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殺入城內,如潮水般涌入,都頭、都虞侯、裨將們率領著士兵們向前沖殺宋軍。
“沖啊!”街道上,火光沖天,喊殺聲震耳欲聾,不斷有士兵倒下,變成冰冷的尸體。
黨進手持大環刀,米信則手持長槍,各自在北門區和東門區域迎戰吳軍。他們堅守著自己的陣地,讓兩個區域的街道和城門都在宋軍的把控下。
“殺啊!”黨進大喝一聲,揮舞著大環刀,反撲向吳軍。
他的刀法凌厲無比,每一刀都帶著千鈞之力,砍倒了許多吳軍士兵,但吳軍的數量實在太多,宋軍的防線逐漸被撕開。
“黨進受死!”太史昭大喝一聲,手持長柄刀迎戰過來。
兩人都是使刀的將軍,在剎那間騎馬盤旋打在一起,刀光劍影,火星四濺。
周圍的士兵們也在混戰,兵對兵,將對將,廝殺得難解難分。
李塞冬則帶兵繼續沖擊,被宋軍其他都虞侯阻攔。雙方士兵混戰在一起,你來我往,殺得血流成河。
戰斗從夜里一直打到了天亮,宋軍突圍而走,分成了三路。雖然有吳軍的層層伏擊,但仍然逃走了數萬宋軍。
應天府已經在吳軍的控制下,殘存的宋軍力量不足兩萬,進退維谷,已經被逼到絕境。
這時候要突圍也很難了,守城也守不住了,沒有糧食補給,將士們不可能空腹打一天,但如果要做飯吃飯,吳軍不會給他們機會了。
“噗噗!”黨進在大戰中已經負傷,被吳軍士卒用長槍刺倒了坐騎,頓時滾落在地。太史昭策馬沖過去,一刀橫切而過,直接斬殺了這位大宋猛將。
另一邊,米信在亂軍中被箭矢射中,也倒在血泊之中。
剩下的宋軍將士眼看被堵在了應天府城內,指揮將領也陣亡了,頓時不想再抵抗了,紛紛丟掉武器,選擇投降。
最終,這斷后的三萬宋軍,一萬多戰死,數千逃散,其余一萬多宋軍則投降了。應天府正式被吳軍接管了,距離大宋都城開封府汴京,又近了一大步。
蘇宸站在城樓上,望著城內的火光和混亂,微微一笑:“應天府,終于落入了我方之手。”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堅定,眼神中透著自信。他心中清楚,大宋的覆滅,已經近在咫尺。
汴京城皇宮,御書房內,氣氛凝重,仿佛能掐出水來。
樞密院大臣、宰執大人、參知政事、各部尚書都被邀請參加,討論目前大宋面臨的內憂外患。北面有遼軍虎視眈眈地進攻,南面有勢如破竹的吳軍入侵,宋軍不斷敗退,照這個速度,用不了半年,大宋就要亡國了。
晉王趙光義、大皇子趙德昭、宰執大人趙普,樞密使李崇岳,樞密副使趙昌言,權三司使楚昭輔、趙玭廉,參知政事薛居正、呂余慶,以及六部的竇儀、張昭、盧多遜、呂蒙正等北宋重要文武大臣,聚集一堂,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一絲憂慮。
“這是緊急軍情!”趙普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急切,他手中拿著一份剛剛送來的戰報,眼神中透著一絲憂慮。
“什么,遼軍南下攻打三州,邊關岌岌可危。”張昭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震驚,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不安。
“這可真是禍不單行啊,吳軍已經攻打應天府,隨時要破城了,加上遼軍從北面進攻,大宋危矣。”呂余慶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
這些軍機大臣們憂心忡忡,都感覺到了危險,這個局面可不是鬧著玩的,隨時有國破家亡的下場。
趙光義微微皺眉,眼神中透著一絲深思:“各位,現在不是驚慌失措的時候,我們必須冷靜下來,共同商討對策。”
趙德昭也微微點頭,眼神堅定說道:“父皇雖然受傷,但大宋的根基還在。我們必須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危機。”
趙普微微搖頭,眼神中透著一絲無奈:“吳軍的攻勢太猛,應天府已經危在旦夕。而遼軍的進攻更是讓我們措手不及。現在我們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兵力和糧草都難以支撐。”
楚昭輔微微皺眉,聲音中帶著一絲焦慮:“汴京的糧草已經告急,如果再不解決,恐怕會引起更大的混亂。我們必須盡快從外地調運糧食,確保汴京的穩定。”
“樞密使大人,你們是否統計出來,目前可以調動的兵馬,能否向北部增援?”呂蒙正忍不住詢問,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焦慮,對當前的局勢感到擔憂。
樞密使李崇岳微微搖頭,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目前主力禁軍只有數萬人拱衛京師,各地方廂軍殘次不齊,多的一萬,少的幾千,調動出來需要時間。而且這些地方軍常年不打仗,肯定不如禁軍和邊塞軍那么勇猛。為今之計,需要大規模征兵,然后一部分用于阻擋北方遼軍的南下,一部分用來對抗吳軍的進攻。”
盧多遜痛心疾首道:“一個吳國入侵,就已經讓我大宋損兵折將,消耗掉了三十萬兵力,或死或傷,或俘虜或逃亡。現在再加上強大的契丹鐵騎,這仗要如何打啊?”
趙普冷聲道:“木已成舟,現在局勢如此,抱怨也沒用。現在只能想辦法拖住兩邊的進攻,維系我大宋朝廷的威嚴,然后不斷征兵,舉全國之力,抵御外寇。”
薛居正忽然說道:“以一敵二,實在乃下策。即便能擊退遼軍和吳軍,我大宋勢必千瘡百孔。不如在外交上做做文章。”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冷靜,顯然是在思考另一種解決方案。
趙匡聽到了不同聲音,目光瞥向了薛居正,此人剛過六十花甲的年紀,頭發半白,眼神卻炯炯有光,才學深厚,在后周時,薛居正歷任比部員外郎、左諫議大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后,任戶部侍郎、知許州、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下侍郎等官職。
就在剛剛不久,薛居正監修《國史》及《舊五代史》完成,對于歷史和典故、戰爭、權謀等最為熟悉了。
“薛大人有何良策?”趙匡微微皺眉,話語中帶著一絲急切,顯然對當前的局勢感到憂慮。他的目光掃過眾人,等待著薛居正的回答。
薛居正拱手回答道:“回官家,我們可以一邊備戰,一邊動用外交手段。正所謂上兵伐謀,眼下遼軍和吳軍都在進攻大宋,如果大宋滅了,遼國與吳國勢必還會有一戰。這相當于三國鼎立的割據,如果我大宋以一敵二,就過于被動了。不如分別派使者跟遼國、吳國議和。”
“對遼國可以給一些物資貢品,準許開放一些榷場,滿足遼國的一些需求,請求他們出兵。甚至可以夸大吳軍火器的厲害,這樣讓遼軍忌憚。如果大宋滅亡,那吳國勢必會去攻打遼國,這等于與虎謀皮。遼軍不但不應該趁火打劫,還應該幫著宋國對抗強大的吳國。”
他微微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派人去吳軍那邊,可以提出割地求和,暫時把淮南讓給吳國。只要讓吳國停止進攻,穩住吳軍,這樣給我們一個喘息機會,調動兵力,并且觀察遼軍那邊的動向,不至于匆匆忙忙開戰,比腹背受敵地硬抗更穩妥。”
薛居正說完之后,在場的文武大臣都陷入了沉默,眼神轉動,都在考慮薛居正的建議。不得不說,這倒是一個權宜之計。
趙匡皺起眉頭,以他的性格,是不肯主動求和,割地賠款,有傷顏面。但眼下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穩住局面,把三國的水攪渾,讓遼國投鼠忌器,開始戒備吳國,不會真的想要滅大宋;同時,也能先穩住吳軍這個兇猛的勢頭,給大宋一個喘息騰手的機會。
趙普微微點頭,聲音中帶著謹慎問道:“薛大人的建議確實是一個權宜之計,但這樣真的能穩住遼軍和吳軍嗎?”
薛居正淡淡一笑,語氣帶著一絲自信:“遼國和吳國雖然聯合進攻大宋,但他們之間也有利益沖突。只要我們利用這一點,讓他們相互忌憚,就能爭取到時間,穩定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