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九月中旬,忽然有一戶蕃州西北地區圖日縣的百姓上報,他們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巨大伏藏,里面竟然有大量的竹簡,竹簡上有。
當地牧民立刻將消息報給當地的寺廟和唐軍分隊。僧人們和唐軍一起出動,將數百斤重的竹簡運回白云城明雪宮。
到了十月上旬,竹簡終于運回明雪宮(布達拉宮)。
發現大量漢字竹簡的消息,立刻驚動了整個高原學界。所謂高原學界,其實就是僧侶。他們是高原唯一的學者階層。
唐主李洛立刻宣布,在文成宮(大昭寺)舉辦鑒定大會,召集全城所有的僧侶學者,研究竹簡。
八思巴和白蘭法王等高僧,反復詢問和唐軍一起運送竹簡的僧人,關于發現竹簡的始末。
運送竹簡的圖日寺僧人們說,圖日縣的牧民旺夏等人,在新分到土地上修建一個蓄水池,野外挖土時,發現了一個古老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竹片,還有還有完全朽爛的尸骨,以及青銅器。
由于吐蕃人很忌諱挖掘墳墓,所以他們不敢隱瞞,立刻上報給圖日寺和當地的唐軍聯隊。
僧人們和唐軍武士一起下令挖掘,這才將東西取出來。
八思巴等人都很是驚訝。圖日在哪里?
都靠近西域了,就在昆侖山腳下不遠。那種地方,竟然發現了大量篆體漢字的竹簡和青銅器。
這實在對他們的沖擊太大了。
等到僧人們進入文成宮,果然看見一堆堆的竹簡被搬運出來,還有好幾件青銅器,造型非常精美,但一看就很古老。
唐主李洛坐在佛龕改成的寶座上,看著下面的一群高僧說道:“朕這次進入高原,沒有帶文臣,軍中也無人能解讀這些大篆。各位上師盡多淵博之士,還請為朕解讀出來。還有青銅器上的銘文,也都一一解讀吧。”
八思巴等人遵旨,開始整理起竹簡,客串起考古學者。
要說吐蕃高僧,淵博還真不是蓋的。凡是能成為高僧的,幾乎都是大學者。很多人是精通漢學。
不精通漢學的人,沒有資格成為上師。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高智商。
在吐蕃,只有智商超群的人,才能被寺院看中培養,才能成長為高級僧官。智力平庸的,你都沒有機會成為上師。
所以密宗寺廟的教育,那是實打實的精英教育。他們挑選人入寺廟,要看慧根,要考試,其實都是考察智商悟性。
一般人想當喇嘛太難了,因為不夠聰明。
像八思巴這樣的人,拿到中原,論起經史子集,根本不輸給一般大儒。
時間慢慢過去,隨著古老竹簡上的大篆越來越多的解讀出來,高僧們就越來越驚訝了。
即便他們不懂考古,也能感知到這些竹簡的確很古老,根本不是近世的東西。很多竹簡都腐朽了,字跡漫漶,但更多竹簡上的字跡,還能能辨認出來。
這竟然是,周穆王西巡時期的游記!
竹簡的主人,叫姚岐,是周穆王的西征時攜帶的史官。他記載,穆王十五年,率師西征昆侖。
這些竹簡,就記載了西征途中的大事。
竹簡中說,穆天子到高原后,“千里無人”,“大荒萬里”,“高原漠漠”“牛馬蕃蕃”。
意思是說,高原上根本沒有人煙,只有成群成群的野牛野馬。
這說明,當時的吐蕃高原,是無人區。
所以,竹簡中說:“王悅,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哉華夏,泱泱周邦,為此方國。”
意思是,穆天子很高興,說大周的疆土可真大啊,這里也是我的土地啊。
八思巴等人看后,心中說不出什么滋味。
竹簡的記載很明顯,吐蕃高原,是周天子發現的新土。
更重要的是,竹簡還記載“王命伯容,取旈為帳,作居,師悅。”
翻譯過來就是,穆天子命令一個叫伯容的人,用野牛的長毛,做成帳篷,當做營房,將士們都很高興。
這么說的話,吐蕃人特有的的牦牛毛黑帳篷,是周天子到高原時發明的?
以此推論,最早一批吐蕃人,是周朝的駐軍?實打實的華夏人?
因為竹簡又記載:
“王再西,過昆侖,逐落日。”
“王曰:虎賁聶!爾聽予誥!一師作二,以鎮南北,牧六畜。”
“聶曰:王誥是從,臣服佐命。六畜蕃息,王常所用。”
“王曰:聶!以待來年,以女來歸。”
什么意思?
就是說,穆天子到了高原,意猶未盡,還要向著落日的方向繼續西行。他命令虎賁(周朝禁軍首領)聶,讓他把一個師的軍隊,分為兩部分,鎮守高原南北,牧養野牛野馬。
聶回答:臣遵守王的命令,一定要讓六畜繁盛,為王所用。
穆天子說:聶啊,等到以后,我會把你們的妻子送來,你們就安心守在這里吧。
除了這些,竹簡有記載了一些后來的事。周穆王繼續西征后,再也沒有來到高原,但天子沒有食言,他送來了留在高原放牧的將士們的家屬,希望聶和他的將士,能夠長期在高原放牧,向周室輸送牛馬牲口。
又記載了,聶帶人修建帳篷,放羊牧馬的過程。
而吐蕃歷史上第一位贊普,名叫聶赤,帶一個聶字!而他的妻子叫南穆,帶一個穆字。
這難道是巧合么?
這是不是說明,傳說中的第一代贊普聶赤,就是這個聶?
八思巴等人越看越是心驚。他們有看了幾件青銅器,乃是周穆王送給史官姚岐的賞賜,銘文是:太史岐賞功。
這個太史姚岐,沒有跟隨周穆王繼續西征,也沒有返回周都鎬京,卻留在了高原。
為什么?
為什么穆天子還要賞賜他銅器?要知道,那時銅器可是很貴重的。
八思巴等人猜測,原因只有一個。太史姚岐是留在高原監視聶的。他應該定期派人送信給鎬京的周穆王,稟報聶是否忠心可靠。
所以他有功,穆天子才賞賜他銅器。
而這個姚岐,最終也沒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結果不難猜測。后來聶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贊普之意,本為大丈夫,這本就是中原之語,并不是君主之意。
這說明,聶自稱“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沒有真的以一國之君自居,他應該還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后來,贊普之意才有“大丈夫”變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覷,神色怪異,皺眉問道:“這些竹簡說了什么?”
八思巴只能實話實話的將竹簡上的內容說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驚訝之色,“朕早聽中原大儒說起,羌人和吐蕃人實為漢人,俱為華夏后裔。只是不知道個中詳細。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將竹簡一枚枚拿起來端詳贊嘆,恍惚間差點連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這竹簡記載,必是如此了。不過,后來中原漢人,估計也不止一次西遷高原。周朝這支,不過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個部落了。”
白蘭法王等高僧也都點頭。
無論他們愿不愿意承認,事實擺在眼前。
吐蕃人,的確就是華夏一脈,說是中原漢人,似乎也不算錯。
總之,漢蕃羌一家,是可以斷定的。
李洛繞著竹簡,一邊踱步,一邊連連嘆息,目光爍爍的看著八思巴,意味深長的說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經歸為漢人,倒也是復為一家了。如今,漢吐蕃同源之翔實,已經就在眼前,可漢羌同源之翔實,竟然還沒有發現。”
八思巴立刻會意,他心中嘆息一聲,雙手合十的說道:“吐蕃人,實際上并無統一族號,自古以來,諸部林立,實在不利于教化。”
“小僧懇請陛下,令吐蕃諸族,歸漢!”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輪法王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掃過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凜。
“小僧以為,金輪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蘭法王硬著頭皮說道。
事實擺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華夏移民,這是無可辯駁的史實。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個部族,而是多個不同部族。這些年各族相互爭斗不休,也不是什么好事。
諸族歸漢,既符合史書,又符合當前。
唐主欣然點頭,“好。諸位既請,那朕就復吐蕃諸部之名為漢,不分彼此!嗯,吐蕃諸部,本就綰發右衽,此與漢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過,吐蕃歷法不夠精準。雖說吐蕃人也過年,可和漢歷元旦,總是差了一兩天。嗯,自今日起,該行漢歷。”
“州郡縣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這既然歸漢,當然要像個樣子。吐蕃人本非夷狄,這文教大法,當然要不分彼此。”
“還有,既然穆天子時,就發現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為穆州,以此紀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經重新設置度量衡,以為天下標準,一體推行之。”
皇帝一口氣說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頻頻點頭。
要說與漢人風俗最接近的游牧民族,的確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風俗,三者都有相似之處。吐蕃人和羌人綰發右衽,和北方胡族迥異。就是語言,也同屬一個語系。
很快,竹簡的內容就傳播開來。隨著一道《吐蕃諸部歸漢詔》的詔書頒布,幾十個名稱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歸漢。
沒用幾天的蕃州之名,又變成了穆州。
十月初六,攝政皇后臨朝聽政。
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攝政皇后陛下駕到!監國太子殿下駕到!”
隨著一聲長長的唱喝,鳳冠朝服的崔秀寧攜著小太子李征,步履從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數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領銜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后陛下萬福金安!太子殿下萬福金安!”
崔秀寧坐在寶座上,右下側坐著一本正經的小太子。
只有九虛歲的小太子,不知為何,目光有意無意的瞟了瞟頭戴芙蓉冠的司婦寺卿辛苦。
這個姐姐,好漂亮,好神氣啊,倒是有點像母后。
“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寧淡淡笑道,繡著五彩云紋的袍袖虛扶一下。
“謝皇后陛下!”眾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級,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后面的五品官,隔寶座足有七唐丈遠,只能勉強聽到皇后的聲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舉首先站起出列,舉起玉笏奏道:“啟奏皇后陛下,大唐簡體字已經推行數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編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罷回首道:“牟院使,快將《洪武字典》上呈皇后陛下過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著厚厚的一本精裝大書,出列奏道:“啟奏皇后陛下,這就是新編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錄華夏漢字五萬兩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簡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個。”
“臣等參考前宋《集韻》,共耗時三年零四月,耗銀十三萬七千余元,參與編纂的大儒名士,共計一百三十七人,查閱典籍圖書三千二百余冊。”
中官常侍康西接過沉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現給皇后。
崔秀寧接過這鉛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開一看,但見字跡端正,印刷精美,而且注音簡介,感到很是滿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記得后世的《中華大字典》記載漢字五萬,《新華字典》屬于簡潔版,收錄漢字只有一萬出頭。
這么說的話,宋末元初的漢字,比起后世要少一萬多字。那么很多字應該是明清出現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萬字了。
漢字的數量,其實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洪武字典》花費三年多時間,用了一百多個學者才編纂完成,說明這個時代,漢字也就是五萬多字了。
后世出現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時代鉆研訓詁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無聊時搞出來的東西,大多沒有必要。
然而他們借著滿人剛入關沒有文化,借助編纂《康熙字典》的機會,大量造字,挾帶私貨。
“本宮認為,這《洪武字典》編纂的很是典范。不過,收錄五萬兩千字,書本太厚,用紙太多,這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寧問道。
工部官員出列奏道:“啟稟皇后陛下,工部算過,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銀四塊銀圓。”
四塊銀圓!
這是什么概念?
一個九品鄉正的俸祿,每月也才四塊銀元。等于說,抵得上一個鄉長一個月的工資!
真的貴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買?或者買得起?普通一家百姓的全年收入,也就二三十塊銀元。
這個成本,真的不利于推廣。
崔秀寧道:“再參考《洪武字典》,編纂一部簡化版的小字典,只收錄一萬較為常用的漢字。《洪武字典》改為《洪武字源》,簡化版就叫《洪武字典》,在推廣天下,先刊印一百萬本。”
眾人一聽,紛紛點頭。
這個法子好啊。
如此一來,《洪武字典》成本不到一塊銀元。而且重量厚度都變小了很多,很利于推廣了。至于收錄五萬多字的《洪武字源》,則可以作為研究深造而用。畢竟,一般人還真用不上。
說完了字典之事,錢選出列奏道:
“皇后陛下,如今我大唐已經恢復中原,一統天下。臣等以為,是該準備編修《宋史》了,還有這《遼史》、《金史》、《西夏史》、《元史》,都應該編修。”
“這一來,可示大唐繼承華夏大統。二來,我大唐武功赫赫,連年開疆拓土,可修文大事,卻相對弱了些。借助修史,也能彰顯大唐文治。同時,也能聚集天下名士,共襄盛舉,為朝廷效力,一舉三得啊。”
錢選話剛落音,文臣們都是紛紛表示附議。
可司婦寺卿辛苦卻出列提出了異議。
“娘娘。”辛苦對皇后陛下的稱呼,顯示了她的特殊。
“適才錢侍郎提到修史,臣是贊同的。可是為何要修《元史》呢?微臣以為,蒙元不過強盜之屬,豪奪中原,荼毒天下,并無一絲功績,一無是處。這所謂大元,根本就是笑話,不配大唐為其修史。”
辛苦說的毫不客氣,完全就是把“大元”扔到地上踩。
“辛寺卿此言差矣!”
大鴻臚李簽站起來出列:“皇后陛下,辛苦此言看似有理,卻是不合史家規矩,也不合國朝大統。”
“元廷雖然暴虐,也是以夷狄強取豪奪天下,可畢竟占了中原近六十年,還占了南方十年。當年蒙元一統天下,這也是事實。怎么就能視而不見呢?難道還能隱瞞天下人么?”
“太宗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啊。要是不修元史,那么后人如何得知中原曾經被夷狄荼毒,又如何引以為戒呢?”
王恂也出列說道:
“大鴻臚言之有理。皇后陛下,辛寺卿的話,雖說聽著解氣,卻并不理智。不修元史,那么江北這近六十年,是在誰治下?難道中原這五六十年之事,都是虛幻不成?南方元據十年,也是虛幻不成?這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么?”
辛苦很不服氣的說道:“朱溫篡位,陛下廢了后梁之號,廢黜朱溫皇帝之號。這就是氣魄!我大唐以道治天下,不修元史,行的是華夷之辯的道。為何要瞻前顧后?”
牟巘搖頭:“此言差矣。陛下雖然廢了后梁之號,也廢了朱溫皇帝名號,可陛下并沒有刪除后梁歷史啊。后梁時發生的事,還是記載在史書之中的。”
“可要是不修元史,那么這些年的事,不就是被完全抹除,一片空白?這如何使得呢?我大唐以道治天下,陛下和皇后數次強調,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才是依道治國之本。”
太史令姚隧出列道:“臣說句公道話。蒙元雖然暴虐,人神共憤,可要說什么好處都沒留下,那就不夠實事求是了。”
“起碼,元廷修了幾萬里的驛道,省了大唐好多功夫。光是這驛站驛道,也不能一筆抹殺。”
辛苦聽到這里,更是不高興了。冷哼一聲道:“太史令此話,當真好沒道理。元廷累死了很多百姓不假,可何曾修過一里半里的驛道?這幾萬里的驛道,難道不是我大唐修建的?關韃子什么事?”
什么?
眾人面面相覷。
辛苦之言,就是揣著明白裝糊涂,完全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誰都知道,元廷修了幾萬里驛道是事實。可是這女子,竟然不認帳!
蒙元修的幾萬里驛道,到了她嘴里,成了大唐修建的了。
沒錯,說內心話,大臣們當然希望,這幾萬里驛站是大唐的功績。可問題是,真不是啊。手機\端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難道煌煌大唐,堂堂朝廷,要當著天下人信口雌黃嗎?
然而,等看到皇后陛下露出沉思的神色,大臣們的反對之言,就只能暫時咽下去。
看樣子,皇后陛下,竟然也認為辛苦說的對?
難道皇后陛下,也想把幾萬里驛道的功績,記在大唐的賬上?
這…不太好吧?
崔秀寧收回思緒,淡然一笑,“諸卿說的有理。辛苦所言,也不是完全無理。嗯,修史乃大唐文治大事,不可不慎。此事,還是等陛下回朝裁決吧。”
政治上已經很老練的崔后,決定暫時不討論是否要修《元史》之事。
不過,對于修《宋史》和《遼金西夏史》,所有人都是沒有異議,那是肯定要修的。
小太子李征,看著辛苦退下,小臉蛋上露出一絲好奇的神色。
這辛苦,很是不一樣啊。
她說的話,倒是挺有趣。
這時,林必舉再次站起來說道:“啟奏皇后陛下,如今中原植樹造林工程,已經全部結束。環衛寺報,北方難民共植樹三千萬株,各處大山上的小樹苗,最少一半栽倒了兩河沿岸和荒野之處。”
“關中,河南,齊魯之地,從北到南共有三道,也就是皇后陛下所說的防護林。不出十年,中原就會綠樹成蔭,水土豐茂。”
“請旨,這閑下來的難民,如何安排?”
崔秀寧道:“西苑和黃河,水庫不是還沒修完么?就讓他們參與修吧。總是,不能光吃飯不做事,朝廷那么多的賑濟糧食,不能白花。”
“遵旨!”林必舉領命。