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恥  第二百二十六節 草原(3)

類別: 歷史 | 兩宋元明 | 宋恥 | 狂人阿Q   作者:狂人阿Q  書名:宋恥  更新時間:2020-06-10
 
“不錯,算計的很準,難得還這么穩!”

李慢侯收到李睿的詳細戰報后,相當滿意。

這樣的出奇制勝,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更需要精密的算計。耶律余睹這樣的人物,籌劃謀反尚且失敗,李睿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其實很難表現穩重。李慢侯很滿意他從始至終將三千白韃靼人作為人質,如果傳奇故事看的多一些,把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故事當真,他更可能會選擇釋放三千草原人,讓李床古帶著這些精銳去奪城,那樣既顯現了他的胸懷,又取得了勝利,多么完美!

可這不現實,不合乎人性,李慢侯對他所有的幕僚一直強調人性,人性謀利,因此利益是最可靠的,人心是最不可靠的。李慢侯指定的許多政策,之所以能官民兩遍,就是他將人性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在能夠照顧人性的地方,一定要照顧人性。比如收稅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大幅度簡化收稅的方式,讓收稅對商人的經營影響降到最低。

制定戰略戰術,這種關乎生死的問題上,就更一定要以人性為準繩。一旦釋放三千白韃靼人,雖然很符合文人眼中的仁義情懷,可卻拿捏不住白韃靼人了。此時對白韃靼人來說,最有利的未必是繼續跟宋人合作,最保險的,其實是什么都不做。繼續坐山觀虎斗,直到宋人和女真人分出勝負。

有三千白韃靼人不能不救的人質在手,白韃靼人一方面面對的是宋人給的厚利,一方面是無法放棄的族人,只能硬著頭皮沖在第一線。而且即便失敗了,李睿不會有任何損失,白韃靼人如果被女真人滅族,正好用這三千人去給白韃靼報仇,大同還多了三千白韃靼騎兵可用。或者用這三千人重建一個白韃靼部,從此只能依附于大同。

三千白韃靼俘虜在手,就有絕對的主動權。

“你們明白沒有?掌握主動,是斗爭的最大原則,除非迫不得已,一定不要去冒險,賭徒總有一次要死在賭桌上,掌握主動,我們就是莊家,遲早會通吃其他賭徒!”

李慢侯按照自己的邏輯和經驗,分析李睿的戰報,旁邊有兩個跟李睿年級相仿的少年,一個是山東士族綦崈禮家族的旁支子弟,名叫綦業,畢業于府學兵法科,成績優秀,已經做過兩年幕府吏員,被推薦到李慢侯身邊做機宜文字,另一個是高密士族趙家的子弟,也就是李清照前夫的家族,同樣畢業于府學,不過學的是民業科。山東府學分科,是李慢侯重建府學時候,就制定的制度。有兵法、民業、刑律、農牧、營造五科。

兵法、刑律、農牧、營造,其實都好辦,有現成的一些學術著作供選擇,兵法大可以去讀孫子兵法,以及李慢侯從戎以來整理出來的所有戰例,還有宋朝官方出版的《武經總要》做教材;刑律就學歷代律法,自己去領會精神去,是學成商鞅那樣的狠人,還是包公那樣的直臣,基本上都跟個人性格有關;農牧有漢代的《氾勝之書》,北魏的《齊民要術》這樣的著作,還讓先生們總結契丹人的放牧經驗,總結編纂教材;營造有宋代匠作監整理編纂的《營造法式》,還有總結的歷代大型工程的經驗,最重要的就是歷代河工,這次配合張浚治理黃河,李慢侯將請來的匠作監師父和幾百個學生全都派到了工地上,讓他們邊學習邊實踐;比較特殊的,其實是民業科。

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是農政之類的科目,許多學生都糊里糊涂的報了這個科目,誰知道學的卻主要是商學。

不單單是商學,而是一種經濟學思想。除了讓學生們學大量傳統的商學著作,這些著作其實很少,商人地位不高,稍有成就,往往拼命朝正統的儒家身上靠,自稱儒商,奉孔門七十二賢的端木子貢為祖師,硬說自己是以儒道的仁義禮智信為經商信條。顯然這都是胡扯,經商的核心意義,就是謀利。儒家太強勢,許多新誕生的學術思想都往儒家靠,都要從儒家經典中找依據。強勢的儒家思想,就這樣打壓了新思想的成長,清代康有為要變法,都非要考證出一個孔子變法思想來。

商人和商業社會的形成,一定會以誕生出他自己的哲學系統為標志。這個標志,李慢侯認為是近代英國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這不僅是一門經濟學著作,而是一門哲學。是自有商業時代到來的核心精神,和文化代表。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研究了一種現象,他發現英國人制作一根針,需要十幾道工序,從挖礦、冶鐵,到打磨、鉆孔、拋光,一個工匠根本做不出來,為了做出一根能用的針來,無數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以自由市場為紐帶互相串聯了起來。每一個人都不認識對方,卻為對方努力提供自己的勞動和服務,人人為自己,結果最后人人都為大家。

最后亞當斯密提出,基于自由市場的商業,就是一種最大的慈善。

從此商人站在了文化的道德制高點上,可以正大光明的聲稱他們從事的行業,是人間最大的慈善,不但有理有據,而且有實證,是一套邏輯上完全自洽的思想。這時候商人們再也不需要為自己的事業尋找其他的爭議依據,不需要往仁義上面生搬硬靠,可以毫不感到羞恥的聲稱他們就是為了私利,可這同時也是最大的慈善。

商人擁有自己的哲學,這才是商人時代,商業社會形成的基石。

李慢侯無法將《國富論》默寫下來,但其中的自由經濟哲學道理他能講出來,所以他對民業科的學生和先生提出了幾個核心問題,作為他們從一入學到畢業都需要經常思考的哲學問題。

比如,人在金錢的驅使下,為別人提供勞動,農民為地主耕田,工人為東家打工,商人為主顧販貨,他們對國家有沒有貢獻,他們的作為是善還是惡,如果天下人都為金錢奔走,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些哲學命題,需要這些學生和老實思考,如果他們中有人某天悟到了經濟學的邏輯,從而寫出一本《國富論》那樣的著作,將會大大推動社會前進。

李慢侯也不強求,以目前的商業氛圍和發展程度,還達不到誕生商業哲學的程度。也許下一代會成熟,也許得好幾代人才能成熟,而他很可能看不到那一天。

這個趙家的子弟叫做趙明信,他對李慢侯那些問題的回答,很特別。他說人人都為錢奔走,天下既不會變好也不會變化,因為天下人從來都是為名利而奔走,天下也沒有好過,也沒有壞過,錢不是名利,但能買來名利!

他說什么都不會變,聽著很消極,卻已經相對樂觀。因為這一科大多數學生和先生,往往都很悲觀,認為人人為金錢奔走,則仁義不存,率獸食人。因為他們大多數人親眼看到的世界就是這樣,女真人為金銀而來,大宋生靈涂炭,這是血淋淋的現實,似乎已經證明,不需要思辨了。

“明信你覺得呢?”

李慢侯表達完自己的意見,還詢問幕僚。

趙明信年級不大,只有十八歲,卻已經做了五年幕僚。宋代的教育體系,還很簡陋,鄉學、縣學、府學體系,用不了幾年就能讀完,一些智力出眾的才子,十三四歲讀通所有的課程,并通過考試是很常見的現象。其中最優秀的,都會被直接詔入東藩幕府,從書吏做起。

能用四五年時間做到李慢侯身邊的,一定是其中最優秀的,因為李慢侯的機宜文字,就相當于趙構身邊的翰林學士了,幫助李慢侯起草各種命令,相當于皇帝的詔書。

“利誘白韃靼人,李睿做的很好。用人誘西夏人,他做的也很好。但我覺得他不該把草原雜胡交給白韃靼部,這些人是女真人利誘來的,許以厚利,亦能為我所用。或許他有其他深意,我揣測不到。”

李慢侯點點頭:“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換了我也不會把這些雜胡交出去。重金雇傭他們,用一段時間后撒出去,就能帶回來更多草原戰士。”

那些雜胡并不是來自一個部族,而是零散的草原小部落,甚至是落單的氏族,草原太大了,什么樣的組織形式都有,成吉思汗一家就被自己的部落遺棄過,一個年輕的母親帶著幾個未成年的孩子,在草原上東躲西藏。這些孩子長大后,聚集了一批同樣的棄兒,就是成吉思汗最初的力量。

草原不相信眼淚,草原不會講人情,成吉思汗的父親還是英雄,但英雄一死,英雄的兄弟不愿意接受他的女人和孩子,照樣會遺棄他們。因此草原上,可能連親兄弟都不可信。

李慢侯雇傭這些零散的草原戰士,會通過他們吸引更多的草原戰士,因為每一個草原人最大的行動動機,都是活下去。

白韃靼人的兩面三刀,蒙古人的野蠻兇暴,其實都不過是為了同一個目的,根據自己的實力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

白韃靼人夾在強權之間,不朝三暮四就生存不下去,就保不住自己的草場;蒙古人游牧在漠北,實力強大,更傾向于劫掠其他部落的牛羊牲口,甚至劫掠女真人。

“要不要給李睿寫信,讓他試著招募一些雜胡人?”

趙明信詢問道,李慢侯一旦點頭,他馬上就該起草命令了。

李慢侯卻搖搖頭:“算了。讓李睿自己決定,這是他的考試。經略草原還早,什么時候下手都來得及。等等事態發展再看看,也許還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