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就算沒有官員說裁軍的事情,崇禎也準備宣布招太子回京的事情。
至于裁軍?呵呵!想得美!這群人是在想屁吃!
參謀部上交了軍隊編制計劃,軍隊不僅不會裁撤,還會繼續擴大!
例如十二萬岸炮部隊,這個還沒有納入預算,所以還沒有公布。
金陵城那邊,朱慈烺也在處理著江南事物,做著走之前的掃尾工作。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子的二十四司的安置問題,雖然開府是崇禎允許的,但是朱慈烺要是把這么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搬到京城。
那時候京城有兩套行政系統,遇到權力交叉的時候,難免扯皮最后鬧到朝堂,造成一種太子爭權的印象。
所以朱慈烺想來想去,打算把二十四司駐地移到沈陽,而朱慈烺回京述職之后,也會動身前往沈陽。
作為大明第一個大開發項目,更關系到大明的疆土開拓。
這個必須做成以后新領土開發的標桿,給后來者做一個模范,雖然在京城也能完成,但是更接近前方,就更能體會前方的疾苦疾呼。
二十四司遷移之后,江南政務要并入京城政務系統,這個交接工作也要做好,南直隸這次直接被劃分為兩省一府。
對于三地來說,并入京城管轄,很多東西都是第一次,雖然從各省急調一批官員,但是很多東西還是要手把手的教。
再有就是鞏固這次南下的成果,總不能搞的人走政息吧,最關鍵的是稅收,這個是大明根本,朱慈烺反復檢查確保沒有制度上的漏洞。
招太子回京的詔書一下,朱慈烺就接旨開始動身回京,因為三千營在遼東未回,這次太子北歸是在錦衣衛一千緹騎以及禁衛三師騎兵團三千人護衛下北上的。
錦衣衛在完成博覽會之后,各部已經陸續歸建,這次南下,錦衣衛居功至偉,新軍只是起到威懾的作用。
真正出力干活的都是錦衣衛在做,所以這一次不少人都腰包鼓鼓的,回去之后更是會有升職等待遇等著。
錦衣衛緹騎以后作為地方維穩力量,自然是建設的重中之重。
過去一省一千人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復雜的形式變化。
大明內部安定省份還好,那些潛伏著動亂危機和地盤過大的邊疆區,一千人的力量就顯得太過單薄了。
例如西南諸省,下一步改土歸流,雖然有山地師威懾這些人不敢明著造反,但是只有一千人的錦衣衛緹騎顯然不能完全限制住他們私底下的小動作。
還有遼東,以前大明遼東分為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兩塊,其中遼東都司相當于后來的遼寧加上吉林一部,這個還不算夸張。
但是奴兒干都司,那面積幾乎相當于三分之之大明,而朱慈烺從新規劃的奴兒干都司幾乎相當于現有的大明全部疆域。
這么大的地方別說一千人的錦衣衛緹騎,就是一萬人也不夠用啊!
再有就是蒙古這邊,大明要把整個蒙古納入版圖這是一定的了,后世的蒙古分為內蒙外蒙那是因為外面丟了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
實際上這種分法明顯不合理,內蒙古人東西之間不僅距離遙遠,交通又不便,大部分內蒙人去其他省會城市比到自己省會還近一點。
甚至去省會辦事坐火車要跨越幾個省繞路。
大明又不存在這樣的內外之分,所以朱慈烺自然是按照東蒙、中蒙和西蒙來分省會。
因為人口的關系,這些地方地廣人稀,駐軍自然是不劃算的,所以這里對于錦衣衛緹騎的需求也很大。
而且蒙古以北還有北海都護府,主要管轄貝加爾湖以及以北的廣袤地區。
所以不少緹騎升官之后,都會相互調動。一個是要忙著組件新的緹騎大隊,另一個也是防止這些人久在一地立起山頭。
吸收新人,總規模近乎擴大一倍。組建遼東都司緹騎、奴兒干都司緹騎,東蒙緹騎、中蒙緹騎、西蒙緹騎、北海都司緹騎。
5個省緹騎組建,而且都是總隊下轄三個到五個大隊的,升遷機會自然很多。
遼東都司和奴兒干都司都是原本的轄地,除了奴兒干加了一個蝦夷島也就是北海道島,其余的都沒有變動。
東蒙轄地以呼倫貝爾大草原為中心,中蒙則以歸化察哈爾為中心,西蒙以河套為中心。這既是以前傳統的蒙古地區的重要牧場,也是蒙古人口最密集,最發達的地區。
所以說是東中西三蒙,但是地圖上并不是絕對劃分,東蒙更像是北蒙,察哈爾更像是南蒙,西蒙當然最像西蒙。
其中西蒙面積最大,南蒙最小,東蒙中間,但是要論人口經濟,又是南蒙最強,西蒙次之,東蒙最弱。
因為,察哈爾地區不僅吸收了不少蒙古部落,更是遷移了不少漢人在這里墾荒放牧,這里和中原聯系又最緊密,所以經濟往來上更有優勢。
西蒙雖然地域最廣,但是大部門都是隔壁沙漠,人煙稀少,只有河套地區還算繁華。
東蒙更不用說了,因為戰爭的原因,東蒙的科爾沁被迫遷移,原本就不多的人口一下子又空了一塊。
所以幾乎成為一片白地,不過好在那里水草豐美,慢慢遷移人口過去就是了。
當然科爾沁人想再回那里享受那里的肥美水草是別想了,作為戰敗和背叛者的懲罰,科爾沁人將從民族上除名。
所有人口將發配往邊疆區,分配給各墾殖公司擔任畜牧工作,服苦役五年之后轉為平民。
至于他們以后的人生,除了二十年不得離開當地墾殖公司范圍之外,朱慈烺也沒有特別壓制。
女真人也是一樣,民族除名,所有俘虜人員全部安排到墾殖公司服苦役五年,同樣二十年不得離開墾殖公司范圍。
禁止轉碼、禁止閱讀模式,下面內容隱藏,請退出閱讀模式!
至于黑龍江畔的那些沙俄人,朱慈烺已經當他們是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