聚。
崆峒山
因為氣運的牽引,守護人道至寶崆峒印的先天陣法自動破開,崆峒印隨著冥冥中的感應,飛到造化手中。
造化將崆峒印交給太清道“你是人教教主,有守護人道的責任,崆峒印是人道至寶,關乎人族的氣運,沒有它,無法冊立人皇,望你好生使用。”
太清朝造化一禮,然后接過崆峒印,道“是,必不負所托”
太清作為人教教主,沒有崆峒印他一樣可以冊立人皇,洪荒也沒人敢不服,但不會被人道承認,有了崆峒印,他的冊封才能名正言順。
感受著崆峒印的氣息,準提眼饞不已,不說它冊立人皇的作用,單單是其本身的威力,就不比先天至寶差。
不用說,準提就知道這崆峒印是人道氣運凝聚的后天至寶,只可惜這靈寶比較特別,除了造化、太清、人皇之外,無人可以使用,特別挑食。
就算這靈寶不挑食,準提也不可能有機會得到,最多只能羨慕一番,想從太清手里搶靈寶,他連想也不敢想。
手里握著至寶,一向無為的太清也忍不住激動,這靈寶完全就是一個大殺器,有了這東東,接引、準提在人道的事情上,很難再搞出什么事了。
太清在冊封伏羲的法旨上用崆峒印蓋上印之后,玄都昭告道“奉人教教主混元圣人太上道德天尊敕令:茲爾伏羲...(伏羲功績)..,冊封伏羲為人族共主,為天皇,功德圓滿之后,當居火云洞,鎮壓人族氣運。”
玄都言罷,伏羲不論是名義還是法理上,正式成為人族的第一位人皇,一時間人族氣運不斷匯聚到他身上,這是他這么多年來為人族付出的回報。
“轟”
命運長河中,一聲巨大的龍吟聲響起,隨著伏羲地修為不斷提升,他終于突破了瓶頸,一顆人首蛇身的道果不斷凝聚,伏羲終于再次摘得大羅道果,開始一點一滴地明悟前世。
當突破完成之后,伏羲心情有點復雜,前世的時候,為了妖族的大業,他不知道殺了多少人族,如今作為人族的人皇,他又活人無數,成為人族的恩人,可謂因果循環。
伏羲接過太清的法旨,恭恭敬敬道“伏羲遵圣人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