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朋仙友  番外(1)區區秀才值幾許

類別: 懸疑 | 古今傳奇 | 狐朋仙友 | 獨坐前軒   作者:獨坐前軒  書名:狐朋仙友  更新時間:2020-06-21
 
清朝時期一個秀才的社會地位究竟多高,這未來的出路又有幾條?

正所謂‘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想要讓自己的家族從此能高人一等,養出一個能在科場得名的讀書人是不二之選。

現在問題來了,假定在清朝一個薄有家資的家族準備在自家后人當中培養一個能拿得出手的讀書人,這個家族需要準備多大的前期投入?此外,當后人成功取得相應功名后,這人的出息究竟如何?家族的投入到期能不能預期回本呢?

想回答以上問題,首先介紹一下清朝的科舉體制,能在科舉這條路上爬得越高,這將來的出息越大,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清代,一個讀書人如想走通科舉之路,必須得經過以下幾步。

第一步,入私塾請先生授課開蒙。

此時,這位未來的準讀書人要先學一些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笠翁對韻等識字類課程,并在先生手把手得指點下臨帖習字。

這一階段差不多相當于今天的學前班教育,而上面那些書就是清朝版‘看圖寫話’。

過去學童一般在六到十歲間入蒙,年齡要是再大,先生就不收了。待學童已將上述啟蒙讀物全部認完后,先生就正式開始教授四書五經一類的課程。

學習慣例是從論語開始,經由孟子、大學、中庸依次往下學。

等學生學完全部‘四書’之后,先生開始教授‘五經’,不過通學‘五經’是甭想了,私塾先生沒有這么大能耐,先生他會哪科,學生就跟著學哪科。

等到‘五經’當中的某科也學習完畢,此時學生差不多也到了初次應試的年齡(虛歲十六),可以參加讀書人生的第一場考試,為未來科舉之路試試水了。

這第一場考試稱縣試或童子試,由考生籍貫所在縣城舉辦,每三年舉行兩次,由在任的知縣老爺親自命題閱卷。

參加的考生一律稱童生,而考中者稱生員(秀才),本次共考六場,俗稱一考五覆。

等考生考中秀才后,要到該縣所屬府城加考一場,知府大人親自出題并閱卷。

這次考試的成績決定秀才可以去何處學府繼續深造以及有沒有獎學金,有案首(某縣頭名,未來鄉試內定的舉人)、廩生(每月有獎學金)、增生、附生(擴招生,備受歧視)之別。

這次排名之后,成績優秀者可入省城的府學就讀,其余則分發各縣的縣學或者自費選校(比如楊從循楊附生),因此過去縣試又稱進學,即進入學宮之意。

多說一句,這學宮又謂“泮宮”。

泮即伴,乃陪伴于天子之側的意思,學宮必在正門處設一個泮池,凡生員入學時都須繞泮池一圈,因此進學又叫“入泮”。

過去有種說法叫‘重游泮水’,意思就是某人考取秀才一甲子(60年)后,可以帶著鼓樂吹打手,重新回到自己曾經就讀學宮吹吹打打得逛蕩一圈……嗯,一般人只要活到七八十,一般都能如此游上一遭。

秀才入學后,要沿著附生-增生-廩生-歲貢的路子,一路PK升級,等升到貢生這一級,就可以參加下一場科舉考試(鄉試)了。

這里再多說一句,除了正常PK出來的歲貢,貢生中還有其他來源,比如“拔貢”(45歲以上且一直當不上歲貢的老秀才,可以特招入國子監,并因此取得考舉人的權利)、“優貢”(知府或學政具名保舉)、“副貢”(上批考舉人時排名靠前的落第者,可與下一批歲貢一起考舉人)。

另外,錢可通神,“準貢、廩貢、增貢、附貢、例貢”,都可由捐納而來,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李甲即為納糧入監的廩貢。

現在終于到了第二場考試,鄉試,三年一考,慣例于縣試后第三年秋八月在各省省會舉行,屆時全省所有已取得貢生身份的秀才都可以參考。

這里要注意一點,那就是貢生的身份其實是一次性的,除非你考舉人中了一個“副貢”,否則一旦考舉人落榜,你還得從頭PK升級到歲貢,才有資格參加下一場鄉試……好在準備時間挺長,那就加油唄。

中了鄉試就是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前五名又合稱‘經魁’。

該省巡撫會在鄉試放榜后數日,在府衙內設“鹿鳴宴”,宴請鄉試主考官、本省學政暨全體新科舉人。

這場宴會慣例要由新科舉人合唱詩經中的小雅.鹿鳴篇(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所以中舉滿一甲子,可再去找巡撫請客,謂之“重宴鹿鳴”;想有這個榮耀真得看個人的運氣……嗯,吃著火鍋,唱著歌,只要接下來麻匪不來,那還是挺歡樂的。

待鄉試過后,所有取得舉人身份的舉子可以在鄉試第二年的二月,到京師貢院參加第三場,會試。

這回所有參加考試的舉子可以在巡撫那里領一筆去京城考試的差旅費,這種待遇就被稱為“公車送試”……恩,公車上書什么的,人家近代史學的不好,當真不曉得咧。

會試再中了的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不是果汁!!

所有“貢士”要由禮部在保和殿組織覆試,以成績列等,之后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第五場,也是最后一場,殿試,在會試這年的四月舉行,地點仍是保和殿,等殿試考完,你就是進士了。

這里多說一句,一般來說,所有貢士都能中進士,只要你別出太特殊的狀況。

說一個特例,首倡新式教育,開啟新文化運動之門的北大終身校長,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當年就中了貢士第二十六名,不過就在他即將參加殿試之前,從家鄉傳來生母故去的噩耗。

之后他回鄉為母奔喪丁憂,就未能參加接下來的殿試,因此與進士無緣。

什么?不回鄉奔喪行不行?哎呀,你這么問可真有點那啥啊……不回肯定不行,清朝以孝治天下,聞母喪而不回鄉奔喪,你這貢士的功名就別想要了。

行了,決定最終命運的時刻來了,殿試的每份試卷都須全部考官閱過,共同擬定前三名進呈皇帝御覽并欽定名次。

這進士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其下有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再下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對了,知道麻將中有一種和法叫‘大三元’么?這三元指的就是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以及殿試第一,狀元。

這麻將好和,可想要在科場里連中三元……自唐太宗貞觀初年(公元627年)首開科舉,到大清光緒三十三年最后一屆甲辰恩科(公元1903年)之間1266年里,一共就只出了十三位大三元!

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我大宋文材斐然,大三元占了一半);明朝的黃觀、商輅;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嗯哼,殿試考完,進士們要進行科舉人生的最后一步,進翰林院進行新官上崗前的崗前培訓,俗稱“散館”。

等三年培訓結束,禮部會主持考試,凡成績合格者可正式做官,而不及格者要復讀重修。

成績合格者中成績最優者可留朝為官,次者可放外任……如留在朝中,一上來就是六部侍郎,也就是‘吏戶禮兵刑工’各部的副長官。

要是京官外任,起步價至少都在知府(市長)一級,運氣再好,一上來便能混個道臺,也就是知府之上巡撫(高官)以下,專門負責某項事務的官員,如管理糧儲的糧道或管理河工的河道(都是油水多多的肥缺)。

到這一步,您可就是新鮮出爐的官老爺,今后前程似錦,恭喜恭喜!

不過科舉之路困難重重,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走到最后,那么那些半途而廢的士人又有什么出路呢?

要是秀才也中不了,那就只能在廟會前面擺一個卦攤,靠給人測字相面或者代寫書信混口棒子面吃,掙錢養家是甭指望了,不餓死就是好事。

前面說了,秀才如能考中廩生的,可以混一口國家財政飯吃。而那些沒有飯吃又考不中舉人的秀才,有門路的可以走走門路,到京城國子監學師范,之后就能去縣里書院當個講師院長。

這條路好歹是個進步出身的指望,將來若是混得好了,也能當個有品級的學官。

要是沒有門路,那就得看你是不是紹興人,能不能得到同鄉舉薦當個師爺,雖然沒有出身可以指望,多少也算進到體制之內,至少能撈一點回扣。

如果師爺也沒得當,那就只能去私塾當個教人識字的蒙師,或者尋一大戶,給人家當個賬房先生,掙些薪水回來養家糊口,姑且算個小康。

如能考上舉人,那就等于一只腳踏進官場,從今往后可以排班候缺,等著補一任知縣,旁人見了你,得尊稱一聲舉人老爺……敢問范老爺,令岳大人的豬油掌香也不香?

不過大清后期捐班橫行,想得缺不給上司納貢可不成。時人筆記多有記載某個窮舉人在府城候缺卻一直不得缺,最后當盡衣衫,因貧病死在會館當中的例子。

再往上的進士是人中龍鳳,知府起步的前程,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油水大大地。

現在可以算一算總賬了,以某童生七歲入蒙,十六考中秀才,然后一直考到二十五都沒中舉人,這人終于死心,想另尋出路來計算花費回報。

入蒙之后,一年得向蒙師繳納館谷(學費)兩石,再加上童生自用柴米鹽菜紙筆書本袍服等物……兩項合計,平均每年折銀三到四兩,這九年下來,可就是白花花的三十六兩紋銀。

待到進學,須一次性準備束脩約二三兩;這秀才自用姑且如舊,然縣學的館谷卻比蒙學私塾貴了兩番……若是秀才同窗時常一起交游飲酒,這開支就沒準了。

幾項合計,一年暫按十兩計算,這九年下來,少了百兩紋銀可不成。前后相加,這家中總得襯個一百四五十兩銀子,才敢打譜養一個讀書人來光耀門楣。

前面說了,秀才的巔峰(貢生是學習成績最好的秀才)就是當書院的山長!

若能謀到缺,每月正俸二兩五,且有柴炭米糧鹽菜潤筆等補貼若干。這補貼是跟當地經濟水平掛鉤的,若是能攤上江浙蘇杭魯廣一帶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光補貼就能超過正俸三四倍。

此外,書院的日常支出,附生交得補考費等錢財都要從山長手里過……你懂的。

需要注意,山長是體制內轄的學官,有從八品的頂戴。

倘若當得好,有政績(比如所教的學生中出了十幾個進士),是可以積功升任該省的學政(學道),搖身一變成為從四品道臺老爺。

要是選不上山長,那就要進縣衙當個書吏或者師爺,這樣也算進入體制內,雖然每月只有一兩另六七百錢的正俸還沒有補貼,但灰色收入絕不少撈。

此外,書吏們要是活干得好,也可以得到吏部衙門的優待,補缺轉任某地知縣……

就算不能補缺也可以想辦法上梁山,有無數小弟納頭便拜,尊稱一聲押司哥哥!

要是體制實在進不去,那就得先找個學館暫時混口飯輒,只要能招到兩個以上的蒙生,一年掙個四五兩不成問題,總好過下地掄鋤把……

不過學生總有長大離館的一天,還是得一邊教館,一邊學點手藝,將來轉成看診的大夫或者賬房才是正途。

這考科舉的前期投入雖然巨大,不過只要能中一個秀才往上的功名,就可以換一個旱澇保收的鐵飯碗,咋說也是回本了……再說了,你還可以投機取巧啊。

穿越之后哪家強,考個秀才最靈光!

秀才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出身,既能暫時糊口,又方便往其它職業轉職,且不用繳納稅賦,甚至連外出經商都不用開路條鄉引,將出那張秀才告身,就可打著游學的名義,闖關過卡,公然偷逃厘金,上哪里找這么好的事情去?

真心推薦每個穿越到清朝的穿越者第一時間去考一個秀才,至少也得是楊從循那樣的附生。

有人問了,我知道秀才的好,可我就不懂四書五經八股作文,咋考?

簡單,你不懂,知縣他也不懂啊!

他當年考科舉時肯定沒選周易,等做了官就更不看了……有幾個能在畢業之后,還天天看微積分高等數學的?

在報名童生試的時候,你就選周易這科,然后去縣城那幾處書肆逛逛,把所有關于周易的參考書,尤其是帶范文的那種,全都買下來,再將上面的范文連同題目全都背熟。

等縣令統計本縣童生的報名情況,好分門別類得出五經試題時,就會發現有一個刺兒頭選了縣令自己也不懂的周易……這書都看不懂怎么出題啊?

再說出了題還得給他判卷打分,萬一這主兒的老師是個鉆研周易的大家(鉆研周易的都是一代大師,這樣的人認識很多權貴,萬萬不可得罪),他的卷子讓自己判了低分,回頭這刺兒頭再拿著卷子去他老師那里告我一狀怎么辦?

得咧,那就抄參考書上現成的題目,然后比對著范文給分。

現在知道為啥讓你選周易背范文了?

你有很大幾率直接押中知縣的考題,屆時只要把范文原封不動的默寫一遍,然后把其他題目都空著交上去就好。

這樣那個知縣就會認定你是一個恃才傲物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這交白卷的舉動是諷刺自己照抄別人的考題。

為了遮掩,知縣會把你錄取為秀才……反正秀才不能直接參加鄉試,必須先參加府里組織的貢生試,屆時自有人出來收拾你這個狂生!

謝啦,咱壓根就不想考什么貢生,拿著秀才告身跑商去嘍;等有錢了,也捐他個知縣當當!

(部分資料整理收集自網絡,侵權必刪。)

請記住本站域名:大風車小說, 搜索 "大風車小說" 即可找到本站.
(快捷鍵←)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